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乃壹種人生,不同的人品茶能品出不同的意。百姓喝茶是壹種需要,和尚飲是壹種禪,道 士品茶是壹種道,而對文人來說則是壹種文化。在文人眼中,茶是神聖的揚清蕩濁之物,能給人帶來精神上愉悅。西湖龍井、黃山毛峰、廬山雲霧、洞庭碧螺春,峰奇、山秀、湖麗、茶香 ,優雅動聽的茶名,使人未飲先醉。溫壺、燙杯、洗茶、泡茶、翻杯、敬茶、聞香、品茶,此為茶趣。品茶時先觀茶形,乘熱聞香,再嘗其味,細細品飲。
品茶有講究,壹杯茶須分三口喝,第壹口試茶溫,第二口品茶香,第三口才是飲茶。呷茶入口,茶湯在口中回旋,頓覺口鼻生香。毛峰的鮮醇爽口,碧螺春的清和甜潤,雲霧的香馨濃厚,龍井的馥郁味甘,盡中不言中。 品茶需要好心鏡。靜夜獨坐靜思,從清苦的茶汁,可品嘗出茶外的許多人生意味,心靈復歸 寧靜。
品茶需要好環境,以簡單清幽為上。茶可獨酌,也宜***飲。古人講究以茶會友,佳茗、良辰 、美景、知音。“寒夜客來茶當酒”,品茶間主客雙方曲盡情意。友誼即像釅茶,越品越濃。喝壹杯好茶,聽壹首名曲,讀壹本好書,在平淡中享受生活之樂,懷壹份虛融淡泊的心境, 此為品茶之樂。教您泡杯好綠茶泡茶主要要掌握好茶葉的用量和水的溫度,才能使茶的味道更好。茶葉的用量,有“細茶粗吃,粗茶細吃”之說。壹般來說,細嫩之茶含茶汁較少,沖泡時要多放壹點;粗茶含茶汁多,要少放些。以250毫升壹杯水為計,壹般茶葉可放3~5克,而烏龍茶等精細茶應放8克左右。沖泡茶葉的水溫,要看水的質量和茶葉的等級。如果水質較好,燒開即可泡茶,過沸會損失水中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使茶湯失去香味;若水質不佳,就要多煮壹會兒,使雜質沈澱。俗話說:“老茶宜沏,嫩茶宜泡。”所謂沏,就是用剛燒開的水;所謂泡,就是用熱水瓶中的水。從科學的角度來講,用濕度很高的水沏茶,會破壞茶葉中的維生素C,但水濕過低又不易使茶葉香味溢出。為兩全其美,品飲高級、細嫩的綠茶,水溫最好是80~90℃。特別嫩的茶,泡茶時水溫還可以再低壹些。其他中低檔茶,可用100℃的滾水沖泡。至於紅茶、花茶,則宜用剛煮沸的水沖泡,並加以杯蓋,以免釋放香味。
茶和水的比例,壹般是3~4克幹茶,加200~250毫升的開水,泡3~4分鐘後慢慢品飲為好。高檔茶壹次沖泡過多,會影響茶清幽、淡遠的真味;低檔的用量過多,苦味較重,難以入口。總之,泡茶頗有學問。只有細心揣摸,反復實踐,才能享受到茶的芬芳和甘醇,才能把人的精神帶入夢幻境地。
壹杯的香純彌漫在周圍的空氣中,好象有煙霧繚繞的感覺.輕輕翻開書桌邊上落塵覆蓋的<時文選粹>隨只而來的是久違的如行雲流水般的文字,簡單而耐人尋味.
呷壹口茶水,含在嘴裏,竟是暢快的感覺.舉起茶杯觀察,那上下翻滾的茶葉不正是命運沈浮的寫照?這片落下,那片起來.人生得意壹時,卻不能時時順心.這驚人的相似,讓我不的不進壹步思考.茶葉的世界觀有是增樣的?帶著這些疑問再壹次飲了壹口.啊!我發現這並不是完全的甘香!也許著正是經過大起大落的茶葉的淡定情緒!這是經過日曬水煮後它的真正本色!也是壹種不奢名利,不計得失的處世情懷!
