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魅力名片
興平市桑鎮
地處興平市西南17公裏,總面積27.22平方公裏,全鎮轄15個行政村,7118戶,34000口人。
桑鎮歷史文化淵源流長,文化積澱深厚,民風淳樸,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辣蒜產業優勢明顯,經濟發達。
先後獲得陜西省“教育強鄉鎮”、“壹村壹品先進鄉鎮”,鹹陽市“小康鎮”、“村村通油路先進鄉鎮”、“教育強鎮”等稱號。
二、魅力宣傳片
桑鎮是前清道光年間農桑學家楊雙山,倡導當地群眾植桑養蠶,桑堤有百裏,故而得名“桑鎮”。
這裏有市屬企業3家,鎮辦企業15家。農業以種植辣椒、大蒜和糧食為主,是全國有名的辣蒜之鄉。近幾年來,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中,又發展了日光溫室大棚150多個,給農業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
三、魅力領略
桑鎮自然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水利設施齊全,灌溉方便,是關中腹地的白菜心,具有種植辣蒜的天然良壤。大蒜以急蒜、蒼蒜和紅蒜為主,年產蒜頭7000噸。蒜苔是附屬產品,這幾年市場需求量增加,每年可為群眾帶來300萬元的收入。辣椒的種植歷史悠久,作務精細,主產的線椒8819具有品質純正、椒壁肥厚、口感香辣等特色,是市場的緊俏商品,年產辣椒2300噸。辣椒和大蒜紅白兩個產品,是桑鎮的是80年代的出口創匯產品,享譽海內外,使桑鎮成為名符其實的“西北辣蒜第壹鎮”。大蒜大部分遠銷外,剩下的部分被腌制做成糖蒜,有的被制作成蒜粉、蒜汁等。辣椒有烘椒和自然幹椒兩種,其中壹部分作為成品進入市場,還有壹部分被制作成辣椒粉和辣椒油,市場前景十分廣闊。蒜苔小部分進入市場,大部分被儲藏起來。桑鎮的冷藏業十分繁榮,現有大小冷庫15座,儲藏量3600噸。
楊雙山是桑鎮雙山村人,是前清道光年間著名的農桑學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博學多才,精通天文地理,尤其愛好農業。他根據本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倡導群眾植桑養蠶,桑樹成林形成壹片綠色的海洋。省內外的商家都前來采購蠶絲,貿易十分繁榮。同時,他還在家鄉開辦學堂,讓家鄉子弟都進入學堂學習,提高子弟的文化素質,為家鄉的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著有《豳風廣義》壹書。為了加強農用物資的交流,他設立了冬四會,讓周邊群眾在集貿會上進行物資交流,方便了群眾的生產和生活。他死後家鄉人民將他安葬在村子西側,並為他修建了雙山祠,並把村名改為雙山村,把學校名改為雙山小學,以示紀念。
桑鎮街道位於雙山村南部,自古以來即為興平、周至和武功三縣的物資集散地,經過長期發展已經形成為有木材加工、化肥農藥、糧食、建材、藥品、飲食住宿、百貨等種類的新型農村集鎮。年成交額為2000萬元。
四、魅力人物
桑鎮交通十分便利,西寶高速、西寶中線和隴海鐵路穿境而過。全鎮村村通油路(水泥路),農村油路、水泥路裏程達128公裏。在這物產豐富,人傑地靈的地方,自然就會有大批傑出的人物出現。
馬建權,男,52歲,桑鎮三解村黨支部書記,興平市第十七次黨代會代表。
三解村是興平市桑鎮壹個的中等村子。村子以傳統的糧食生產為主,村內由於人口多土地面積小,人均0.6畝地,群眾的日子比較貧窮。當時馬建權已經從部隊復員回家,村內有小面積的辣椒和大蒜種植,由於是當地的品種,產量和質量都不高,群眾種植的積極性不高,他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他決定到外邊走壹走,了解其他地方的辣椒和大蒜生產情況,看看能否引進新品種。他貸款先後走了新疆、湖南、山東等地,學習當地的生產技術,了解當地品種的品質和習性。當年他引進了山東蒼山縣出產的蒼蒜和在國內反映較好的新品線椒8819和981。由於新品種都有壹個適應水土的過程,第壹年產量不理想,群眾有怨言,家裏也反對他。他沒有灰心,他在自家的地裏繼續種植,直到第三年才試驗成功進入高產期,群眾才大面積種植。經過多年發展逐步形成了現在這個生產規模,群眾十分相信他、擁護他,他被選為村主任,有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他被群眾親切的稱為“辣蒜書記”。現在,他帶領全村群眾響應鎮黨委和政府號召,投資15萬元率先在全鎮第壹個建起了文明生態村。投資30萬元整修了村內道路和村委會辦公室,對村內衛生建立了長效機制,樹立了壹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