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全國有哪些以客家人為主的城市?有哪些著名的客家美食?

全國有哪些以客家人為主的城市?有哪些著名的客家美食?

客家人分布很廣,可以分成中國與海外兩個部分:

中國地區性客家人分布

客家地區分為純客家縣和非純客家縣,對於純客家縣和非純客家縣的定義,至今尚無衡量標準,比如純客家縣,客家人門應占總人口的多少,非純客家縣。應有多少客家人口或占總人口比例多少方能認定為非純客家縣。所以只能根據過去和近年各地學者的調查資料排列出來。下列縣市是中國客家人分布的縣市。由於屬於階段性研究,所以只能作現時的參考。

江西:

純客家縣市有:贛縣、南康、信豐、上猶、大余、崇義、安遠、龍南、全南、定南、寧都、於都、興國、瑞金、會昌、尋烏、石城和銅鼓等18個,非純客家縣市有:贛州、廣昌、永豐、吉安、吉水、泰和、萬安、遂川、井崗山、寧岡、永新、萬載、宜豐、奉新、靖安、修水、武寧、萍鄉、橫峰、鶩源等20個。

福建:

純客家縣市有:長汀、寧化、清流、明溪、連城、上杭、武平、永定、建寧、將樂、泰寧等11個。非純客家縣市有:崇安、光澤、邵武、順昌、沙縣、永安、三明、漳平、龍巖、南靖、平和、詔安等12個。

廣東:

純客家縣市有:梅江、梅縣、大埔、焦嶺、平遠、興寧、五華、紫金、龍川、和平、連平、陸河、新豐等13個。非純客家縣市有:深圳、東莞、乳源、樂昌、豐順、博羅、連南、東昌、惠陽、惠東、揭西、惠來、普寧、陸豐、海豐、連山等16個。

廣西:

非純客家縣市:合浦、防城、欽州、博白、浦北、陸川、靈山、寧明、崇左、扶綏、邕寧、玉林、橫縣、北流、容縣、武鳴、貴港、賓陽、藤縣、桂平、平南、武宣、馬山、蒼梧、梧州、來賓、象州、全秀、柳州、柳江、紹平、蒙山、鹿寨、宜山、賀縣、鐘山、柳城、環江、河池、荔蒲、平樂、陽朔、羅城、融水、融安、三江、鳳山等47個。

四川:

非純客家縣市:通江、達縣、巴中、儀隴、廣安、合江、瀘州、內江、富順、隆昌、威遠、資中、安嶽、仁壽、簡陽、成都、新津、雙流、新都、溫江、金堂、廣漢、彭縣、什邡、西昌、會理等。

重慶

非純客家縣市:重慶、巴縣、合川、涪陵等。

貴州:

非純客家縣市:遵義、榕江。

湖南:

非純客家縣市:臨湘、平江、瀏陽、醴陵、茶陵、炎陵、攸縣、安仁、常寧、耒陽、酃縣、永興、桂東、汝城、江永、江華、郴縣、宜章等。

海南:

非純客家縣市:儋縣、澄邁、定安、臨高、瓊海、義昌、萬寧、三亞等。

臺灣:

非純客家縣市:桃園、新竹、苗栗、南投、臺中、屏東、嘉義、高雄、彰化、花蓮、雲林、臺東、臺北等。

香港與澳門:

香港與澳門的客家雜居各處,並且占了當地居民相當的比例。香港的新界、元朗的老居民多數為客家人。

陜西:

陜南有不少從閩、粵、贛客家區返遷的客家人,有不少客家居住區,人口20萬,尚無法確定非純客家縣市。

河南:

豫南有不少從閩、粵、贛客家地區返迂的客家人,還未確定那些是非純客家縣。

以上客家人數約7000萬人

海外客家人分布:

亞洲:

印度尼西亞 120萬人 馬來西亞 125萬人 泰國 60萬人 新加坡 60萬人 菲律賓 0.68萬人 越南 15萬人 緬甸 5.5萬人 柬埔寨 1萬人 印度 2.5萬人 老撾 0.5萬人 沙特阿拉伯 0.22萬人 日本 1.2萬人 文萊 0.9萬人 巴基斯坦 0.2萬人 尼泊爾 0.24萬人 斯裏蘭卡 0.17萬人 科威特 0.017萬人 朝鮮 0.1萬人 韓國 2萬人 土耳其 0.05萬人 孟加拉國 0.05萬人