罪人的茶香,熏得我壹口的爽快.發亮的文字對我則有另壹番作用.
美文裏文字自然是美的.有時餓了,甚至可以用來充饑.效果也還是明顯的!也不是說人類從此告別了五谷,也不可以只單純的去真想吃掉密密麻麻的墨水做的文字!著是壹種精神食糧,它可以帶給人純天然的”綠色食品”.也只有我們真正吸收了這營養,才會覺得身強體健,活力充沛.我累的時候回找我欣賞的作家的作品來細細咀嚼,竟可以解除我的勞累.我喜歡這淡淡的墨香,喜歡字裏行間裏發生的故事.這不正象人生的漫漫旅途,做過了,希望留下的腳印裏散著縷縷清香.
體味文字,品味茶道.
我心已靜處在落葉散盡的樹林,就讓茶香和書香給我沐浴!
心是清澈的,幹凈的壹切叫我不必在偽裝.我坦露著胸膛,真實的做我自己.陽光回在湛藍的天空起舞,指引我人生的方向;大地會在厚重的衣服裏口授於我命運的邏輯!而茶和書將回帶給我無群盡的糧草,讓我在漫長的旅途上不再勞累和孤獨.
壹杯茶過半,壹頁書已完.
我的思緒在曼延,永不止步!
聽過茶,看過茶,也喝過茶.
聽茶,聽茶的傳說,聽神秘和淵遠,聽的是茶的文化。看茶,看的是茶的禮節和禮貌,是對茶和茶文化的耳濡目染。而喝茶,是用茶來交友待客,用茶來消渴,用茶養心養性,茶從文化符號過渡到了實際生活中,茶就是實實在在的顏色和氣味,茶就是平常自然而又濃淡相宜的生活和心情
喜愛獨自靜坐慢慢地喝茶,喜愛在茶館的寂靜中細斟慢酌,喜愛壹個人新茶淺嘗,喜愛獨自陳茶濃酌。有壹杯茶,就有壹分靜,在壹個人的靜靜中品濃品淡喝茶,再因茶而品生活,品世道人生。
喝茶是份享受,在心情煩燥時,在身心疲乏之時泡壹杯茶,慢慢地看著茶葉在水中舒展身體和枝葉,開出美麗的花,看著黃色的花瓣染透整杯整杯的水。
翠或朦朧陳紅中,忘記了
身在北國的無邊風雪中,仿佛身臨江南有雨的茶園,仿佛是在與茶花隨風起舞,仿佛聽到了茶花安靜的訴說。壹茶在手,在茶香中聽風聽雨,看書看畫寫字。或濃或淡壹杯茶,或長或短壹段靜。
中國的茶文化淵深博大,從詩經裏的茶歌茶謠到陸羽的茶經、溫庭筠的采茶錄,甚至還有宋帝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從茶花茶葉,到茶具茶藝,從茶經茶道到茶論茶歌,紛繁駁雜,可見茶文化在中國之深之遠之悠久。
中國的茶種類很多,主要的還是紅茶、綠茶、花茶。綠茶有毫茶、毛峰,有炒青的毛尖、烘青的龍井等。紅茶是由綠茶發酵後制成的,名品有四川沱茶、廣東鐵觀音,有滇紅、祁門紅茶和普洱茶等。花茶則主要是茉莉花茶和菊花茶。
好茶有香、有形、有色,而再有典故就是名茶。
茶之五味濃淡澀苦香中,香為主,清香,淡香,濃香各有風味
紅綠花茶各有風味,綠茶清香潤喉,提神醒腦,芳冽沁人。據說最好的還是當年新茶,蘇東坡有詞: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綠茶中的碧螺春是清淡美人,清香襲人。而烏龍穩重沈著,有厚勁,醇香回味如老酒。黃山毛峰,沖泡後香如白蘭,味醇回甘;恩施玉露,香氣清鮮;白毫銀針,清香甜爽。龍井隱逸高遠,虎跑龍井只有耳聞,尚無目睹口享之福。
紅茶通常比綠茶更濃,味也比綠茶要苦要重。其濃茶色如墨褐,其味綿長渾厚,另有壹種樸絀糙澀。而磚茶據說要用鐵鍋煮,喝起來溫吞厚道,就與如多年老朋友相對。
花茶是帶有花香的,或是茉莉花淡香,或是菊花的清香,其味清爽淡雅,如小家碧玉,還可消暑解毒清心。
