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日山,常山,滄灣,九仙山,超然臺等。
障日山。位於山東膠東半島,隸屬於山東省諸城市。是青島、濰坊、日照三地級市中心接壤之地,相距均在百公裏內,距離黃海岸48公裏。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東赴青島、南下日照、北去濰坊、西走臨沂,交通十分便利,當日均可從容往返。障日山景區,總面積1.3萬余畝,與青島市著名的嶗山遙相呼應,並以姐東妹西之稱而毗鄰。是道教、佛教鼎盛薈萃之地,孕育了障日山獨特、濃郁的宗教文化內涵。障日山自然景觀則以“峰險、石奇、洞幽、霧幻、名勝”五絕被世人所稱道。由於地殼運動,塑造了肖人肖物、形象逼真的360個奇景,孕育了100多處大型走廊式裂隙巖崖、巖洞、遊人為之叫絕;
2.常山,位於諸城市城南10公裏處,原名“臥虎山”。過去人們在此山祈山祈雨常常靈驗,幫更名為“常山”。雩泉亭,坐落於常山之北的壹條山澗中,澗中有壹古泉,泉水很旺,“汪洋折旋如車輪,清涼滑甘,冬夏如壹。余流溢去,達於山下.......”是扶淇河的壹條支流。雩泉亭歷經滄桑,今已無存,但雩泉尚在,今被姑子庵村群眾用作水井。井底呈方形,鑿痕宛在,即為原雩泉。
3.滄灣,又名滄浪灣,位於市中心。滄灣其來歷已不可考,但很早就成為群眾之遊樂場所。隨著舊城改造和新型建築的不斷興起,先後在灣北建起了禮堂,灣西蓋起了文化館、圖書館,灣東北修建了電影院,滄灣就自然而然地處在了縣城文化娛樂的中心地帶。1983年7月滄灣得以重修建,東西長63米,南北寬68米,灣邊為石砌,四周置欄桿,水邊壘假山,中央建“漾月亭”,有九曲橋通往北岸。亭下瓷蛙噴霧,水中紅鯉嬉戲,水面芙蕖爭妍,岸邊柳翠欲滴。每逢朝陽初露,霞光萬道,流金溢彩,別有情趣。月夜遊觀,周圍萬盞燈火倒映水中,猶如繁星綴天,更加引人入勝,實為城內壹遊覽勝地。更為有趣的是,“金蟾在水不暄噪”。
4.九仙山,在諸城市南八十七裏。《山東通誌》:“漢明帝時,有九老日飲酒萬壽峰下。壹日,同化去。人稱仙人。”故名。蘇軾有詩贊曰:“九仙今已壓京東。”自註:“九仙在東武,奇秀不減雁蕩者也。”明代文學家張世則《九仙石閣賦》雲:“三齊頌靈景,九仙稱名山。”請代文學家、史學家李澄中《九仙山賦》亦雲:“齊魯名山,實甲九仙,蓋《易》所謂地中山也。”勘考此山,主峰海拔697米,比馬耳山稍矮,總面積27平方公裏,群峰競峭,高入雲表,奇石突兀,各具形態,確令人流連忘返。熙寧九年九月,密州太守蘇軾再次遊覽九仙山,在流杯亭之西的懸崖峭壁上題刻了“第壹山”三個遒勁大字。
5.馬耳山,占地約40平方公裏,主峰海拔706米,為魯東南最高的壹座山。主峰二巨石並舉,遠望狀如馬耳,故名。山勢為東西走向,由片麻巖、花崗巖構成。五老峰、松朵峰、鴿崖峰等奇峰高峙競秀,山間嵐氣靄靄,泉水淙淙。山坡林木覆蓋,荊榛遍生。山石嶙峋,山勢陡峭,但有曲徑通幽。這兒有仙人洞、龍王泉、隱龍寺、石龍寺、齊長城和橋上莊等勝跡。據唐代文學蕭穎士《馬耳山記》記載,仙人洞為東晉人葛洪曾隱居煉丹之地。
6.超然臺:坐落在原北城墻偏西處,今臺下巷北端與北關路交匯處。臺高10米左右,北面緊靠城墻,臺面略成梯形,前沿東西長約28米,南北寬25米。臺上分前後兩院,前院中間有3間廳堂,明柱出廈,門懸橫匾"慕賢亭";後院有東西兩廡,各3間,較前矮小,內置刻石。後堂3間,內有蘇軾泥塑坐像,壹手捧書,壹手扶膝,神態文雅莊重,風度超然脫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