蘇軾於宋仁宗景壽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 65438+10月8日)生於玉梅眉山,是初唐大臣蘇味道的後人。蘇軾的祖父是蘇緒,字仲賢,其祖母為施氏。
蘇軾的父親蘇洵就是《聖紫晶》中提到的“蘇勞權”。蘇洵工作很努力,雖然遲到了。蘇軾的名字“石”最初的意思是車前的扶手,這意味著它是幫助窮人從默默無聞中不可或缺的。
蘇軾生性豁達,率真,深得道家風範。好朋友,好食物,創造了很多美食,好茶,和優雅的山裏旅行。
2.在北京考試
嘉祐元年(1056),蘇軾第壹次出川進京參加科舉考試。蘇洵在嘉祐二年(1057)帶著21歲的蘇軾和19歲的蘇轍從西蜀偏遠地區順流而下,進京趕考。
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副考官是老詩人梅。這兩個人決心在詩歌上創新,蘇軾清新自由的文筆壹下子震撼了他們。
該戰略的主題是“以懲罰獎勵忠誠的理論”。蘇軾的《忠恕論》得到了主考官歐陽修的贊賞,但由於歐陽修誤以為這是他的弟子曾鞏寫的,為了避嫌,他只得屈居第二。
蘇軾在文章中寫道:“臯陶是個文人,會殺人。說殺第三個;姚說殺第三個。”歐和梅都很欣賞他的作品,但他們不知道這些詞的出處。而蘇軾對他表示感謝,也就是問他,而蘇軾回答道:“何以知出處!”
歐陽修聽後,不禁贊嘆蘇軾的豪氣和敢於創新,並預見了蘇軾的未來:“此人可以說是善讀書、善用書,其文章將來必獨步天下。”
3、著名的首都
在歐陽修的壹再贊揚下,蘇軾壹時名聲大噪。每次他有新書,馬上就會傳遍京城。當這對父子在京城成名,準備大顯身手時,蘇軾母親去世的噩耗突然傳來。
兩兄弟隨父親回家參加葬禮。嘉佑在第四年十月服喪期滿後回到北京。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參加了中國中等教育考試,即通常所說的“三年京察”,考進了“百年第壹”的第三等,並授予大理判官和簽名書。
四年後,他還去宮廷聞鼓聲。治平二年,蘇洵因病去世,蘇軾、蘇轍兄弟扶棺回鄉守孝三年。三年後,蘇軾重返朝鮮,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了。
蘇軾的許多老師和朋友,包括最初欣賞他的歐陽修,都因為反對新法和不同意新總理王安石的政治觀點而被迫離開北京。朝野的舊雨褪去,蘇軾眼中看到的不再是二十歲時看到的“天下太平”。
4.請自行離開北京
熙寧四年(1071),蘇軾上書談新法之不足。王安石非常生氣,要求謝靜在皇帝面前說出蘇軾的過錯。蘇軾於是請求到北京工作:熙寧四年至熙寧七年(1074),派他到杭州任按察使。
熙寧七年秋,他被調到密州(山東諸城)任周知。熙寧十年(1077)四月至元豐年(1079)三月,任徐州周知,元豐年四月調任湖州。革故鼎新,因法便民,立下了汗馬功勞。
5.烏臺詩案
元豐二年(1079),蘇軾四十三歲,調任湖州周知。上任後給皇帝寫了壹封信《湖州謝表》,這是壹個套路,但蘇軾是壹個詩人。
筆往往承載著感情。即使是繁文縟節,也不能忘了加點個人色彩,說我“愚鈍生不逢時,新進者難追”“老能生亂,老能養王”。這些話被新黨抓住了。
有人說他“愚弄朝鮮和傲慢“,說他“怨恨和憤怒“,“指責和利用余“,“心懷叵測“,諷刺政府,魯莽和粗魯,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的罪行可以說是死有余辜。
他們從大量蘇軾的詩中挑選出他們認為含有諷刺意味的句子,壹時間,朝廷中出現了反抗蘇聯的聲音。這年7月28日,蘇軾上任僅三個月後,就被禦史臺的官員逮捕並押往京城。數十人參與其中。
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臺詩案”(烏臺,即魚石臺,因其上種植柏樹,壹年四季都有烏鴉棲息而得名)。烏臺詩案的巨大打擊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
新黨不得不殺蘇軾。執政黨和在野黨也同時開展救援活動。不僅許多與蘇軾政見相同的元老紛紛上書,就連維新派的壹些有識之士也勸宗申不要殺蘇軾。
