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到當今,民俗能延續文化,維護精神家園,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當代博白,經濟蓬勃發展,社會變革加劇,外來文化強烈沖擊,規則錯綜復雜,人們在現代生活世界裏往往缺少安全感和穩定感,無所適從。而傳統民俗可以帶來親切感和熟悉感,解除愁悶,增強自信,守望著精神家園。好比客家山歌所唱:“出門三步唱山歌,常唱山歌百歲多,男女老少齊歡唱,唱到大家樂呵呵。”在山歌民眾眼裏,山歌就是唱開心,大家或歌唱錦繡山川,或贊美甜蜜愛情,或歌唱辛勤勞動,或向往美好生活。人們聽唱客家山歌,在形象生動的歌謠中超脫繁瑣的日常生活的羈絆,開開心心。這是民俗的強大力量,用鄉民原始的生命力緊緊擁抱生活本身,滿足民眾精神生活,由此帶來安定和愉快。
民俗帶來文化認同,幫助人們建立壹種穩固的社會聯系,以適應千變萬化的現代生活。有句客家格言叫做“寧丟祖宗田,毋忘祖宗言”,山歌本來就是唱出來的話,本來就有“以歌會友”交際功能,對於客家聚居地的山歌民眾來說,在山歌場,大家不僅是歌友,有***同愛好,大家還是同齡人,有***同語言;對於客家雜居地的山歌老人來說,在山歌場能夠最大限度滿足客家人的母語情結,大家都講客家話,有***同的文化追憶,親切且熱情地相互交流各種信息和近況,增進感情和理解。並且,改革開放後,客家地區政府部門將之作為“外交名片”擴展到了“公”交,通過客家山歌這麽壹個傳統的“阿姆話”藝術,海內外客家人的心連在壹起。從深層次講,這是客家人認同意識從政治、經濟層面向文化層面的轉向。民俗強大且豐富的和諧因素,利於社會交往,這是民俗維系民心、維護穩定的根本。
民俗還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源泉。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地方性、多樣性日益受到重視,作為人類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博白較早地認識到文化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也早認識到現代文化產業的發展需從深厚的民俗文化中尋找不竭的文化資源。客家民俗有著廣闊的開發利用價值和發展空間,其本身也能為博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應。而正是有了這樣的文化自覺,客家人打造出不少具有現代客家風格和博白氣派的文化精品,比如博白客家文化節、博白采茶劇和博白雜技團等等,促進了博白的文化產業迅猛發展。事實證明:越有地方特色的東西,越有開發價值,越受大眾歡迎,越有益於建立和諧的文化產業。
可見,民俗因其對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而被當代博白人需要。盡管傳承人、參與者、傳承方式和功能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並且後繼者亟待培養,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熱潮,客家山歌夕陽正紅。客家山歌復興個案表明,鄉土文化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得以在城鎮中精彩演繹,現代社會為傳統民俗開辟了更廣闊的舞臺。民俗能夠滿足當代人需要,因此能夠被“無意識地傳承”,同時又被“有意識地發明”,這是當代民俗文化自我調適的結果。
民俗有如壹條流動的河流,不舍晝夜,延續著客家文化,展示著文化的多樣性。如今,民俗活動參與者的老齡化是普遍現象,幸喜,民俗的保護、傳承和開發已經成為政府、學者、傳承人、民眾、文化產業商人和大眾媒體***識。有賴於白州人的文化自覺,正如客家山歌唱響和諧樂章,民俗文化正延續著客家文化,構建著博白人的精神家園,並豐富了博白的文化產業,提高了博白文化競爭力,成為建設和諧博白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