美洲:

美國 28.4萬人 牙買加 10萬人 特立達尼達和多巴哥 0.6萬人 巴拿馬 0.5萬人 哥倫比亞 0.01萬人 危地馬拉 0.01萬人 多米 尼加 0.12萬人 加拿大 8.1萬人 玻利維亞 0.01萬人 秘魯 20萬人 巴西 0.24萬人 智利 0.12萬人 圭亞那 0.6萬人 阿根廷 0.05萬人 古巴0.81萬人 厄瓜多爾爾 0.02萬人 蘇裏南 0.4l萬人 委內瑞拉 0.02萬人 墨西哥 0.01萬人

歐洲:

法國 3萬人 荷蘭 0.21萬人 俄羅斯0.12萬人 丹麥012萬人 挪威0.03萬人 英國 15.2萬人 德國 0.5萬人 意大利 0.1萬人 瑞士 0.1萬人 比利時 0.043萬人 葡萄牙0.05萬人 瑞典0.24萬人 前南斯拉夫地區 0.24萬人 捷克 0.01萬人 奧地利 0.05萬人 冰島0.01萬人 西班牙 0.02萬人 盧森堡 0.02萬人

非洲:

馬達加斯加 0.02萬人 莫桑比克 0.03萬人 尼日利亞 0.02萬人 塞拉利昂 0.006萬人 贊比亞 0.006萬人 加納 0.02萬人 留尼旺 1.8萬人 毛裏求斯 3.5萬人 肯尼亞 0.01萬人 南非 2.5萬人 民主剛果 0.02萬人 安哥拉0.02萬人 塞舌爾 0.05萬人

大洋洲:

巴布亞新幾內亞 0.12萬人 瑙魯 0.12萬人 臘色爾 0.12萬人 所羅門群島 0.12萬人 澳大利亞 4.3萬人 新西蘭 0.1萬人 塔希提 1萬人 斐濟 0.5萬人 馬紹爾群島 0.05萬人 西薩摩亞 0.03萬人

以上列的82個國家,若把中國的臺灣、香港、澳門地區單列,則為85個國家和地區。這是普遍認同的數字,但近年也有說90多個國家和地區,甚至壹百有余。總人口有8千多萬、壹億左右、1.2億等不同數據。按上述數計算,應為8000萬左右較為確切。

盆菜作為客家菜的菜式出現由來以久,壹般也稱為大盤菜,大盤菜源於客家人傳統的“發財大盤菜”,顧名思義就是用壹個大大的盤子,將食物都放到裏面,和在壹起,融匯出壹種特有滋味。豐富的材料壹層層疊進大盤之中,最易吸收肴汁的材料通常放在下面。吃的時候每圍壹盤,壹層壹層吃下去,汁液交融,味道馥郁而香濃,令人大有漸入佳景之快。

明、清兩代,深圳下沙村民把盆菜稱為“新安盆菜”,當時吃盆菜用木盆盛菜,壹桌用壹個木盆,壹張八仙桌,四條長凳,八人壹桌,俗稱“吃盆菜”。後來下沙人丁興旺,生活越來越富裕,鬧元宵的人越來越多,就改稱為“大盆菜”。他們稱該村的盆菜是做工、配料、烹飪方式保存完好的正宗盆菜。

香港元朗圍村把盆菜當作地方的招牌菜(圍村菜)向世人推介;關於圍村菜的淵源。食家韜哥介紹,元朗平原乃魚米之鄉,原料豐富。但也還有壹些鮮為人知的原因。比如有點歷史的氏族,家境富裕,自耕自給,豐衣而足食。家長害怕二世祖們外出惹事生禍,多設法給他們娶姨太,容許他們抽大煙,使他們整天貓在家裏。少爺們呆在家裏,當然是吃了早餐想午餐,吃了午餐想晚餐,逼得廚娘們用足心思,變盡戲法整出好吃的滿足他們的口腹之欲。就地取材、美味而又變化多端的圍村菜就應運而生了。

盆菜比之有來頭的“壹品鍋”更富有鄉土氣息,看似粗粗的盆菜實質烹飪方法十分考究,分別要經過煎、炸、燒、煮、燜、鹵後,再層層裝盆而成,內裏更有乾坤,由雞、鴨、魚、蠔、腐竹、蘿蔔、香菇、豬肉等十幾種原料組成。盆菜吃法也符合中國人的傳統的宗親法度,壹桌子食客只吃壹盆菜,寓意團圓,壹派祥瑞氣象。大家手持筷子,在盆中不停地翻找,定然會呈現出情趣盎然的情景,而且越是在盆深處的菜,味道越鮮美。傳統的盆菜以木盆裝載,現時多數改用不銹鋼盆,餐廳亦有采用砂鍋的,可以隨時加熱,兼有火鍋的特色。