王安石當時退隱金陵,還寫道:“天下有聖,殺英才如何?”在大家的努力下,此詩案由王安石“壹句話”定案,蘇軾從輕發落,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任青聯副大使。
被安置在這個州並由當地官員監管。蘇軾被囚禁了103天,幾次瀕臨斬首。由於北宋趙匡胤時期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得以幸免。
6.被貶黃州
出獄後,蘇軾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應永的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卑微,沒有實權。此時,蘇軾經此壹役已心灰意冷。
蘇軾上任後,郁郁而終。他多次遊覽黃州城外的赤壁山,寫出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著名作品。
為了寄托他流亡時的思想感情。於帶領家人在城東開墾了壹片坡地,靠種地維持生計。正是在這個時候,他得到了“東坡居士”的綽號。
7.卷土重來
1084年(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受命前往汝州。由於路途遙遠,旅途勞累,蘇軾的子女不幸去世。汝州路途遙遠,路費已經用盡,再加上失去孩子的痛苦。
蘇軾上書朝廷,請求暫不去汝州,先住常州,後來得到批準。當他準備返回常州時,宗申去世了。常州地區水網縱橫,風景秀麗。
生活在常州,他既沒有饑餓和寒冷的擔憂,也可以欣賞美麗的風景。而且,他遠離北京的政治紛爭,可以與家人和許多朋友朝夕相處。所以蘇東坡最終選擇了常州作為自己的最終歸宿。
1085年,宋哲宗繼位,皇太後以年輕的哲宗的名義來到宮廷聽政。司馬光被重新啟用,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鎮壓。蘇軾返朝奉郎誌,登州(蓬萊)。
四個月後,醫生被召回朝鮮。前朝升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升翰林學士聖旨,禮部封他為貢品。
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打壓王安石集團的人物並廢除新法時,他認為他們只是與所謂的“王黨”壹丘之貉,並再次向皇帝提出建議。
他抨擊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引起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對,遭到誣告陷害。到目前為止,蘇軾既不能容忍新黨,也不能原諒舊黨,因此他再次要求外部調整。
8.建設蘇堤
元佑四年(1089),蘇軾成為龍圖閣學士,了解了杭州。由於西湖長期未清淤,已淤塞過半,“太平湖的平湖長期雜草叢生,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
蘇軾遊杭州的第二年,疏浚西湖,動用民工20多萬人,驅逐農田,恢復舊觀,並在湖的最深處立了三座塔(現為三塘映月)作為標誌。
他收集了疏浚的淤泥,修建了壹條貫穿西湖的長堤,由六座橋連接起來供行人通行。後來,它被簡稱為“蘇公堤”或“蘇堤”。
春天的清晨,蘇堤是西湖十大勝景之壹的“蘇堤春曉”,柳絲披紗,樹木波光粼粼,鳥語歡歌。“東坡處處築蘇堤”,蘇軾壹生修了三條長堤。
蘇軾被貶潁州(今安徽阜陽)時,也曾在潁州疏浚西湖,修築堤防。邵聖元年(1094),蘇軾被貶為遠寧軍副使,安置在惠州(今廣東惠陽)。
年近六旬的蘇軾日夜馳騁,壹路來到貶謫中心,受到嶺南百姓的熱烈歡迎。蘇軾拿出皇帝賜予的黃金,捐資疏浚西湖並修建長堤。
為此,“父老歡聚,壺空空。如果妳三天喝不到它,妳就會殺了村裏所有的雞。”人們在慶祝。今天,這條蘇堤在惠州西湖的入口處,就像壹條綠帶,穿過湖的中央,將湖分為兩部分,右邊是平湖,左邊是胡風。
9.住在儋州
