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人,是上天賦予的,他們做什麽事情,壹看就會,壹聽就懂,這是上天賦予他們的高智商。所以這樣的人,他們做事幹練,選擇明確,人生的路上很少有出現錯誤的交叉點。這樣的人無論是事業家庭愛情,都是成功的佼佼者。他們他們從骨髓裏排斥那做事不聰明的人,討厭那些愚蠢的人。
大學的時候,宿舍裏的小麗就是壹個高智商的人,但同壹宿舍的小敏就非常的木訥,辦事唯唯諾諾總是分不清輕重。小麗特別不喜歡她,每次跟她說話就感覺到特別特別的費勁,如果和別人說壹件事,對方馬上就領會到意思,而小敏卻不得要領。選擇就業方向的時候,大家都選擇了非常熱門的行業,小敏卻不是很積極的去選擇,覺得自己是大學生會找到很好的工作的。結果第二年應屆生如潮,她被淘汰出局。壹個本科畢業生只能去做初中生的銷售行業。
真令人揪心的疼。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就是為什麽有的人。天生就憎恨這些愚蠢的人。
這個非常簡單,因為他不能接受自己愚蠢!壹個人越討厭什麽,評判什麽,憎恨什麽,基本上他都是不能接納自身這壹部分,所以,這種表現也正像壹面鏡子,讓人更輕易看到自己或別人正在抗拒什麽,為什麽無法接納完整的自己,例如承認自己也有自私的壹面,小氣的壹面,也有懦弱的時刻,只有允許(這裏的允許不是放任,而是看到這個點並超越它)了自己,才會允許別人,這個人也會愛更多壹些!
只有光明沒有黑暗,只有美好,沒有瑕疵,壹個人是不完整的,想要自己變的更好,認識接納自己的陰暗不盡如人意是前提!
“為什麽有人天生憎恨愚蠢的人?”
首先我對這句話從字面意思,客觀的談談自己的觀點:
壹,沒有人天生就具有憎恨誰的功能,如果有,那這個人在嬰兒時期就有可能進入史冊。
每個嬰兒壹出生,就有生本能,樣子很萌很可愛,誰看了都想抱抱想親親,6個月前都是無目的的 社會 性微笑(看見誰都笑),把每個人心都快萌化了,這是大自然賦予嬰兒天生的生存本能。
二,愚蠢的定義
我特別喜歡用心理上的“語境行為學”“關系框架”來看待話題。
所有的行為都需要看是在什麽情境下發生的?和誰發生的?
比如 歷史 上蘇東坡和佛印的故事,蘇東坡眼中的佛印是壹團牛糞,而佛眼中的蘇東坡是壹朵花。
表面看起來佛印好蠢,實際上從心理投射的角度,只有心中開滿鮮花的人才會想到鮮花。
三,妳為什麽會憎恨愚蠢的人?
其實,妳憎恨誰不重要,這個人是不是真的愚蠢,有待考證,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妳和憎恨的關系。
“妳憎恨這個人、認為這個人愚蠢”,憎恨這件事背後的需求是什麽?
是妳的期望沒有被領會或者滿足?或者給妳帶來了不便?
記得南非前總統曼德拉走出監獄的時候,大致意思說,“如果我帶著恨生活,那我等於走出監獄的同時,在自己心中又砌了監獄。”
即使我們真的遇到了生理上的智障人士,他們也沒有理由被憎恨或被看低,生活已經不易,我們何必雪上加霜?
