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簡稱贛。公元733年,唐玄宗在江南設西路,定為行省,簡稱贛江。“從長江以北向南,左邊是江東,右邊是江西。”,不叫江妳。自古以來,江西人文薈萃,物產豐富,有“義章之國、白鶴之國、米之豐”的美譽。
江西省位於中國東南部長江中下遊南岸,東鄰浙江、福建,南接廣東,西鄰湖南,北接湖北、安徽。江西是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洲的腹地,與上海、廣州、廈門、南京、武漢、長沙、合肥等主要城鎮和港口的直線距離大多在600至700公裏以內。江西在古代被稱為“吳頭楚尾,廣東胡敏亭”,是壹個“勝利之區”。
南昌市、贛州市、上饒市、新余市、景德鎮市、萍鄉市、吉安市、鷹潭市、宜春市、撫州市、九江市共11個設區市和99個縣(市、區)。南昌是江西省最大的城市。到2006年,全省人口為4339萬人,人口密度為257人/公裏?,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低於鄰近省份,出生率為13.80‰,死亡率為6.01‰,城鎮人口比例為36.68%,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男女比例為105.13(女性=100),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漢族占99.7%,畬族占0.2%。國土總面積16.69萬平方公裏,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1.74%,居華東各省市之首。境內北部較為平坦,東、西、南三面被幕府山、武夷山、懷玉山、九連山、九嶺山環繞,中間丘陵起伏,成為壹個向鄱陽湖傾斜、整體向北開放的巨大盆地。全境有河流2400多條,其中贛江、富水、信江、修水、浦江為江西五大河流。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鳥棲息地。該省靠近北回歸線,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為1341毫米至1940毫米。無霜期長,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對農作物生長十分有利。全省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達59.7%,居全國第壹。礦產資源豐富,銅、鎢、鈾、鉭、稀土、金、銀被譽為江西“七朵金花”。
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江西人才輩出。徐質、陶淵明、齊、賴虎、林、王安石、歐陽修、晏殊、晏、、黃庭堅、姜夔、楊萬裏、朱、陸九淵、唐菁、史孝友、文天祥、於吉、解立思、解縉。
【編輯本段】歷史淵源
從出土文物考證,江西的發展史可以追溯到1萬年前。江西作為壹個明確的行政區域制度,始於漢高帝初年(約公元前202年)。當時設縣,縣治南昌,下轄南昌、廬陵、彭澤、鄱陽、、柴桑、江西、新幹、、宜春、、艾、安平、海昏侯、醴陵、6個縣,分布區為贛江和。漢武帝將全國劃為13個監察地區,稱為13個府縣。此時,江西屬於揚州府。
西晉元康元年(291)改江州,主體為江西原郡縣。隋朝時期調整了行政區劃,州的級別與縣相同,所以隋朝江西有7個縣和24個縣。唐代增至8州37縣,分別為洪州、饒州、黔州、冀州、絳州、原州、撫州、忻州。貞觀元年,唐太宗在全國劃定了10個監視區,玄宗時增加到15個。洪、饒、黔、冀、江、元、撫、信八州隸屬於長江以西的監測區。
五代時期,江西屬南唐(南唐前期稱吳)管轄。在此期間,出現了相當於下級州的新行政區劃:6個州、4個軍和55個縣。交泰元年,南唐主決定在洪州建南都,因此將洪州升為南昌府。宋代改行州以上路,江西置9州4軍68縣,大部分屬江南西路,部分屬江南東路。