很耐人尋味的是,雖然廣東沿海地區和香港新界乃至東南亞都有吃盆菜的習俗,但是追溯起盆菜的淵源,大概有兩個版本。

宋末大將文天祥率麾下被元兵追殺,過伶仃洋狼狽逃至現時深圳市(當時的東莞)的灘頭,通常會有文章寫成是新安縣,其實新安縣設於明萬歷元年(1573年),別說宋,即使元時都還未出現此縣。當其時,文天祥登陸灘頭時天色已晚,部隊只有隨身帶備之米糕,缺乏菜肴。“惶恐灘頭說惶恐,伶汀洋裏嘆伶汀”,文天祥的心境可想而知。船家們同情忠臣,用自己儲備的豬肉、蘿蔔,加上現捕的魚蝦,船上沒有那麽多碗碟,只好將就些,拿木面盆壹齊盛出來。文天祥是客家人,現在的深圳下沙村人多以客家人自居,因此就不難解釋為什麽客家人和下沙村民對盆菜有如此的熱誠。

另壹版本是:南宋末年,宋帝為逃離金兵追趕,落難到如今的香港元朗,正當隨從四出張羅食物之際,當時的村民得悉皇帝駕臨,為表心意,紛紛將家中最珍貴的食物貢獻出來,倉促間以木盆權充器皿,盛載佳肴,這也成就了盆菜壹向把最貴重的食材擺在最上層的方式。不過,這個傳說也只是傳說罷了,要考究起來,總有讓人生疑之處,因為用洗身體的木盆當作食器畢竟是大不敬的行為,怕且當時的民眾亦不至於對皇帝如此不恭。

不管史實如何,盆菜作為餐飲業的壹個奇葩,其烹飪方式的多元化,食材結構可隨意變換,享用時營造的那種樂也融融的團圓氛圍,所有這壹切歸根到底是難得的“和味”享受。

客家菜

客家飲食可以分為兩大類:壹為客家菜肴,另壹為客家小吃。

客家菜肴在榜上有名的系指東江客家菜,它與潮菜、粵菜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傳統的客家招牌菜是:鹽焗雞、釀豆腐和紅燒肉。與潮菜比較,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鹹、熟”,而這又與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習慣有關。

首先,因為以往客家人耕山住山,勞動強度大而葷食少,肥膩壹點的食品能有效充饑;其次,客家人因長期糧食不足,即使比較富裕的大戶壹天至少要吃壹餐粥,多數人家長年累月頓頓稀飯,而且水多米少,煲成的粥“吹去壹層浪,喝來壹條巷”,菜鹹既適合送粥,又增加體內鹽份;再次,山區草木多,養成了客家人不惜柴木的習慣,且他們覺得食物烹得越到火候越香。

原味可口 誠然,社會在不斷變革,在如今的社會主義新時期,客家菜也在不斷創新。傳統的東江菜在現代客家人的鍋頭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有“原汁原味,可口可心”之美譽。原汁原味

原汁原味 主要源於三個方面:壹是選料講求野生家養粗種的食物,即沒有汙染的“綠色食品”。值得壹提的是,這些食品的質量好、味道好與客家人的生態環境好尤其是水好有著很大的關系;二是烹調方法采用煮、煲、蒸和燉等居多,不破壞食物的營養與纖維;三是極少添加甚至不加過重過濃的佐料,壹般用生蔥熟蒜調味。

可口可心 所謂可口可心,系指清淡的口感、實惠的價碼和調和的作用。其調和作用類似現代術語“飲食療法”。客家菜中不少有滋陰降火、清肝明目、壯腰補腎、養顏益氣等功效。目前,客家菜除有傳統的鹽焗雞、釀豆腐和紅燒肉這些“老三篇”外,比較具特色的有:

水蒸雞 選用家養或在山上用蟲草谷物群養的雞,整只放在鍋裏用水蒸熟,用手撕或切成六大塊趁熱吃,十分鮮甜滑嫩。另據資料介紹,這種用土法飼養的雞比用精飼料養的其含氨基酸要高出10余倍,可見基營養價值極高。

