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楚文化的發祥地之壹,武漢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壹萬多年前),就有先民在這裏生活。據考證,位於武漢北郊的盤龍城遺址是3500年前的商朝王國宮城。明清時期,漢口成為中國著名的商埠,是當時的四大名鎮之壹。近代武漢作為民主革命的發源地,書寫了光輝的歷史篇章。
武漢風景優美,有許多名勝古跡。舉世聞名的黃鶴樓位列“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江城明珠東湖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古佛寺歸元寺內有500尊栩栩如生的羅漢。此外,還有古琴臺、晴川閣、楚天臺等歷史遺跡,讓人流連忘返。
綜合經濟實力
改革開放以來,武漢經濟發展非常迅速,全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特別是1992被確定為沿江開放城市後,經濟規模和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從1992-1998,年均經濟增速達到16%,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連續多年位居“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第6位。
位置和資源
武漢的地理坐標為北緯30° 33“,東經114° 19“。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終年雨量充沛,平均無霜期250天以上,年平均氣溫65438±06.3℃。武漢是丘陵沖擊平原,大部分地區海拔在50米以下。
武漢地處中國經濟地理中心,交通便利,素有九省通衢之稱。它東至上海,西至重慶,南至廣州,北至北京,距離約1,000公裏。
武漢有自然資源豐富。武漢因其優越的農業生產條件和豐富的水資源而被稱為“百湖之城”。武漢有有33種礦藏,礦點154個,潛在經濟價值超過8400億元,特別是冶金輔料和建築材料豐富,是中國最大的熔劑灰巖、白雲巖和應時砂巖基地,膨潤土儲量居全國首位。
武漢最顯著的資源優勢可以概括為“二後”。也就是說“水是獨壹無二的”,武漢四面環水,水資源相當豐富,大大超過了現有的工農業生產和城市居民的總用水量;武漢是中國經濟地理的中心。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動下,中國新經濟發展將形成東中西的“H”型格局,武漢將成為重要的戰略支點。這種強大的經濟發展輻射效應必然會帶動武漢城市的超常規發展。
產業結構和市場潛力
在新的世紀裏,武漢將努力推動產業和功能的深入發展,建立可持續的城市經濟體系。推動產業深度發展,重點是大力發展通信與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醫藥、光機電壹體化、新材料、激光、軟件等產業。改造提升鋼鐵、汽車、機械等產業,逐步把武漢建設成為國家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引進外資
改革開放以來,武漢緊緊抓住“大開放”“大開放”的歷史機遇,充分利用國家各項優惠政策和條件,及時制定“開放先行”政策,始終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戰略,積極利用外資,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經濟外向度進壹步提高。
1980年,我市批準設立第壹家中外合資企業,向國際資本市場邁出了重要的第壹步。特別是自1992年國家批準我市為沿江開放城市以來,我市不僅擴大了利用外資的規模,而且提高了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擴大了利用外資的領域。武漢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可觀的投資回報吸引了包括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壹大批國際知名跨國公司。外商投資武漢的信心不斷增強。
教育和技術
武漢是華中地區科技文化教育中心,科技教育綜合實力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三位,僅次於北京和上海。
基礎設施和城市功能
1能源供應
武漢的煤、電、石油、液化氣等能源資源豐富,價格合理,完全可以滿足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全市液化氣儲存量超過6000噸;液化氣管道14.4公裏;燃氣中壓主管道900多公裏;與荷蘭SHV公司合資建設年接卸能力654.38+萬噸的專用液化氣碼頭。民生石油公司已建成年吞吐能力60萬噸的專用碼頭。
目前,武漢正在積極實施“川氣東送”工程。到2003年,每年將有3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從四川進入武漢。
2.運輸
武漢是中國主要的鐵路樞紐之壹。四條主要鐵路線,京廣、京九、武漢大學和邯鄲,在武漢交匯。運營裏程1077.7公裏,每天開行旅客列車40余對、貨物列車80余對。
國道106、107、316、318和在建的京珠滬高速公路在武漢交匯。市內裏程235.13公裏,註冊裏程2974.2公裏,長途客運班線1007,日班3439班。客貨運輸輻射全國20多個省市。
市區共有公交線路228條,線路總長4016公裏,公共汽車和有軌電車4461輛。出租車12260輛,中巴客車361輛。萬人擁有公交車12.9輛,居全國大城市領先水平。
武漢港是中國最大的內河港口之壹。武漢擁有615泊位,年吞吐能力4400萬。現有各類船舶2080艘,總載重量654.38+0.5萬噸,載客量6萬座。這些貨船可以直接前往俄羅斯、日本、韓國、東南亞、香港和澳門。貨運量居長江內河港口第三位,客運量居第壹位。
武漢是中國重要的航空指揮中心和機場之壹。航線可達中國56個大中城市,已開通至港澳、日本王宓和韓國清州的4條國際航線。到韓國漢城和俄羅斯的國際航線也在規劃中,預計將於2000年開通。武漢的航空客運量在全國排名第九。
3.郵政服務
武漢郵政局是中國七個壹級中心局和八個航空郵件運輸中心之壹。它是中國南方七省(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和貴州)通信和郵政的傳輸和分配中心,與200多個國家和地區、380個城市和65,438+030個國家(地區)建立了特快專遞業務(EMS)。
4.電信
武漢是中國主要的通信樞紐,京廣漢同軸電纜和滬寧漢光纜通信幹線在漢交匯。武漢擁有以光纖、數字微波、同軸載波和長途、市話程控交換、公用分組交換和數字網絡為代表的現代通信手段。目前,全市已形成功能齊全的現代化通信網絡,可與國內900多個城市和150多個國際國家(地區)直接通信。
1999年本地電話裝機容量305.69萬部,本地電話用戶數1290戶。移動通信和互聯網發展迅速。年末全市移動電話用戶50.79萬戶,互聯網用戶5.4萬戶。城市電話普及率為每百人45.48部,其中每百人擁有移動電話65438部+065438部+0.265438部。郊區實現了村村通電話。
5.供水系統
全市共有供水企業15家(其中公共水廠12家),日供水總量429.9噸,供水能力僅次於上海、廣州,居全國第三位。
6.衛生保健
1999年末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2167個,其中醫院220個。有56,400名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和27,700張病床。平均每萬人擁有33.2名醫生和44.5張病床。
7、“三廢”處理
工業廢水排放全年達標率為78.86%,城市地表水水質持續達標率為100%;工業廢氣處理能力為1142200標準立方米/小時;固廢處理能力為255萬噸/年。
8.旅遊景點:武漢市旅遊部門整合全省旅遊資源,開發了“壹必、二必、三必”(壹必是武當山,二必是楚文化、清江民俗,三必是長江三峽、神農架、三國文化)特色旅遊項目,讓遊客在山水、民俗中體驗楚文化的獨特魅力。
武漢的小吃
武漢的小吃是壹絕,任何去過武漢的人都必須吃壹頓美味的飯才能真正來到武漢。
去過武漢的人壹定吃過武漢小吃。煲仔飯、大吉綠豆饃、二七路的牛肉面、歸元寺附近的石頭餅、紅燒豬蹄、吐司、糧道街的漢堡、南京小籠包、武漢長橋頭的長江鮮魚、青椒皮蛋、武大門口的白吉饃、鮮湯、鴨煲、“水貨”風味菜肴、涼拌脆皮魚、牛肉鍋貼和五香芝麻。沖浪魚,臭豆腐和蓮藕肉丸,炸雞醬,培根餡餅,三鮮面,熱幹面,烤李子和蒸餃,花江狗肉,糯米油條,饅頭,川味豬肉,牛肉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