好茶有好形,幹茶葉的形狀和在水中形狀都要好。碧螺春白毫顯露,卷曲成螺,色澤銀綠,翠碧誘人;黃山的毛峰,外形細扁微曲,狀如雀舌;恩施玉露,芽葉細嫩勻齊,色澤鮮綠;白毫銀針則如細長銀針,銀針挺立,上下交錯。而雨前茶更有壹旗壹槍,三上三下,似煙輕嵐。用透明的玻璃杯盛茶,可以觀茶葉上上下下,沖泡後杯中白雲翻滾,以白花瓷碗盛茶,可見茶葉浮泛曼舞。
茶色另是壹品:好茶方有好色澤。綠茶的顏色清得散淡,有的黃亮清澈,有的銀綠翠碧,有的色綠如玉。紅茶就穩就重,釅得妖艷醇厚。功夫茶喝的是功夫,喝的是茶具,喝的是心情,是功夫而不是茶了。
第壹次喝紅茶是在壹個旅途上的小客店,長途奔波後小憩,壹罐驅寒消乏的濃濃熱紅茶,雖是匆匆忙忙中,但那茶的顏色仿佛是年過三十的女人,艷得沈著深厚。而花茶花色,如花壹樣通透,如花壹樣輕盈,如花蕊壹樣美麗。有茉莉花清香,有菊花濃醇,如春風拂面,如秋風掃葉。
飲酒可以成仙,品茶可以成道。古詩詞中茶詠是壹大題,陸遊有“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有“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裏”;老杜有“柴荊具茶茗,逕路通林丘”;杜小山有“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朱敦儒有“飄然攜去,旗亭問酒,蕭寺尋茶”;李清照有“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有“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有“當年,曾勝賞,生香熏袖,活火分茶”。辛棄疾有“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甌香篆小簾櫳”。
在中國的茶之外,日本的茶藝館,把茶文化提升到了頂點,器具精美,細樂雅具,又有美女獻茶獻藝,是純是純而又純的茶文化表演。英國家庭裏下午茶中的紅茶和黃油面包,是社會地位身份的象征,喝的是淑女風範和紳士風度
還有另類的野茶,有現代生活快節奏中匆忙的袋茶,有不知是精華還是糟粕的茶末。
喝茶有人是消暑解渴,有人是因為茶的香,有人是為了打發時間,也有人為了喝茶而喝茶。有的茶是喝的,有些茶是用來品的,同樣的茶不同的人喝就是不同的茶。
周作人說喝茶當在江村,在瓦屋紙窗下,清泉綠茶,同二三人***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塵夢。紅樓人物妙玉則說:壹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蘇東坡的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又是壹種喝法。而以雪水煎茶,會臨無聲落雪,擁裊裊飛花,任心醉神融,更是極至之雅。還有久久向往中的龍井問茶,在景色怡人,群山覆翠的清幽處聽典聽故,再壹杯壹品,不知今日還有否。
杯水如名淡,雅興自然濃。濃濃淡淡的茶常讓人想往老守竹籬茅舍,袖手塵瀾浮泛,任歲月湮逝,向往三山五嶽散淡人物,三杯兩盞香茗。
茶的品法,可用粗瓷花碗,可用透明玻璃杯,還可用南泥小碗,再有壹把小小的紫砂壺,那種美感,是壹種樸素到骨子裏的驚艷。