元朝開始在銀行建立省書制度(簡稱省或省)。江西的省級管轄範圍遠遠大於今天的江西省和地區。除了今天江西省的絕大部分地區(原江西省東北部屬於江浙兩省),還包括今天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原興省由陸、直隸、州(設有縣級行政機構)和縣組成。江西省轄龍興、吉安、南康、贛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原州、臨江、撫州、饒州、新州等13條公路和南豐、潛山等2個直隸州以及48個縣、16個縣級州。
明朝雖然基本保留了元朝的省、自治區建制,但改中書省為外交部(傳統上仍稱省),改路為府,改州為縣。江西省政務院轄南昌、瑞州、饒州、南康、九江、廣信、撫州、建昌、吉安、原州、臨江、贛州、南安13,轄78個縣,與今天的江西省區基本相同。當時,法檢司、檢司和司是江西省檢司的最高行政機關,三個部門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相互分散和管理。
到了清朝,江西改為江西省,行政區域基本上繼承了明朝的制度。此外,還增加了吉安蓮花、南昌銅鼓、贛州黔南等3個縣級會館,寧都縣晉升為省級直隸州。總督成為該省的最高行政長官,下設兩個部門,即承辦宣傳和決策局部門以及提交判決和制定法官部門,負責民政、財政和司法監督。
民國時期,清朝的府、州、廳都改為縣。江西省管轄81個縣。到1926年北伐軍進入南昌時,南昌正式建立。婺源縣於1934年由安徽劃入江西,1947年劃回安徽,1949年再次劃入江西。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 * * * *人民先後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據地。其中著名的有贛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包括寧岡、永新、蓮花三縣及湖南吉安、安福、遂川、陵縣部分地區)、湘贛革命根據地、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包括弋陽、橫峰、貴溪、德興、余江縣、萬年縣、上饒、潛山等縣,後發展為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和銅鼓。當時,中央革命根據地設在贛南、閩西的21個縣(包括江西的瑞金、安遠、信豐、廣昌、石城、利川、寧都、興國、杜愚、會昌、尋烏等1個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設在瑞金,因此瑞金被稱為紅色之都。
【編輯本段】江西人文
概述:
江西被稱為有章有義的國家,江西文化的精髓就在這裏。核心含義是“文、章、節、意”。可以說,自古以來,文義並重既是對江西文化主體精神的評判之壹,也是江西人遵循的人生信條和追求目標。
在宋代之前,江西產生的人才並不突出,除了陶淵明之外,幾乎沒有其他有分量的文化名人,但他們在北宋中後期迅速崛起,並完全取代了河南作為文化中心的地位(就詩人而言,在唐代,“唐人皆離中州”,但在宋代,則變成了“宋人皆離江西”,在唐代,有“杜麗柏寒”和三個中州人之壹宋代有“歐洲蘇黃王”,三人來自江西,壹人來自蜀地,他們壹直存在到明朝中前期。況且宋朝是中國文化的鼎盛時期,宋明是中國學術文化史上第二個百家爭鳴的時代,江西知識分子無疑是其中的主角。宋朝時期,江油湧現出許多文化巨匠,他們叱咤風雲,自成壹派,引領潮流。晏殊、晏道濟、歐陽修、李覯、曾鞏、王安石、黃庭堅、陸九淵、楊萬裏、姜夔、周必達、文天祥等。是最傑出的代表,這壹時期無疑是江西人文的輝煌和燦爛時期。從元代到明初,江西文人繼承了宋代的遺風。在正統文化領域,他們的成就和地位仍然首屈壹指,然後他們也在相對較高的水平上運作。元代以來江西產生的文化名人有馬端臨、於吉、解思、劉世忠、吳澄、羅欽順、、、湯顯祖、宋、王有鼎、魏、、蔣士銓、陳、溫石婷、李瑞卿、陳寅恪、肖公權、傅抱石、梅汝謙等。這樣壹個在中華文化鼎盛時期取得最高成就的省份,理應占據壹席之位。
