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港古文化 月港古文化 1、海澄文廟 文廟亦稱孔廟,始建於明隆慶元年(1567年), 坐落於月溪西面的龍海二中校園內, 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主殿大成殿、前殿的兩廂、 後殿的崇聖閣以及廟前的泮池仍保存完好,古風猶存。 2、容川碼頭、武聖殿和古店鋪遺址 從文廟出來,向東走50米, 再沿西門橋南面的小路走進去,就可以看到多處歷史遺跡了。 當年的港市遺址,今仍依稀可見。 江岸壹裏多的古港口,還能見到七個古碼頭。 並在古碼頭附近出土過古船的大鐵錨(今存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 在容川碼頭舊址,有壹道石板路伸入江中, 碼頭以東的港口橋,建於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 橋上仍可見橋墩殘垣。 容川碼頭附近的“豆巷”,是當年月港最熱鬧的貿易集市。 百余公尺的筆直巷道上,街容店貌仍作為古跡按原樣保存。 豆巷內有供奉關帝公的“武聖殿”。 3、晏海樓 港口的東端, 有始建於明萬歷八年(1580年)的六角柱形四層古軍事建築——晏海樓。 據《海澄縣誌》記載:月港極盛之時,倭寇常來偷襲。 民族英雄戚繼光曾率兵在月港打擊倭寇。 為加強海防,海澄縣城築起石城墻,駐兵防守, 並建晏海樓、鎮遠樓,“以障海口東北之虛”。 如今,晏海樓仍巍然屹立。 晏海樓又名八卦樓, 它象壹座寶塔矗立在龍海市海澄鎮東北角古月港的港口附近。 初建於明代萬歷年間,距今已有400余年。 原系壹座軍事望臺,今為龍海市名勝古跡之壹。 古月港原是龍溪縣八、九都地方,處於沿海邊陲, 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年), “豪民私造巨舶,揚帆外國,交易射利”, 已成為“繁華甲壹方”的“東南小蘇杭”, 官方雖三令五申地宣布海禁, 都不能阻遏它和東、西洋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關系。 因月港的繁華而誘致 東洋倭寇前來劫舟奪貨、焚屋殺人; 歐洲殖民者以浯嶼為據點,勾引走私商人搞秘密買賣, 並進行武裝劫掠,造成東南海疆長期不安寧。 明朝政府在民族英雄戚繼光肅清侵犯月港的倭寇之後, 於隆慶元年(1567年)在月港設立海澄縣治,寓意“海疆澄清”。 後在原有古堡基礎上建築海澄石城,駐兵防守。 為加強對海盜的監視偵察, 知縣翟寅於萬歷八至十壹年間(1580—1583年), 在縣城東北角上始建壹座兩層的瞭望臺,“以障海口東北之虛”, 寄寓“波平海晏”的願望,取名晏海樓。 樓的底層設有槍眼多處, 並辟壹條暗道直通縣衙(今黨校食堂)。 這樣,晏海樓瞭望臺與周圍九都堡、溪尾銃城、 大泥銃城、鎮遠樓等互為犄角,互相呼應, 形成壹個較完整的防禦系統。 晏海樓建成後,在明末清初的戰亂中多次遭受嚴重破壞。 如明天啟、崇禎年間(1621—1644年)大股海盜在閩南沿海壹帶劫掠燒殺, 而波及月港; 明末清初鄭成功軍隊與清軍也在海澄進行多年爭奪戰, 故晏海樓只剩下殘破的樓基。 清康熙三十六年至四十八年(1697—1709年)知縣陳世儀任內修建壹次, 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知縣嚴景“從新重建, 厚築基址,累石增高”至四層。 後門石碑上刻有“攬秀毓奇”四個字。 民國八年(1919年)和解放後的1958年也曾整修過。 我們今天看到的八卦樓,便是清代重建的造型。 晏海樓作為明代月港(海澄)興衰的象征, 它吸引著不少當時的文人墨客,登樓懷古,賦詩酬唱。 現存乾隆版本《海澄縣誌》就記載著明清兩朝的名人詩賦, 如張燮的《登晏海樓》七律詩,詹明章《晏海樓賦》等。 現存晏海樓有四層,高約30米 ,對角寬約8米。 登上四樓,憑欄遠眺,壯麗山河,盡收眼底。 4、萃賢坊 從晏海樓出來,不遠就是月港公園, 內有壹尊銹跡斑斑的明代大炮,還有幾塊石碑, 從後門出去,就到了中山路,壹眼就可以望見萃賢坊。 萃賢坊是明嘉靖己酉年(1549年)龍溪知縣林松、 縣丞劉宗用為贊譽弘治甲子科吳元、 正德丁卯科林浩、庚午科張賀、癸酉科陳萸、 丙子科陳令、嘉靖戊子科高寬登相距考中進士的業績而立, 為石仿木結構,四柱三門式,單檐廡殿頂,正脊微弧, 正吻為魚尾狀,正樓柱頭用“丁”字拱出兩跳挑檐承托屋頂, 補間鬥拱為二鬥三升式,保存較好,但北次間被民房圍砌。 5、城隍廟 城隍廟建於明隆慶五年(1571年),歷史上曾有多次大規模修葺, 如明崇禎六年(1633年)和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城隍廟為三進三殿,主體硬山式建築廟群保存相當完好。 廟座北朝南,廣場寬敞,規模頗大,木雕藝術,古雅別致,亦頗壯觀。 城隍廟奉祀漢代忠烈人物,系從福州城隍廟分靈, 故海澄城隍廟掛匾為秩二品“威靈公”。 據史冊記載:福州城隍廟在清初被升格為福建都城隍,統轄臺灣, 因為康熙年間,臺灣是壹個府,隸屬福建,時“九閩”,因此。 福州城隍廟則是全省各地以及臺灣島上城隍廟的祖廟。 周苛是漢高祖劉邦的禦史大夫,堅守滎陽城,當項羽攻下城池時, 周苛被俘,項羽封他為上將軍,享萬戶侯, 但周苛忠貞不降,並怒斥項羽,於是被烹而死。
記得采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