酒長飲可以當歌,茶淺嘗亦能小醉。數葉獅峰龍井,三兩盞陳年普洱茶,壹壺江南草長鶯飛季節上市的新茶,浸透了塞外風雨中的濃濃淡淡,沈浮飄蕩都讓人釅醉。
壹杯壹茶,壹茶壹花,美麗的花裏壹定都有著壹個美麗的魂靈。茶中淡淡的苦澀,有南北風雨的浮塵,有四季風霜的味道,有風雨過後平平靜靜的淡。
花瓣在水中輕輕飄動,我讀得懂她的痛楚、寂寞和熱烈,看得懂她的默默花開花落,看得懂她的從容而淡然的美麗。她也懂我靜夜裏的不眠,她也懂我的沈默,也懂我的濃淡相宜。喝下壹杯濃茶,就讓我想起嶺南連綿的雨季,讓無限的春光從心底流過。
時間如流水過去,只有茶濃淡依舊,隨便推開窗,窗外是和風溫煦的靜靜秋日,藍天白雲下樹葉沙沙作響,身邊茶香裊裊。人生的從容舒怡就如這閑適的熱茶,珍重才是幸福。人生的閑暇,才是喝茶,品茶的時候。浮雲人生,炎涼世態,最宜於在人過中年的匆忙之後品嘗。三餐的五谷,人生的五味,都在茶中化作濃淡,濃有濃香,淡有淡香。
濃茶淡水,細斟慢酌,品的是茶,品的也是生活,也是人生。濃澀人生,清淡日子,流水歲月,就在茶中。
品茶、品心情、品人生,任何壹種東西都有它的可貴之處,只是有的人沒有去慢慢品味而已,有人說成熟的女人喝咖啡,成熟的男人喝茶。最近峨眉山的竹葉青喝完了,我更換了但大紅袍,大紅袍也需要去慢慢細心的品,品出它與竹葉青不同的意蘊。茶香飄蕩在山谷之間,惹得雲也清清淡淡的,這種感覺實在太美了。淡而不澀,清香而不撲鼻,緩緩漂來 ...
咖啡和茶總能將人帶進兩種完全不同的境界,在那壹片不透明的咖啡色中及那層淡淡的煙氣裏,想象成壹個最寂寞的人。於是,咖啡的這份苦,便是苦在心的最底層。茶則象征壹種意蘊。喝茶需要壹份耐心和極大的克制力,才能慢慢地去品味它。
不是任何人都能品到茶的意蘊的,即使是上等的好茶放在壹個不懂得品味的人的面前,他也感覺不到茶的幽香。茶越喝越淡,就象很多感情壹樣,會隨時間而月來越淡。茶越喝越淡,但是,我們用來泡茶水的紫砂壺裏的茶香,卻會越來越濃......所以當壹切都淡去以後,留在我們心底的印記是越來越深.....很多東西是摸不去的記憶。茶如人生,隨和時光的推移,我們也漸漸的老去。正如我們眼角的皺紋,鬢霜飛。
懂得記憶是智者,善於忘記是大智者,“事去而心止”則是人生的大智慧,世間萬物任何事情都是相關聯的,有陰必有陽。
我感覺淡茶的味道更耐人尋味,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壹成不變的,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相輔相成的,這是矛盾,也是哲理,因此,人生中即使有壹時的曾經壹度讓人難以承受的痛苦和磨難,這種痛苦與磨難也不會是毫無價值,至少它可以使我們吃壹塹長壹智,讓意誌更堅定,思想和人格更成熟。常常感觸於那份透明的淺綠或暗黃,及那片片似卷似舒的葉子。
要喝就要喝淡茶,那味道也壹定是極淡的,像是從遙遠的地方,壹陣來自山上泉邊的清風,吹到了身邊。有時,也仿若有人在背後的不遠處燃起了壹束來自遙遠國度的冷香,裏面夾雜著幾許宗教的安和與靜美,於是,心靈便是壹片從未有過的澄澈,也似乎化作了唐宋詩篇,任人品味,意蘊無窮。此時,品味壹杯香茗,就如同品味甘美的人生。
清茶壹杯賽美酒,飛舞的茶香也飄逸。走過喧囂浮塵,驀然發現,平淡,才是最真最美!!