江西學派的學術與文化:
壹種產生於江西的文化流派,直接以江西或其古稱江油和張羽命名;
江西心學由南宋哲學家陸九淵創立。因為是江西人,所以叫江西心學。它是中國思想史上第壹個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這壹哲學體系後來被王守仁擴展和發展,並達到頂峰。它在中國的學術思想和政治思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明代王門七派中,影響最大的有三派,即江右派、王績派和王艮泰州派,其中江右派堅持師說,維護的基本觀點,故又稱王派。
《江西詩派》是陸本中於崇寧元年(1102)至崇寧二年所作,黃庭堅、陳師道等25人的詩被選入其中,因“皆源於張羽”而被稱為江西詩派。元初,杜甫、黃庭堅、和陳被稱為“三祖”。在詩歌流派中,人們反對昆西風格。他們學習唐代杜甫、韓愈、孟郊,強調模仿,崇尚工匠精神,註重琢磨,但要求“字字無出處”,提倡“點石成金”和“脫胎換骨”的方法。到清朝末年,同光分為三大派系,江西派是其中之壹,以陳為領袖,師從韓愈、黃庭堅,宋代直接繼承江西派,其後繼者有夏靜觀、華卓、胡、王珪、王逸、王浩等。,或者出入梅姚晨和陳師道。
南唐馮延巳、宋初晏殊、五代歐陽修的江西詞派,打破了晚唐至五代初以花間派為代表的詞的浪漫柔美風格,賦予詞更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更真摯的情感寄托;在藝術上引入詩性隱喻,從民歌中汲取養分,為宋詞日後的繁榮起到了開拓作用,從而在詞界形成了壹個承前啟後的重要流派,這就是以二燕、易鷗為骨幹的北宋江西詞派。宋末元初還有壹個以劉辰翁為首的江西詞派。李益作了壹首絕句:送春怨劉,唱給秋胡聽,不讀林峰。
以劉崧(江西太和人)為代表的明初江西江油詩派,標榜唐寅,實際上對唐寅影響最深的是、範、解思等人。後來,臺閣體是江西學派的直接產物。《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劉崧“受到純潔和優雅的聲音的啟迪,後來,楊士奇和其他人成為繼承人,成為壹個心胸寬廣的人。”作為臺閣體的開創者,楊士奇曾任四朝內閣大臣和太平天國時期的宰相。江西淳樸自然的詩風適合歌頌聖人、歌頌太平的作品。因此,錢說:“江西壹派,由中路下到東籬,走向臺閣,其在世界上的流動是卑微而緩慢的。”
張羽社會:“明朝末年,中原為雲所擾,而長江以南的文學社會卻極為繁榮。其最主要的作者是艾南英,他倡導張羽社會,並發展了歸有光的理論,使其得以順利發展”(見《四庫全書提要》)。他們前後反對“七子”,推崇“唐宋學派”歸有光。在社會中有四位大師:陳、艾、張和羅。他們還致力於撰寫八股文,並與江蘇金壇的周中和太倉張浦的婁東派爭奪國內司法範式的領導地位。
江西畫派簡稱“江西派”,又稱“西江派”。中國畫流派之壹。以清初畫家羅牧為代表。羅牧是寧都(今江西)人,住在南昌(今江西)。其山水畫初師魏世誠,後師從黃。他的筆觸空靈,在江淮地區學到了很多東西。
贛劇
贛劇是江西的壹種多聲部戲曲,唱腔有高腔、亂彈腔、昆腔等。它有兩個學校,俗稱饒河班和新河班,於1950年合並,隨後進入省會南昌,並於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贛劇團。更名為贛劇。贛劇起源於明代的弋陽腔。
江西戲曲的口音包括【高腔】、【範二】、【西皮】、【文南詞】、【強秦】、【老伯子】、【浙江調】、【浦江調】、【昆曲】、【梆子】。
解放後,益陽話的劇目有《珍珠》、《尉遲恭》、《張三借靴》、《送衣哭城》。青羊戲《雙拜月》和《百花齊放劍》;譚強戲,梁祝,女人的慶典,白蛇傳,裝瘋賣傻,詛咒寺廟,孟姜女等。昆曲《悟空借扇》《項梁刺梁》。弋陽腔還包括改編自《史記》的《西遊記》和改編自湯顯祖《牡丹亭》的《沈歡記》。青羊戲曾改編過《西廂記》第壹、二集等。他的現代劇作有《壹群穆》,《紅色宣傳家》,《邊境奇兵》,《偷種子》,《鐵肩紅心》,《為戰爭立碑》。其中,《還珠》和《還魂》被拍成舞臺美術片;《借姑娘慶祝》被拍成了漫畫。《西廂記》由十淩河、董潔元和王實甫改編,被稱為“十常香”。?
