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土家族自治縣(Yanhe Tujiazu Zizhixian)。位於貴州省東北角,銅仁地區北部、地處黔、渝、湘、鄂四省(市)邊區結合部的烏江中下遊。周邊與省內的德江、印江、松桃、務川和重慶市的彭水、酉陽、秀山等縣毗鄰。離銅仁大興機場180公裏,距渝懷鐵路重慶酉陽火車站60公裏,326國道和411省道貫通縣境。烏江流經沿河132公裏,目前航運能力300噸級,彭水電站建成後通航能力可提高到500噸級。縣城東風碼頭是烏江在貴州境內最大的碼頭,水上交通快速、便捷,上抵遵義余慶,下出涪陵直達重慶或江、浙、滬等地區。沿河區位優勢明顯,是黔、渝、湘、鄂邊區物資的集散地,素有“黔東北門戶,烏江要津”之稱。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總面積2468.8平方公裏,轄22個鄉鎮,2006年末總人口57.8萬人,其中土家族占全縣總人口的53%。縣城常住人口8萬人。
歷史沿革
隋置務川縣,唐置務州、思州,北部置洪杜縣。元置沿河佑溪長官司,因地處烏江沿岸,故名。1914年改縣。1986年改自治縣。
行政區劃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轄10個鎮、12個鄉:和平鎮、沙子鎮、譙家鎮、夾石鎮、淇灘鎮、官舟鎮、土地坳鎮、思渠鎮、客田鎮、洪渡鎮、黑獺鄉、黑水鄉、中界鄉、曉景鄉、甘溪鄉、板場鄉、泉壩鄉、中寨鄉、黃土鄉、新景鄉、塘壩鄉、垢坪鄉。
沿河資源
沿河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區,生物、水能、礦產、旅遊等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僅生物資源就有1000多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以水稻、玉米、黃豆、紅苕、馬鈴薯、烤煙、油菜、花生為主;畜禽以豬、牛、羊、雞、鴨為大宗;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植物有黑葉猴、小黃豹、黑熊、小靈貓、獼猴和銀杏、黃杉、杜仲、香果樹等37種。其中沿河白山羊、油桐、烏桕、中蜂蜜歷史上被譽為“沿河四寶”,名揚四方。沿河白山羊是皮肉兼優的地方良種,長期放養於烏江沿岸及崇山峻嶺中,肉質鮮嫩,膻味輕,谷氨酸含量高,營養豐富,素有山區“羊肉味精”之稱。山羊板皮纖維組織細密,厚薄均勻,富有彈性和柔性,抗拉力強,是制作高檔革制品的上乘原料,被列為免檢產品,遠銷浙江、福建、廣東及港、澳地區,享譽海內外。沿河沙子空心李、武陵富硒茶、塘壩香菌、金竹貢米、中藥材、藤制品、菊芋、桑椹花生、苦蕎酒等地方民族特產遠近聞名。水能資源可開發量達140萬千瓦,120萬千瓦的烏江沙坨電站已動工建設,電站建成後,年發電量40億千瓦時。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煤、螢石、鉛鋅礦、重晶石、鐵、銅、汞、方解石、石灰石、白雲石等20多種,煤礦理論儲量2億噸,螢石保有儲量250萬噸,鉛鋅礦153萬噸,鐵礦871萬噸。礦石品位高,儲量可觀,具備可開采價值。
沿河特定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以省“A”級風景名勝區烏江山峽、國家級麻陽河黑葉猴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自然風光,旖旎迷人;以土家族為主體的民風民俗,濃郁古樸;以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等為主體的紅色文化,獨具魅力。烏江流經沿河從南至北由夾石峽、黎芝峽、銀童峽、土坨峽和王坨峽五個峽段30多個主要景點組成,峽長89公裏,景區面積56平方公裏,峽谷風光鬼斧神工,峽岸奇峰對峙、流泉飛瀉、怪石嵯峨、古樹蒼勁、景觀獨特、蔚為壯觀。沿河麻陽河是全球最大的黑葉猴種群分布地。有76群730多只黑葉猴,占全球黑葉猴總量的三分之壹,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4年加入“中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沿河文物古跡有唐永佛寺、宋鸞塘書院、明天緣寺、西漢陶窯、漢磚、漢磚窯、漢墓群和清代烏江洪峰石刻等。近年來,引起考古學界關註的有新景鄉烏江西岸的“蠻王洞”。“蠻王洞”相傳為三國"蠻王"孟獲洞府之壹,給後人留下許多傳奇故事及古跡。洞外江流湍急,洞口絕壁上有清代書法家孫清彥書寫的"驚濤拍岸"四個大字,幾裏之外可視之;洞內壁所刻的梵文至今未能破譯。