品茶人生
平生煙酒不沾,惟壹的嗜好便是飲茶。只要有空閑,便喜愛用玻璃杯沏壹杯清茶。然後坐在壹旁,靜神觀看杯中那沈浮的茶葉,放松壹下勞累的身心。
用玻璃杯沏茶別有壹番韻味。透過昌瑩透明的杯體,可以享受更多的茶趣。尤其下班之後,獨處壹室,沏上壹杯清茶,靜靜地觀望著眼前杯中的變化,妳會發現其樂無窮。觀那蒸騰的氤氳,如同清明時節迷蒙飄緲的雨霧,透過這如煙如霧裊裊上升的水汽,人不知不覺會陷入壹種無際的遐思,壹種入禪的意境,眼前仿佛會出現壹幅濃淡相宜的潑墨山水畫,“閑夢江南梅熟時,夜船吹笛雨瀟瀟,入語驛邊橋”。
那杯中的茶葉更是變幻莫測,朵朵嫩芽,緩緩舒展。或恰如雀舌,或旗(嫩葉)槍(芽尖)交錯,搖曳沈浮,百態千姿,栩栩如生。細心觀察,那片片綠芽上竟會看出茸茸細毫,猶如勃勃生機的春天。舉杯品茗,香郁味醇,舌尖銷覺茶韻清苦,細細品嘗,回味之中略有甘甜。
茶喝得久了,看得久了,便慢慢地感受到許多,人生如茶,品茶如品人生。
壹片茶葉,看起來是那樣細小、纖弱,那樣地無足輕重,但卻又是那樣地微妙。當它放進杯中,壹旦與水融合,便釋放出自己的壹切,毫無保留地貢獻出自己的全部精華,完成了自己的全部價值。
雖說沒有茶葉便不會有可口的香茶,但此時此刻,人們所欣賞、所關註、所品味的已經不再是那片片茶葉了,而是這杯中之水了。
這壹切又何嘗不像人的壹生?在滄海人世之中,每個人都宛如壹片茶葉,每個人都要從生到死,貢獻出自己的畢生,走完自己人生的歷程。
在這個過程中,社會不會去刻意地留心每壹個人,就像在飲茶時很少有人會在意杯中的每壹片茶葉壹樣。茶葉不會因溶入清水不為人在意而無奈,照樣只留清香在人間;我們每個人也不必因融合於集體不被人所關註而沮喪,因為我們已經成就了他人,幫助了社會,貢獻了自己,陶冶了人生。茶樹年年有新芽,生命之樹常青。
進而言之,茶葉的價值就在於溶入水中成為茶水。多好的茶葉,無論是西子湖畔的龍井,還是太湖洞庭山上的碧螺春,不管是武夷山絕壁的“大紅袍”,還是福建安溪城中的鐵觀音,如果不溶於水,不為人所品、所嘗、所飲,對於茶而言又有何用?作為壹個人,他的學識再高,能力再強,不奉獻於社會,又何足道哉?生命短暫猶若壹片茶葉,不必去追求那所謂的永恒,追求生前的功名顯赫,富貴利祿,如果為此窮盡壹生,豈不是本末倒置?
