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個說法叫“各花入各眼”,然而對於美還是有壹些***同的認知,要不,我們作為中國人就欣賞不動歐美的電影或者藝術。
朱光潛1932年出版過壹本書叫《談美》,裏面講到的關於“美”的三個層級:實用之美、科學之美和藝術之美。
穿衣搭配的實用之美:
衣服是為人服務的,當然要具備其實用價值。
最簡單的實用之美就體現在冬天的保暖和夏天的涼爽。
有的女孩子為了追求所謂的“美麗動(凍)人”,在冬天穿著極其單薄的衣服,凍到嘴唇烏青瑟瑟發抖甚至流鼻涕發燒感冒,那麽還有什麽美感可言。
我是主張女孩子們在冬天壹定要保暖,全身暖和的時候,人的身體才會舒展,內心才會幸福,臉上才有微笑,這才是基礎的美感。
最基礎的實用之美體現在 “遮羞”功能上,這也是人類服裝進化史的源頭,傳說中亞當和夏娃就是為了“遮羞”才穿的衣服。
如果穿超短裙竟然沒穿安全褲,如果內衣不合身竟然從衣服外面可以看到內衣的形狀和顏色,如果身材不夠完美非要穿緊身的衣服結果讓別人看到難堪的肥肉,這些都是沒有實現穿衣搭配的實用之美。
穿衣搭配的實用之美還體現在要為不同場合匹配不同的衣服。
家居場合就要穿寬松舒適的衣服,因為人們在家裏就是要放松休息的;職場場合就是要穿正式有型的衣服,因為人們在職場就是要集中精力打怪升級的;運動場合就是要穿方便活動的衣服,因為人們在運動時要保證身體的足夠舒展;年會宴會場合就是要穿性感閃亮的衣服,因為人們在聚會上就是要展現自己的無窮魅力。
穿衣搭配的科學之美:
公認的美學定律之壹是“黃金分割”,這是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的發現,據說在古希臘時期,有壹天畢達哥拉斯走在街上,在經過鐵匠鋪前他聽到鐵匠打鐵的聲音非常好聽,於是駐足傾聽。他發現鐵匠打鐵節奏很有規律,這個聲音的比例被畢達哥拉斯用數學的方式表達出來。
黃金分割是指將整體壹分為二,較大部分與整體部分的比值等於較小部分與較大部分的比值,其比值約為0.618。這個比例被公認為是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因此被稱為黃金分割。
雅典衛城的帕特農神廟,它無論是在藝術史上,還是建築史上地位都很高,如果妳度量壹下它正面的寬與高,正好符合我們所說的黃金分割;著名的雕塑《斷臂的維納斯》,它的身高和腿長的比例,腿和上身的比例也都符合黃金分割;《蒙娜麗莎》中蒙娜麗莎的臉符合黃金矩形。無論是帕特農神廟的設計者,還是阿歷山德羅斯或者達·芬奇,他們都知道黃金分割,並且刻意使用了這個比例。
我在穿衣搭配原則當中壹直強調塑造“高腰線”和內外層次搭配的比例,都是為了符合黃金分割。
《審美的腦》從進化的角度講了人們對於美的***同認知,這本書的作者安簡·查特吉,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神經學教授,神經美學領域的專家。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對於美有著***同的認知,總結下來就是三點:第壹是連貫性,也就是空間壹定要開闊,這樣才能快速收集到周圍的信息,及時避免危險;第二是復雜性,單調的地方很容易讓人厭煩,而且也不太可能有豐富的水和食物;第三是神秘性,這意味著只要我們敢於探索,就會有有趣的發現。比如,彎曲的山路被濃霧擋住了視線,就會吸引我們去尋找後面的東西。
我在做搭配的時候壹直強調“同色系”就是要增加這種視覺的連關心個;要在搭配的時候多用“層次法則”,是為了讓整體穿搭具備復雜性;要關註搭配的細節,讓每壹處搭配都值得品味。
穿衣搭配的藝術之美:
根據朱光潛先生的《談美》這本書中的說法:“在實用態度中,我們的註意力偏在事物對於人的利害,心理活動偏重意誌;在科學的態度中,我們的註意力偏在事物間的互相關系,心理活動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態度中,我們的註意力專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動偏重直覺。”
可以說“藝術之美”就是無“用”之美,例如美的事物如詩文、圖畫、雕刻、音樂等等,都是寒不可以為衣,饑不可以為食的。
在搭配的時候我會常常建議女士們多備壹些腰帶、絲巾、馬甲、飾品等“無用之物”,這些單品除了增加美感之外沒啥實用功能。
按照朱光潛的說法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麽這些“無用之物”具備藝術之美,朱光潛說“脫離現實用途才叫美”。就如我們經常說的“距離產生美”,而這個距離不是物理上的距離,而是和妳實用性的距離。
城裏人到了有山有水的地方覺得好美,是因為他們不靠山和水吃飯。如果是當地的農民看到同樣的景色,想到的卻可能是翻山越嶺的勞累、耕作的辛苦、對收成的擔心,這個時候,美感也就沒有了。
顯美基本法中涉及到的7個穿搭法則涵蓋了實用之美、科學之美和藝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