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真正愚蠢的,只有言行不壹,言不由衷的人罷了,沒有坦誠真實交流的能力是很可悲的。
其實就是自我缺乏耐心和修養,自命清高的表現。如果有時間,可以多看看書,多培養點興趣,這樣妳看待事物的角度問題才會逐漸改變,才能逐漸恢復潛在的自我意識。
如果妳太想要,就會把它看得很大,甚至大到成了整個世界,占據了妳的全部心思。我的勸告是,最後無論妳是否如願以償,都要及時從中跳出來,如實地看清它在整個世界中的真實位置,亦即它在無限時空中的微不足道。這樣,妳得到了不會忘乎所以,沒有得到也不會痛不欲生。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讀懂了魯迅
年少時,每個人都向往光芒萬丈、驚心動魄,懷揣的都是壹呼百應的英雄夢或絢麗華美的公主夢,或者想成為俠客豪傑、將軍帝王、超能力者、豪門貴族,或者想成為貢獻卓著的科學家、軍人、運動員,再不濟,也要做個正直優秀、有能力掌控人生的人,最厭惡的就是魯迅筆下那些瑣碎悲戚、麻木冷清、可憎可鄙、可有可無的小人物。
待少年被光陰推著長大,才發現成年人的世界沒有水晶宮和英雄劍,只有滿地狼藉,而我們,不偏不倚剛好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當代孔乙己——沈巍
流浪的沈巍大師在網絡走紅,他流浪二十余年的經歷隨即被扒了出來。審計局的公務員放棄工作、穿著邋遢,在街頭撿垃圾。他喜歡史書,喜歡畫畫,有學識、有涵養,沒有的是壹個現代人的體面,他崇尚文學卻壹事無成,推廣垃圾分類卻窮得無處可歸。
蹭熱度的人們歡歡樂樂地圍著他拍照,沒有人從心底裏尊重他,如同孔乙己走進店裏,周圍的人盡是歡聲笑語。
孔乙己懶惰、善良、清高、迂腐,他是滿口“之乎者也”的落魄乞丐,專被人打趣嘲弄,他又壹邊偷東西壹邊在酒館循規蹈矩地還賬,自己食不果腹還喜歡交孩子們寫字,給孩子們分茴香豆。
只要他在,店裏永遠充滿著歡樂的氣氛。那句“讀書人的事,怎麽能叫偷呢”成了盜版、抄襲作家的禦用名言,可笑又可悲的流傳了下來。
沈巍與孔乙己壹樣,“是這樣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這麽過”。
大師—沈巍
有多少人成了閏土
校園是整個 社會 高低貴賤之分最淡薄的地方,允許低微的人相信“知識改變命運”。沒有紈絝習氣的富家公子、權貴小姐們與妳別無二致,每天上課、打球、嘗路邊的 美食 。但畢業三年後,那個曾經什麽都不如妳的世家子弟坐在寬敞的辦公室裏,妳需要穿過辦公隔間和長長的走廊才能去見他。
妳站在他的面前,低著頭,謙恭地遞上報表,叫了壹聲“經理”。那壹刻,妳想起了閏土恭敬地對兒時玩伴叫的那聲“老爺”。
閏土也曾是個生機勃勃、真誠機智的少年,曾在瓜田、雪地和廣闊的海邊快樂地長大,他自在疏曠,本該有壹番不尋常的作為。但成長環境和遭遇凸顯著他的貧弱與卑微,勇氣和意氣無法幫他打破階層局限,他漸漸被磨平棱角,彎下脊梁,成了生活的奴隸。而屈服於命運的,從來不止閏土,還有多少個妳我他。
從少年意氣到卑躬屈膝,多少人活成了可悲的那個閏土。
有多少人成了阿Q
妳的領導是壹個才德有缺的人,想出些不切實際的主意,義無反顧地要妳們貫徹執行。效果當然並不好,妳的同事被抓了典型,在大會上被狠批。但他敢怒不敢言,頹喪地點頭認錯。休息時,他在人前義憤填膺,咒罵不合理的方案、不務實的領導、沒有人站出來反駁雲雲。
最後他釋然道:“又不是只有我自己,反正大家都壹樣。”然後悄然離開。那壹刻妳的腦海裏冒出壹個人來——阿Q——那個壹邊自我矛盾壹邊自我安慰的人。
林興宅評論阿Q:質樸愚昧又狂妄自大;自尊自大又自輕自賤;率直任性又正統衛道;爭強好勝又屈辱服從;憎惡權勢又趨炎附勢;狹隘保守又盲目趨時;排斥異端又向往革命;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蠻橫霸道又怯懦悲切;不安現狀又安於現狀。
為了平復內心的矛盾,阿Q創造了壹套偉大而可笑的精神勝利法。這個蹩腳的人物和蹩腳的精神勝利法被人從20世紀打趣到21世紀,也沿襲到了21世紀。可悲的是,人們漸漸意識到,不學會這種精神根本無法再 社會 中立足。
從好壞分明到難得糊塗,有多少人,活成了可嘆的阿Q。
有多少人成了祥林嫂
不公與委屈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流動,落在壹個人頭上時總是猝不及防。分手、失業、破產、離婚、親人故去、罹患絕癥……當噩運反復砸在壹個人身上時,無力和委屈排山倒海般襲來。
折磨得人輾轉反側、耿耿於懷、萎靡頹喪、抑郁癲狂,仿佛只有壹遍又壹遍地傾訴才能排遣心中的痛苦,慢慢被榨幹希望和生機。漸漸地,人們發現瑣碎抱怨時,每個人都跟祥林嫂沒兩樣。