沿河是革命老區,1934年賀龍、任弼時、關向應等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中國工農紅軍開創了雲貴高原第壹塊紅色革命根據地,為策應中央主力紅軍長征,牽制敵人,立下不朽的功勛,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沿河是全國四個單壹土家族自治縣之壹,長期以來,少數民族與漢民族和睦相處,至今仍保留著土家民歌、擺手舞、肉蓮花、打鎦子、薅草鑼鼓、儺堂戲、花燈戲等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和民間藝術,其中肉蓮花曾三次獲得全國金獎。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和獨特的區位優勢,使沿河旅遊業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自改革開放以來,沿河各族人民發揚“團結自信,奮力爭先”精神,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認真實施“農業穩縣、工業富縣、基礎強縣、三產興縣、旅遊活縣”和招商引資帶動戰略,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水陸交通便捷,電力與國家電網聯網運行,22個鄉鎮全部開通程控電話和移動通訊,縣城日供水能力2.2萬噸,供水普及率達100%。農林牧漁業穩步發展,已建成山羊、黃牛、油桐、烏桕、中蜂、黃豆、花生、茶葉、烤煙、柑桔、中藥材等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地方工業初具規模,基本建成煤、螢石、鉛鋅等采礦業;水泥、砂磚、頁巖磚等建築建材業;油脂加工、肉類加工、釀造等加工業及電力等工業體系。經濟社會得到長足發展,人民安居樂業。
面對西部大開發的新機遇,沿河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強農”、“興工”、“壯非”、“活商”的發展思路,謀求促進經濟社會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即:以“倚靠貴陽、面向重慶、依托烏江、擠進長江” 的戰略取向,建設成為黔東北通江達海的重要通道和商貿集散中心;利用典型山區優勢建設成為山區生態農業大縣;利用地方優良品種“沿河山羊”建設成為全國優質山羊基地縣和畜牧大縣;憑借烏江山峽等旅遊資源開發建設成為濱江旅遊大縣;利用烏江水能資源和煤炭資源開發建設成為西部能源大縣;憑借優越的區位優勢建設成為重慶及大三峽經濟圈的農副產品供應基地。
沿河山川秀麗,區位優越,資源豐富,民風淳樸,是烏江之濱壹顆璀璨的明珠。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烏江水電開發,為沿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為搶抓機遇,加快資源開發,促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縣委、縣政府制定了壹系列招商引資政策,為外來投資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民俗風情
沿河土家族是中國古代巴人的後裔,他們奉祭白虎、住吊腳樓、喝油茶湯,唱土家山歌、跳擺手舞,哭嫁、跳喪等,具有純厚古樸的民風民俗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有載歌載舞、優美抒情、女高男低、風趣詼諧的土家花燈;紅燈萬盞、壹片纏綿、語匯含蓄、優美明快的土家擺手舞;氣勢揮泓,剛猛豪放,動作如行雲流水的民間集體舞蹈“肉蓮花”;高亢激越、即興創作、隨口演唱的土家族民歌;音色柔和、曲調歡快、活潑優美的民間自制樂器“咚咚奎”;曲版豐富、急促明快、波瀾起伏的“耍鑼鼓”;結構規整、音韻優美、旋律流暢、號稱人類原始戲劇“活化石”的儺壇戲;動作完整、自然奔放、活潑靈巧的“打繞棺”;情真意摯、內涵豐富、催人淚下的“哭嫁歌”;聲情並茂、粗獷有力,唱山歌與敲打樂緊密結合,功利性和娛樂性有機統壹的“薅草鑼鼓”;風格多樣、美觀實用、獨具神韻的土家民居吊腳樓,都極具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舍巴日和趕秋節,擺手舞和接龍舞、肉蓮花集中體現了土家族人民“天性勁勇、銳氣喜舞”、“崇祖、祈福”的古樸民風。衍生的民間藝術讓人如飲陳年老酒。此外,還有洪水朝天、巴子酋、田宗顯、八部大王、金技“母侯”等神話傳說,有針織挑花刺繡、木石雕刻、藤竹編織等工藝,有過趕年、牛王節、六月六等節慶,保持著鮮明的土家民族風格和特色。
