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評價我軍堅持坑道鬥爭必須在坑道裏人員、物資條件允許,與上級通訊聯系暢通的情況下,堅持壹定時間,並要抓緊時機向坑道及時補充人員和物資,還必須要有縱深部隊的戰術、火力、物質、精神的有力支援。同時,坑道部隊也要積極組織班。
小組為單位的小規模偷襲、強襲、騷擾等戰鬥活動,對占領表面陣地之敵進行反擊或牽制。縱深部隊則要組織狙擊手或火炮壓制敵對坑道口的破壞,切實保護坑道。恢復陣地的基本方法是組織強有力的反擊,其具體方式可以是坑道內外部隊相互配合,裏應外合。
也可以將部隊事先運動進坑道,再依托坑道發動反擊。並且要有反復爭奪的充分思想準備和物質準備。這場戰役也反映了後勤在現代化戰爭中重要作用,誌願軍在戰役中物資消耗之大,尤其是炮彈的消耗量,是史無前例的。
誌願軍後勤機關在秋季反擊作戰的物資儲備基礎上,實行重點保障,對上甘嶺的所有需要竭盡所能予以滿足,還動用了後勤部門留做機動力量的汽車連加強運輸保障。
對於這段歷史評價有對敵情判斷錯誤的地方
開始以前有很多征候表明敵軍可能會在上甘嶺地區采取較大規模的進攻行動。更為明顯的是,戰役前10天,第2師32團2營參謀李吉求向我軍投誠,供出其所在部隊將與美軍配合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發動進攻的全部計劃。
因此 不少資料包括壹些權威的史料,都認為從戰役的第二天起,誌願軍就已判明了美軍的主攻方向。其實,上至誌願軍總部、第三兵團,下到十五軍,都沒有兵力部署上的變動。對美軍的作戰意圖、主攻方向都是經過三四天的戰鬥才逐步明確的。造成了誌願軍作戰的很大被動。
擴展資料:
上甘嶺戰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國人民誌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及其附近地區展開的壹場戰役。
上甘嶺戰役中,美軍調集兵力6萬余人,大炮300余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誌願軍兩個連約3.7平方公裏的陣地上,傾瀉炮彈190余萬發,炸彈5000余枚。?
戰鬥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特別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二次大戰最高水平。我方陣地山頭被削低兩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壹片焦土,許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持續鏖戰43天,敵我反復爭奪陣地達59次,我軍擊退敵人900多次沖鋒。
百度百科-上甘嶺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