全豬套餐 主要有選用豬最“精華”的八個部位的肉堡成全豬湯,蒸豬紅、豬雜,紅燒肉等,配吃壹些青菜和家腌酸菜。這種吃法類似往時,客家人壹年到頭在春節釘殺豬時方有的口福。

全牛套餐 則是吃牛肚崗、牛柏葉、牛心頂和牛栓肉為主,和其它地方不同,這裏吃的牛柏葉沒有去掉上面的黑膜,據說主要是為了健胃。

豆腐套餐 客家人釀豆腐源於中原時包餃子的習慣,因遷徙到嶺南無麥可包餃子,想出了釀豆腐的吃法。客家人吃豆腐各種煮法都有,所謂豆腐套餐包括了餐前吃用的豆腐花,當主菜的煎釀豆腐、豆腐煲、豆腐丸、糯米釀豆腐、炸豆腐皮等,還有當小吃的豆腐乳等等。

新港湖鮮 萬綠湖野生的桂花魚、鱔魚和石鯰魚仔,肉堅滑、味清甜,不帶泥腥,或蒸或燉或煎都很可口。

客家小吃

客家小吃是客家飲食的另壹部分,是客家人逢年過節及做紅白喜事才能吃上的“好東西”,每種小吃幾乎都與農事季節有關,或者說反映了壹種客家習俗。

正月元宵節 元宵節客家人總要吃湯丸和懸掛花燈籠。湯丸有鹹與甜兩種,取“團圓”的好兆頭。客家人的習慣是過了元宵節、吃了湯丸以後,就要送回家過年的親人出遠門,表示祝願親人壹年在外平平安安、年底再回來團圓。在元宵節或早三幾天,上壹年“添丁”的人家要在祖屋中廳的梁上懸掛大花燈籠,並請親朋好友前來吃灑祝賀,期間戶主抱來去年出生的男嬰先向先祖神位參拜,接著參拜長輩,長輩給“利是”表示祝願,完畢後眾人開懷暢飲,吃過燈酒,男嬰就算正式加入家族行列,將名字註入族譜。壹般是壹個兒子掛壹個燈籠,哪個圍屋掛的燈籠越多就越光彩,表示人丁興旺。

二月二 取下花燈,燒過年貼的對聯、“利是”,清理、吃完過年時剩下的食品,如米糕、料花等,準備開春幹農活。

三月清明 這壹期間野艾草比較鮮嫩,客家人就采來做成糍來吃。清明過後,就開始插秧了,所以有俗語說:“吃了野艾糍,肩頭磨得損。” 在廣州的萬綠湖酒家裏,還有壹道叫做“野艾煎蛋”的菜式,據其朱老板介紹,野艾還具有清涼滋補的功效。

四月八 也叫水節,立夏節,因為是在表黃不接的時候,過節吃的食品較差,大多數吃的是傑米粉與麥皮混和做的糍。

五月五端午節 端午節吃粽子,以表示紀念屈原,還吃釀苦瓜和用剛收成的黃豆做的釀豆腐。

七月十四 上半年農作物的收成與下半年的耕種已基本結束,有喜慶豐收和放假休息的氣氛,這天家家戶戶磨豆腐、吃鴨子,還要吃多種做法的新鮮花生。

八月十五中秋節 吃月餅、炒田螺及板栗、柚子、山梨等瓜果。月餅、田螺都表示團圓,這天外出做工的人都要回家過節。以往還有放孔明燈作娛樂的傳統。

九月九重陽節 也叫鬼節,客家人祖上的二次葬都在這天進行。這天吃的小吃是九重皮。

十壹月冬至 客家地區有句話叫做“冬(冬至)大過年(春節)”,意思是比春節還要隆重,因為秋收冬藏,農事已畢,壹年耕稼,豐碩喜人。這天吃的小吃是蘿蔔糍,由於這時天氣寒冷幹燥,所以客家人都在這壹時節臘豬肉、腌鹹菜等,準備過春節,這天臘的豬肉可保存較長時間。

春節(過年〕 十二月二十五日開始不出遠門,忙著準備過年的食品、迎接遠歸的親人。過年吃糯米做的油果、大籠糍,還有紅燒肉、釀豆腐等客家菜。特別是大年三十除夕,客家人不管多遠都要趕回家吃“團圓飯”,與親人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