古人雲:“以有涯追無溽,殆矣。”我以為,品茶之中所有體味到的感受,最為貼切的就是壹杯清茶中的那種淡淡的滋味。淺嘗最為甘美,也最為持久。凡事過度反而乏味,正所謂:過猶不及,如果窮困及逸樂,因壹切甘甜已經遍嘗,便會有茫然無措的感覺,就會像漿酒霍肉之徒,就算眼前堆滿山珍海味,也不會有任何胃口。世間利祿來來往往,紅塵滾滾炎涼榮辱,惟有淡泊,才能寧靜,才能對人生做最深入、最細致、最獨到、最有價值的品味。這壹切又與品茶何其相似。茶,惟有苦澀,才能醒腦提神。
唐代的劉貞德曾經總結說,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養誌。由此可知,茶在中國已經不單純是壹種飲料,它代表著壹種文化,壹種價值取向,表達了對情感、對生命的態度,有著更深層次的精神境界。壹個人若在茶中有品位,自然對生活、對情感、對生命會熱愛。而對生命熱愛者,必然對人格有操守。
正如茶聖陸羽在《茶經》中所言:懂茶之人必定是“精行儉德人”。
香澀濃淡茶滋味
《西遊記》裏,齊天大聖與五莊觀的大仙慪氣,令人參果樹萎地,求觀音大士施展法力,使人參果樹起死重生,眾人皆是歡喜,頗類似茶的經歷。青青茶葉,素手采摘,妙手炒作,烘熏成品;每片茶葉,獨善其身,同萬萬千千的茶胞們擁擠於載體,和而不流,壹如君子;雖不象未摘前披綠帶翠,依枝鱗簇,卻因燥困,玉成堅貞,從而渡過悠悠的歲月,旦經沖沏,枯茶便沈溺在滾滾的熱水中,於壺盞裏婉轉舒展,若鹹魚翻生,讓人喜愛。
采茶,制茶,沏茶,針對茶本身可謂無心插柳,待時成蔭,茶能令人樂道,卻也要手工調校,這茶本色,終究靠煆囤,才可褪去初生的青澀,再由熱水沖泡,贏得最後的口碑,好比人的際遇,各有不同,歷經喜怒哀樂,酸甜苦辣,方是圓滿,“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也緣起“素以絢兮”的繪事;想那金玉甘橘,無客問津,過了時令,難免敗絮,其懷才不遇,嗚呼哀哉,與誰悲慟?香草灰燼荒原,美人終老鏡鑒,壹生的芳華,淪作萬古的塵埃,上天列之為芻狗,何嘗不哀其傷?向陽的春花亦受乍寒的月照,爭艷之際,人頭攢動,雕零之際,寂寥獨愴,其壹盛壹衰,表出世態炎涼,難怪東蘺采菊士不喜登徒子之德。紅塵間的香澀本有其熙熙攘攘或孤芳自賞的味道,生命的成長在於節氣,而興興旺旺,卻又需面面俱到的緣分。刻意的真諦在於磨礪得自然,流眾隨俗,貴在真切,能長長久久,也算是柳下惠觀花了。
青青的茶葉,附世不為弄雅,入俗不為繁華,由枯竭而滋潤,由釅濃而清淡,默默地接受火熱的考驗,水燙的洗禮,只為還了原本模樣,然後痛痛快快地散發出苦盡甘來的氣息。
四面青山壹灣水,品茗縮影著古老的情調。倒茶之際,恍然同高山流水對應,人是巍峨的山,壺嘴是探頭的崖,盞是盛水的潭,茶水是傾瀉心曲的間歇飛瀑,那提壺舉盞,靜動和諧,對視裏,心弦***鳴,即使沒有幹果助興,單就言語,也是不錯的茶點;壹人獨飲也成趣,自斟自酌,堪比獨撐乾坤,只身拔山擎海,無拘無束地消遣著自由天地,老莊若生於斯時,也要無為而為了;而運轉茶具,捏拿正好,有條有理,不溫不火,事香茗若理萬機,男人遠離庖廚恐怕暗蘊於此,不參政也是素王,獨女人不喜男人這般,天下事本葷素相間,男人若故作清高而得其樂,應予改正,系戴圍裙,真漢子上得廳堂也下得廚房。
茶的香澀,世人***識,都市與鄉野,高明同凡夫,皆品壹樣的滋味。飲茶若能心無旁騖,只憑噓呵咂咽,便可化解人間的紛紜或冷漠,手上的溫馨熨貼著不盡的情懷,融在暖暖的茶水裏,漫漫和骎骎的時光都藏於胸腹,惟感覺未起的點就是未達的終,短暫的存在就是剎那的永恒,這山山水水從來都是天長地久的安居樂業。茶異於酒,同是醉,茶是信任,酒是胡話。相逢相慶宜飲茶,即使分離,也哀而不傷,因為明凈,怨而不亢,因為厚道;茶別於水而不忘本,潤肺腑,滌郁結,人情味十足,茶濃茶淡,心意盎然,簡直是壹紙前人序言今人續文的佳作,天不荒地不老,全無爛柯之虞。那茶,洋溢著滄桑對青春年少的追憶,無聲無息的往事,歷歷在目,夢壹般的可及不可觸,在縹緲的香澀中縈繞,在莫名的心緒裏飄逸,久遣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