蘇軾在杭州生活得很愉快,他把自己與唐代的白居易相提並論。但在元佑第六年(1091),他被召回朝鮮。但很快因為政治分歧。
元佑於六年八月調任潁州,七年二月調任揚州(1092),八年九月調任定州(1093)。
高太後於八年去世後,哲宗上臺,新黨再次執政。紹聖元年(1094)六月,再次貶謫惠陽(今廣東省惠州市)。
紹聖四年(1097),62歲的蘇軾被發配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縣),這是壹個位於沛國邊緣的荒涼之地。據說在宋朝,流放海南只是比抄襲他人的懲罰要輕壹些。
他把儋州視為第二故鄉。“我是旦角人,寄生在西蜀。”他在這裏辦學,介紹學風,讓很多人不遠千裏來到儋州,向蘇軾學習。
在宋朝100多年的時間裏,海南從未有人參加科舉考試。然而,就在蘇軾回到北方不久,蔣棠佐在這裏向他的家鄉表示敬意。人們壹直將蘇軾視為儋州文化的開拓者和播種者,對他懷有深深的敬意。
東坡村、東坡井、東坡場、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至今在儋州流傳的“東坡詞”表達了人們的懷念之情,甚至這種語言也有壹種“東坡話”的味道。
10最終結果
惠宗即位後,蘇軾被調往連州安置,周樹被調往永璉安置,永州被調往永州安置。傅園三年(1100)四月,他被大赦,恢復晁的身份,回到北方。
俞建中於七月二十八日(1101八月二十四日)在常州(今江蘇)去世。後葬於汝州郯城縣(今河南省佳縣),享年65歲。
蘇軾留下遺囑,將香格裏拉安葬在汝州郯城縣軍臺鄉。第二年,他的兒子蘇果將父親的靈柩運往郯城縣安葬。宋高宗登基後,追封蘇軾為太傅,謚號“文忠”。
擴展數據:
蘇軾晚年:
1099年,62歲的蘇軾被貶昌化軍(今海南省)。這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壹直生活在祖國的南方。可悲的是,他離京城越來越遠,官位越來越低。
被貶為彰化軍的蘇軾原本住在官宅裏,但後來被朝廷審理,不得不搬走。為了有壹個休息的地方,蘇軾不得不在儋州南部建造了壹座名叫廣郎寺的房子。
在廣郎寺居住期間,蘇軾晚年寫了壹首非常傷感的歌詩,10字無限寂寞。看啊。
厭倦了枕頭和漫長的夜晚,小窗並不清晰。
壹只狗在壹個與世隔絕的村莊裏吠叫,但幾個人在殘月中散步。
衰老的兩鬢已經白了很久,我去了懷空清理自己。
荒蕪的花園中有蜿蜒的緯度,如何實現虛擬編織?
壹股寒氣沖進臥室,月光灑滿了庭院的各個角落。多麽晴朗的秋夜啊!夜越來越冷,露水越來越重。它在竹葉上凝結成許多小水滴,並不時滴落下來。這時,月亮在天空中閃耀,遮住了小星星,就像壹個困倦的人的眼睛,睜開又閉上。
月亮已經在西方落下,地球正在變暗。我只看到螢火蟲提著小燈籠,閃著微弱的星光。住在竹林外小溪邊的那只鳥醒了。
它們在互相呼喚,準備壹起起飛迎接新的壹天。這壹夜,我在想成千上萬的事情,哪壹件不是與戰爭有關?徹夜難眠,我只能感嘆如此美好的夜晚白白流逝。
這首歌詩的題目是《疲憊的夜晚》,寫於某個夜晚的清晨。晚年的蘇軾極其孤獨。雖然他經常有心胸寬廣的話,但在他心裏,說不盡的痛苦是顯而易見的。
特別是詩中“孤村犬吠,殘月幾人走”描寫了蘇軾當時生活環境的荒涼,以此來反襯蘇軾自身的無限孤獨。
人物故事:
1東坡涼粉
相傳北宋年間,大文學家蘇東坡被任命為鳳翔府(今陜西省鳳翔縣)判官時,曾在鳳翔東湖避暑,炎熱的夏天沒有清涼的東西可吃。他命令人們把豆(也叫扁豆)磨成粉,煮成糊狀。
它被放入壹個石頭容器中,冷卻後切成條狀,並配以鹽、醋和胡椒等調味料。因其清涼爽滑的口感和消暑的功效,後來被流傳到鳳翔民間。後人為了紀念他,稱之為“東坡涼粉”,流傳至今。
2.佛印
蘇軾是才子,佛印是和尚。他們經常壹起冥想和冥想。佛印很誠實,總是被蘇軾欺負。蘇軾有時很樂於占便宜。當他回家時,他喜歡告訴他才華橫溢的妹妹蘇小妹。
有壹天,他們又壹起打坐。蘇軾問:“妳看我像什麽?”佛印說:“我覺得妳看起來像壹尊佛。”蘇軾笑著對佛印說:“妳知道我看妳坐在那裏像什麽嗎?就像壹坨牛糞。”
這壹次,佛印又吃了啞巴虧。蘇軾回家後在蘇小妹面前炫耀了壹番。蘇小妹嘲笑他的兄弟說:“就妳的理解而言,妳還在打坐。妳知道冥想的人最講究什麽嗎?