樸實誠摯、勤奮傳統的祥林嫂沒能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搶婚、丈夫病死、兒子被狼叼走、被東家厭棄,她壹而再再而三地受到命運和時代的壓迫,成了那個見誰跟誰訴苦的怨婦乞丐,孤身死在雪夜裏。人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諷刺的是,在受到委屈和不公時,多數人又都成了她。
從厭惡別人抱怨墮落到自己抱怨墮落,從尋常人到祥林嫂,只隔著壹點不幸的距離。
有多少人成了買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推銷人血饅頭的康大叔
各大網絡平臺、社交軟件上,銷售者壹邊喊著“包好”,壹邊將 養生 藥物、化妝品、衣服、零食、信貸、保險狂推出去。
十億網民,要麽被推銷,要麽成了推銷販子,咨詢、推廣往來不覺。“包好”的產品是否貨真價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說它“包好”,重要的是能換來真金白銀入賬。利益驅趕著人壹路狂奔,滿口誠摯的謊言,買賣的雙方如同買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推銷人血饅頭的康大叔,有人說,有人相信。
人血饅頭,對於華老栓來說是壹袋子錢換來的救命藥,對他的兒子來說是壹個烤糊的白面饅頭,對於康大叔來說是自己推銷出去的精貴產品,效果質疑、追責。左壹遍右壹遍的“包好”、“包好”像洗腦的音符,在人群裏產生了壹種毫無依據的可信度,從古自今的商人,都是攻心為上的心理學家。
現在人們不吃人血饅頭,卻都接納了無情的推銷販子,成了愚昧麻木的華老栓。
無數人,活成了魯迅筆下的“看客”
孔乙己被打趣時,看客們哈哈壹笑;夏瑜被殺時,看客們伸長了脖子;祥林嫂訴苦時,看客們厭煩了冷笑而去;阿Q被閑來無事的看客們按著磕頭打趣……看客們冷漠、麻木、愚鈍、歹毒、幸災樂禍。這世上如果有什麽比魯迅筆下的看客更讓人不寒而栗的,便是今日的看客。
他們質問跳樓的人“為什麽還不跳”;看著被打的人叫好;諷刺在國外被殺的留學生“活該”;嘲笑受匪徒傷害的普通人“在沈默中滅亡”;在不必露面的網絡平臺上冷嘲熱諷、煽動是非……他們都成了魯迅筆下的看客,在現實或在虛擬網絡中以最冷漠、最殘酷的言行傷害著當事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做過他們中的壹員。
何其悲哀,在 社會 裏摸爬滾打的人都烙上了魯迅筆下人物的影子,無壹幸免。何其幸運,這個時代已不再封建腐朽,留給了我們翻盤的機會。
恍然大悟時,我們不妨試著聽聽魯迅的建議: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壹分熱,發壹分光,就令螢火壹般,也可以在黑暗裏發壹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壹的光。
我之前有寫過壹篇關於虐待動物群體的心理機制研究文章。如題主所說的這壹類群體與虐待動物群體的心理機制是差不多的。非常態的但又“合理”的表達自己的攻擊性(關於攻擊性的解釋可以轉至本人主頁文章查看,在此不多做贅述)。
非常態的表達方式,是指他們不像正常群體壹樣通過 社會 競爭等常態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攻擊性,而原因很多則是其存有或多或少的社交障礙,認為自己無法參與社交活動。
所謂“合理”呢,很好理解,這也是很有意思的壹種心理機制。通俗來講就是:柿子撿軟的捏。這類群體缺乏 社會 競爭力,轉而向更弱勢群體發動心理或生理上的攻勢,進而達到表達攻擊性與獲得成就感的目的。
總結下:首先這類人自己比較慫,又跟別人不太合得來,就去歧視所謂“愚蠢”的人,來滿足自己的心理。
余個人也是天生的憎恨非‘先天’性的愚蠢人。有的人,既以愚蠢了的話,則大多是‘既愚則頑’或‘既愚則固’的了。因而壹方面,較難以待,較難‘以啟’‘以化’‘以導’。另壹方面,其人對 社會 環境與發展,大致上不會起到積極性的作用。但因對‘眼前’的實際‘私利’, 社會 ‘優勢,是還有所‘眼見’的。因而其之‘所趨’,還是有所‘定向’所依的。所以他們往往是以‘眼利’為‘旨’,以‘勢’為趨,因而為其用,而無論其‘曲直’的人。因之其人之 社會 ‘人值’,則就大致是‘底值’甚或是‘負值’的。此類人,我們也是不乏其量其質的。
那是自己也愚蠢,不然別人愚蠢與否與他有何關系?嗔恨是壹種習氣,也自己的煩惱種子,和別人愚蠢還是聰明沒有關系,自己沒有智慧才會嗔恨別人。
有句俗語:“寧為聰明人牽馬墜蹬,不給糊塗人當祖宗”,話糙理不糙,壹個愚蠢的人,也是壹個危險的的,輕者不成事,重者丟性命。
並非天生憎恨愚蠢的人。我們從認知心理學角度來看的話,家庭成長環境中父母沒有給他壹個平等與信任的環境,不斷提要求和自視過高的氛圍。壹般情況下會造成壹種自我優越感過強 、自尊心太強或者壹種在家庭裏是長期壓抑型自卑,在外面表現出“看不起人”的補償性表現。不只是經常嘲笑笨的人還有可能嘲笑其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