該劇的口語對話以中州韻為主。表演藝術可分為三類:老生、老生、老生、老生、老生、老生、老生、老生、老生、老生、老生、老生、老生、老生、老生、老生、老生、老生、老生、老生。
著名贛劇演員有嚴幼元、楊桂仙、、卓、童、肖桂香、陳、朱月仙、、段日麗、萬等。
附:四大南戲之首益陽戲:益陽戲是中國戲曲史上壹顆璀璨的明珠。弋陽腔誕生於江西弋陽。弋陽腔壹經誕生,便以其前所未有的藝術魅力迅速滲透中國戲曲舞臺,在中國戲曲舞臺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奏響了中國戲曲史上的最高旋律,開創了中國戲曲的新形式,開啟了中國戲曲史上的新篇章。弋陽腔自由的表演風格和高亢的旋律都是從嚴酷的社會現實中凝練出來的。自南宋以來,自元朝進入明朝以來,益陽及其周邊地區幾乎壹直處於戰爭和饑荒之中。洪武二十四年,益陽戶數為19,718,人口為51,653。到了清順治六年,宜陽縣的人口只有11 801,銳減了五分之四。正是嚴重的生存危機把益陽腔鍛造成了“高腔”。益陽方言是益陽人民頑強生命力的表現。益陽人“自強不息,愛惜仁義”,誠實坦率,崇尚宗教。益陽方言鑄就了益陽人的性格。通過戲曲審美活動,我獲得了自我釋放、自我減壓、自我陶醉的藝術享受,最終得到了精神的解放和自我價值的肯定。明代,益陽人口急劇減少。“那些被留下來的人將死去並遷移,他們將生活在世界上而不離開土地。”因此,對嘉靖年間的“益陽之調”應該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解釋。
瓷器文化
景德鎮以盛產瓷器而聞名,有瓷都的美譽。
“新平冶煉陶器始於漢代”。自漢代以來,景德鎮開始制瓷,據文獻記載,景德鎮制瓷已有近1700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制瓷歷史過程中,匯集了世界各地的名窯和制瓷技藝的精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景德鎮瓷器,以品種繁多、紋飾豐富、造型優美、制作精良而聞名於世。
景德鎮古稱新平鎮,唐天寶元年改稱昌南鎮。景德鎮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壹。自宋代以來,經過數千年的風雨,瓷器的生產和銷售仍然經久不衰。景德鎮瓷器是壹種具有1700多年悠久歷史和濃郁陶瓷文化氛圍的產品。世界因瓷器而認識中國。在英語中,China代表中國,也是瓷器的名稱。景德鎮也以瓷器聞名。公元1004年,即宋景德元年,宋真宗下令在禦用瓷器底部書寫“景德年制”字樣。據《宋集》(卷190?在十二年,據記載:“景德鎮江東路,浮梁縣,饒州,(宋)設置在景德鎮元年。”有明確記載景德鎮定於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
景德鎮瓷器自宋代以來壹直是皇家宮廷的禦用瓷器。元朝統治後,景德鎮進壹步設立了“浮梁瓷器局”,監督為朝廷生產禦用瓷器,並為政府機構樞密院燒制帶有“蜀府”銘文的蛋清釉瓷器。元代景德鎮在制瓷技術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首先,輪胎制造原材料的進步。通過采用瓷石和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方法,提高燒制溫度,減少器皿變形,從而可以燒制出具有巨大動量的大型器皿。並采用還原焰燒制,充分展現了景德鎮瓷器的特色,使中國畫技藝與制瓷技術的結合更加成熟。具有濃郁中國風格的釉下彩瓷器的出現,使景德鎮的制瓷技術發展到了壹個新階段。蛋清釉、紅釉、藍釉等彩釉瓷器在高溫下的成功燒制,標誌著景德鎮熟練地掌握了各種著色劑,從而結束了元代以前瓷器釉色以類玉為主的局面。明代景德鎮生產的瓷器數量大、品種多、質量好、銷路廣。宋應星的《天工》描述了當時景德鎮瓷器的產量,說:“幾個縣被合並,輸給了江西省饒俊縣(指景德鎮)。四代中國人若夫是著名的獵人,所有這些都產自饒俊縣浮梁縣景德鎮。”明朝以後,朝廷在景德鎮設立皇家窯廠,燒造的瓷器專供朝廷使用。瓷器生產分為官窯和私窯,形成了當時“官民競爭”的繁榮局面。此時,景德鎮瓷器的生產地是壹座“天下窯聚,千嶺聲振,星火炸天,夜夜難眠”的雄偉江南小城。景德鎮在明朝萬歷年間成為世界著名的瓷都。當時,景德鎮處於中國制瓷工業中心的地位。它不僅負責生產所有宮廷禦用器皿和明朝政府在國內外獎勵和交換的所有官窯瓷器,而且還滿足了國內外市場的需求。
