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石器烹飪技術跨越了兩千多年的陶器和青銅時代,進入了鐵器時代。公元前403年,漢、趙、魏分晉,最早的仿陶鏟三足鐵鏟出現在魏國(山西省萬榮縣出土),當時只有貴族使用。到西漢初年,隨著鐵器的廣泛普及和石磨技術的發展,民間逐漸用鐵鍁代替石鍁,形成了將河灘石放在平底鐵鍁上烘餅的方法,山西石餅進入第三個發展階段。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65438年+公元前03年,漢武帝有幸在河東,犧牲土地,在汾河的船上宴飲,即以百姓獻上的石餅為食,作了壹首虎嘯龍吟的《秋風詩》。
在唐朝,石餅也被稱為石饃,作為皇帝的貢品。根據《名吃》的故事,永濟人說崔鶯鶯在普救寺避難時愛上了張生,但被老太太阻止見面。瑩瑩每天都讓媒人給張生買鵝卵石來表達她的情感。因此,愛情聖地的普阪人也稱這種石(沙)餅為“鶯鶯餅”。據《繁峙縣誌》記載,明朝鄭德年間,明武宗進京遊玩,品嘗了刀疤餅(因刀疤凹凸不平,當地人稱為刀疤餅)。清代,石餅由萬德昌、三合堂等三晉專業作坊經營,遍布全國各地。《隨園食單》的作者袁梅稱贊它們是“天然糕點”。1937年,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駐晉辦事處遷至臨汾縣留村鎮,當地群眾制作王耀糕點表示哀悼。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人民生活得到顯著改善。山西民間石餅的材料和制作更加講究,已經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階段。如晉南河津地區,餅面多取椒葉、芝麻,香酥;呂梁汾陽加餡,有甜有鹹;晉中祁縣平遙現做現賣,已成為旅遊美食。現在超市裏賣的石頭餅很多,但沒有新鮮食物那麽酥脆,也沒有風情故事裏和村民壹起嚼的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