是妳心裏看到的,也是妳眼裏看到的。佛印說,如果妳看起來像壹尊佛,這意味著他心中有壹尊佛;妳說佛印像牛糞。想想妳心裏是怎麽想的!"
蘇東坡和黃庭堅住在金山寺。壹天,他們做了面包吃。兩人同意不把這場蛋糕大戰告訴寺廟裏的和尚佛印。過了壹會兒,蛋糕熟了,他們數了數。
首先,將蛋糕呈獻給觀音菩薩,跪拜並勤奮祈禱。沒想到,佛印事先藏在上帝的帳裏,當他們跪下祈禱時,他們伸出手偷了兩塊蛋糕。
蘇軾祭拜完畢,起身壹看,少了兩個餅。然後他跪下祈禱:“觀音菩薩太神奇了,她吃了兩塊蛋糕。她為什麽不出來見他?”佛印在賬戶中回復道:“如果我有面條,我會和妳壹起做壹些食物。我怎麽敢打擾妳?”
蘇東坡在杭州,喜歡和西湖寺的和尚交朋友。他和金山寺的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他們經常在喝酒和吟詩的時候開玩笑。佛印的和尚很好吃。每當蘇東坡在宴會上請客時,他總是不請自來。
壹天晚上,蘇東坡邀請黃庭堅去西湖遊玩,船上準備了許多酒菜。當遊船離開岸邊時,蘇東坡笑著對黃庭堅說:“佛印將出席每壹次聚會。今晚,讓我們乘船去湖邊喝酒吟詩,好好玩壹玩。
他無論如何不能來。“誰知道,佛印和尚早就得知蘇東坡想和黃庭堅壹起遊泳,所以他在他們沒上船時提前藏在船艙板下面。
明月當空,清風送爽,荷香滿湖。遊船緩緩抵達西湖三塔。蘇東坡舉杯捋了捋胡須,高興地對黃庭堅說:“今天,沒有佛印,我們很安靜。我們先來點酒吧。
前兩句應該是即時的,後兩句應該以“在”字結尾。”黃庭堅說,“好吧!“蘇東坡先說:“雲開明月出,天空能說什麽呢?"?天空說什麽?”黃庭堅看著滿湖的荷花。
然後他說:“李安平推開了魚,遊了出來,這是壹件好事!得償所願!”這時候,佛印忍不住下了船艙板。黃庭堅說著就推開艙板爬了出去。
他說:“當木板被推開時,佛印就會出來,這真令人沮喪!哎!”蘇東坡和黃庭堅看到壹個人突然從船板下爬出來,嚇了壹跳。當他們仔細看時,原來是佛印,他們聽到他說了這樣四首詩。
我忍不住笑了。蘇東坡拉著佛印坐下,說:“妳藏得很好,妳是對的。妳今天又吃了!”於是,他們三個壹邊賞月,壹邊繞著湖遊泳,有說有笑。
壹天晚上,東坡和他的好朋友佛印和尚壹起去劃船。時值深秋,金風颯爽,水波粼粼,兩岸景色迷人。喝酒期間,佛印向東坡問了句話。蘇東坡看著岸上,用手壹指,笑而不語。
佛印看了看,發現壹只大黃狗正在岸邊狼吞虎咽地啃壹塊骨頭。佛印知道蘇東坡在開玩笑,笑著把刻有蘇東坡詩的折扇扔進了水裏。
兩人心照不宣地拍手大笑。原來,他們做了壹副壹語雙關又啞口無言的對聯。東坡的詩的第壹部分是:狗在河邊啃骨頭(和尚),佛印的詩的第二部分是:流水東坡的詩(屍體)。
百度百科-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