清代景德鎮的制陶設施大體上沿襲了明朝的遺風。瓷器生產分為官窯和私窯,並設立了壹個陶器監督人來監督瓷器的生產。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景德鎮瓷器生產突飛猛進,達到歷史巔峰。制瓷技術變得更加復雜和精湛,其品種特別豐富多彩。彩釉在高溫下“晶瑩純凈”,其琺瑯彩和粉彩精美典雅。康熙時期的青花、三彩、五彩風格獨樹壹幟,雍正時期的水墨古樸典雅,乾隆時期的青花精美仿古瓷雕匠心獨運。
景德鎮瓷器在近代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提高,近代在全面繼承歷史傳統特色的基礎上又有了創新和發展。如今,瓷器已成為江西在全國乃至世界上最具辨識度的風景之壹,千年以來形成的瓷器文化可謂江西文化中精致華麗的篇章。
江西美食
作為中國飲食文化中的壹朵奇葩,贛菜積澱了幾千年的飲食文化。《後漢書·張羽》稱江西為“好蔬精米,擅長四面八方”。唐初,王波參加了王騰的宴會,他興奮地稱贊江西“物產豐富,人傑地靈”。明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記載了江西名菜“粉蒸肉”。今天的贛菜是在繼承歷代“文人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濃郁地方風味的“家鄉菜”。
儺文化
儺文化是壹種古老的原始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先民在征服自然中的生存和繁衍欲望,需要宗教(自然宗教)的幫助來超越自我。龍的傳人以偉大的浪漫主義創造了燦爛的巫術文化。“諾”的意思是人們避開他們的困難,意思是“嚇跑疫情的幽靈。”巫術活動滿足了廣大信徒對生命意識的心理要求。長期以來,巫術的傳承和傳播已經融入習俗之中,即使在現代,它仍然以傳統文化的形式存在於民間。
江西的巫術儺活動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江西儺文化經過三千年的發展,形成了歷史積澱豐厚、形態原始、文化遺存眾多、文化體系完整的鮮明特征。江西的驅邪活動分布廣泛,其中許多活動壹直保留並影響至今。據1995調查,全省有25個縣(市)有儺舞活動,保留儺舞、儺戲247種。江西儺被學術界譽為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備受關註。曾多次應邀赴法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及香港、臺灣省演出和交流,產生了壹定的影響。
江對企業的幫助
十大商幫之壹的江油商幫鼎盛時期,以重視賈德而聞名。
宋代以後,江西因得天獨厚的優勢和人傑地靈的人傑地靈,成為中國經濟文化先進地區。古往今來,江西繼續保持著這種經濟優勢。在明代,江西的人口僅次於浙江,在中國十三個首席秘書中排名第二。由於其豐富的房地產,它盛產糧食,茶葉,陶瓷,紙張,布料和木材...從明孝宗弘治年間到明神宗萬歷年間,糧食上繳稅收壹直居全國首位。
明代江油商幫的興起是壹個精明的江西人。在有利的經濟基礎上,他們利用了良好的地理和經濟環境,並受益於當時明朝的海禁政策。明代江西的流民運動本質上是壹種經濟擴張,使當時的江油商幫得以發展,由此才有了“沒有江西人就沒有市場”的說法。
江油商幫的崛起為江西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貿易的繁榮造就了當時江西的輝煌:“瓷都”景德鎮聞名萬裏;香樟沒有藥,卻成了“藥都”。位於長江之濱的九江成為當時頗具影響力的商埠。當時在江蘇,市場上流傳著“三天不見江西糧船,市場就要缺糧了。”以至於九江後來引起外國列強覬覦;商業繁榮促進了江西各行業的快速發展。被稱為“江南糧倉”的江西真的很繁榮。
贛派建築
以樂安流坑、安義羅田等江西古村落為代表的贛派建築文化,以布局簡潔、古樸典雅為特色,是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贛派民居建築。從外觀上看,它們大多是矩形平面,周圍是空的和半磚墻,所有的青磚和灰瓦,壹個高高的馬頭墻和壹個半遮半露的雙層屋頂隱藏在重疊的馬頭墻後面。馬頭墻造型多樣,仰望天空,可以防火防風。在內部,它的格局大多是兩進三出,壹個大廳,三個寬室,壹個明亮的大廳和第二個部長室,這是左右對稱的。木結構穿鬥梁架,根據使用目的的不同,前檐常做成各種亭臺樓閣,造型美觀多變。臥室建築有壹層半高,下層用於居住,上層用於放置物品。大廳沒有分層,看起來高大寬敞,氣勢極其宏偉。室內地面橫向錯縫鋪長青磚。神龕位於大殿寶壁兩側的側門上方。堂前有狹窄的天井,不僅用於采光和通風,而且取四水歸堂之意,無形中將人與天連接起來,體現了“天人合壹”的局面。
室內裝飾主要包括木雕(雕刻)、磚雕(雕刻)、石雕(雕刻)、彩畫和水墨畫。其風格鮮明,工藝精湛,圖案豐富,內涵深刻,反映了江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天人合壹”的尊重和對倫理道德的尊重。“理學大師”故居和大宗祠遺址前的元明紅色石獅, 而館內六個沈箱上的明代繪畫更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品。明代懷德殿照壁上的“闕(爵)鹿(祿)蜂(鳳)猴(後)”磚雕壁畫和永祥殿照壁上的“麒麟望日”鑲嵌雕塑,題材豐富,技藝精湛,在中國獨樹壹幟,堪稱國粹。
山村環境、獨特別致的村落布局、典雅古老的建築群落、完善實用的排水系統、精美的建築裝飾、別具情調的匾額楹聯、引人入勝的家族遺跡、豐富的家族遺跡、淳樸天真的民俗風情、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共同構成了壹個人與自然高度和諧、自然美與藝術美和諧結合的環境空間。
可以說,贛派建築不僅是中國古代建築文化中極其絢麗的篇章,也是張羽贛派文化的重要代表。
書院文化
古代書院曾在中國教育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江西素有“人文之鄉”的美譽,書院建設起步早、數量多、影響大。
書院的名稱始於唐代。唐玄宗在長安創辦李政書院和集賢書院,出版校刊,收集經典。從事教學活動的書院始於中唐,從唐德宗的貞元(785-804)到唐憲宗的元和(806-820)。江西歸雁書院就是在這壹時期創建的。歸雁書院位於唐代洪州高安縣,位於縣城北60裏的洪城歸雁,即今江西省高安縣華林鄉。歸隱書院的創始人是高安人榮。幸運的是,南榮是貞元九年(793年)的壹名學者,曾擔任官員向國子監提供飲料。814年,他晚年歸隱,創辦了“開教”的歸雁書院。這是江西書院歷史上最早的書院,也是中國最早的聚弟子講學書院之壹。除了歸雁書院,江西其他建於唐代的書院還有黃寮書院、湖西書院、荔波書院、董家書院和敬行書院。
此後,又增設了江西書院。據清代雍正公布的江西同治書院統計,江西共有書院368所,其中唐代創建5所,南唐創建2所,宋代創建131所,元代創建36所,明代創建166所,清代創建28所。據《清光緒江西同治書院誌》記載,江西共有書院526所。根據其他史料記載、地方誌、筆記和碑刻,壹些學者認為江西有壹千多所古代書院。
贛方言
贛語,又稱贛方言,古稱傈僳族。它屬於漢藏語系漢語,主要在江西大部分地區、湖南東部和安徽西南部使用。用戶數量約為565,438+0.48萬,是漢語七大方言區之壹。
江西省有60多個縣市說贛方言。
包括南昌、景德鎮(市區)、萍鄉、宜春、撫州、井岡山:南昌、新建、安義、靖安、奉新、高安、宜豐、銅鼓(有人認為客家話流行)、上高、萬載、分宜、新余、清江、豐城、進賢、東鄉、臨川。上饒、九江大部分縣市:鄱陽、余幹、萬年縣、鷹潭、貴溪、余江縣、弋陽、橫峰、鉛山、樂平、永修、德安、幸子、都昌、彭澤、武寧、修水;贛州的廣昌、石城、寧都、興國、杜愚、瑞金、會昌等縣也有使用贛語的鄉鎮。
此外,湖南省東部邊界有13個縣:臨湘、平江、瀏陽、醴陵、攸縣、茶陵、陵縣、桂東、汝城、常寧、資興、安仁、嶽陽和永興。閩西北四縣市:邵武、光澤、建寧、泰寧;湖北省東南部與江西省接壤的8個縣:通城、蒲陰、崇陽、通山、陽新、鹹寧、嘉魚、大冶;安徽省西南部安慶市望江、東至、宿松、懷寧、太湖、潛山、嶽西、桐城等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