這裏有許多土家民俗旅遊項目,行程中可品嘗土家美食、登土家樓、學唱土家歌、跳土家舞等,同時,您還可以欣賞到烏江、白泥河、洪渡河等流域秀麗的自然風光,參加烏江漂流等妙不可言的專項旅遊活動。
旅遊景點
烏江山峽有“千裏畫廊”之譽的烏江,流經沿河132公裏,形成89公裏奇峽壯觀,從南至北由夾石、黎之、銀童、土坨、王坨等五個峽段和百絲坨、洗心泉、珍珠洞、黃龍泉、飛龍過江等30余個主要景點組成。山峽北接重慶市烏江峽谷旅遊線,南鄰梵凈山自然保護區。峽岸奇峰對峙、灘險壑幽、飛瀑流泉、嵯峨怪石、古樹蒼藤、珍禽異獸,景觀奇特,蔚為壯觀。
夾石峽為新灘至淇灘峽段。兩岸高山奇雲,絕壁懸崖,江面灘多流急,峽風呼嘯,驚濤拍岸,喧哮山谷。峽內有夾石、木魚洞、燕子巖等景點。夾石在峽西岸,兩石相抱,中交壹石,上下皆空。左右虛懸,視之若墜。與其對峙的東岸夾石場以此得名。木魚洞,有石如魚, , 擊之有聲。燕子巖,形如燕子展兩翼而飛。峽尾為淇灘,依山傍水,曾為兵家爭戰之地,出峽往北為江如洗練、山若屏環的縣城和平鎮,可觀大橋飛渡、月境高懸、黃貓警渡、泉珠暖抱、白鶴舞門、錫頂撐雲、珠巖積雪、紅軍渡等縣城景色。西岸有蘇聯空軍金角羅夫烈士墓和唐思州故城遺址,東岸有清代烏江洪峰摩崖石刻標記等文物古跡。
黎之峽為黑獺堡至思渠峽段。峽岸峰突起,巨石壁立,怪石嶙峋,有烏楊樹、三星洞、古纖道、牛肝、馬肺、天魚池、望夫崖、陰陽泉、神龜翹首、天門石、香爐石、白絲坨 等景點。千年烏楊樹,根部幾乎全部裸露,是天然的根雕藝術精品。三星洞由大小川洞和珍珠洞組成,洞內鐘乳石千姿百態,狀物類人,堪稱洞之明星。天魚池,水平如鏡,青魚悠遊其中。花果山,壹片石林中參雜花果草木,似有茅舍,靜若仙境。天門石,壹石破裂若崩,狀似天門欲開。靈牌石,傳說為蠻王靈牌,側面深黑。下有香爐,儼似焚香化紙所熏。白絲坨 ,在東岸山腰壹洞泉飄逸而下,如束束銀絲,終年不斷,每當暴雨過後,泉水如註,形成瀑布直撲江心,稱為“飛龍過江”
銀童峽為暗溪河口至毛渡峽段。峽內有銀童子和張公子兩座險灘。銀童子江面狹窄,灘長流急;張公子江面寬闊,曲折如弓。入峽,水流湍急,船行如箭,突然左壹山橫截江面。船到山前,航向壹轉,左岸豁然開朗。右岸高山又橫截江面。前眺疑江流已盡,後顧不知船從何來,峰回岸轉,水復山重,如行迷宮。土坨峽為土坨子至洪渡峽段。峽內山高、水深、谷幽、景奇。在奇峰峻嶺間,古木翠竹交織,群猴常嘻戲其間。群山中有壹奇峰名金山,離江數十米的山腳的壹海螺石,吹之其聲深沈渾厚,回蕩山谷。龔灘,巨石橫臥江心,激起數米浪高,水吼如雷。西岸有古名勝蠻王洞。出峽為洪渡鎮,有漢代磚瓦窯群和古漢墓群等文物古跡。
王坨峽為王坨至石盆峽段。峽內江面時寬時窄,水流時緩時急,兩岸林木蔥翠,山環若屏。江畔王坨 溫從巖間湧出,清澈如玉,經亂石縫分割,形成千支百線,曲折流入江中,在其流經的地方,白露騰騰,茫茫壹片,極為壯觀。
麻陽河黑葉猴自然保護區位於縣西北部麻陽河、洪渡河流域,面積43.08平方公裏,生物資源豐富,僅維菅束植物和脊椎動物就有800余種。國家重點保護的動物有27種,其中獸類10種,壹級保護動物有黑葉猴和豹,二級保護動物有黑熊、小靈貓、獼猴、林麝、穿山甲、水獺等;鳥類15種,均為二級動物,有鳶、禿鷲、白尾鷂、紅腳隼、白冠長尾雉、紅腹雞等。國家重點保護的植物有12種,其中二 級保護植物有天麻、穗花杉、紅花木蓮、白辛樹、黃蓮、厚樸等6種。保護區峽谷、峰叢、飛瀑、窪地、漏鬥、溶洞、天生橋、地下水、陡崖、石峰等具有奇、險、幽等特點,自然風景綺麗壯觀,其間分布著58群560多只黑葉猴,是貴州黑葉猴分布最密集的地區,也是國內最重要和最適宜保護黑葉猴種群的基地。
淇灘古鎮位於縣城南部10公裏處,此鎮開發較早,古跡較多,現有保留完好的四合院6座、石板街、賀龍釣魚臺、 罕見的草書碑、嚴寅亮等人書寫的匾。黔東特區第四區革命委員會舊址就在該鎮,為磚木結構房屋,坐西向東,建於晚清時期,正面三門相連,內為四合天井,總面積810平方米,正門上部用石灰寫有“中國工農紅軍沿河縣第四區革命委員會”,1982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黔東特區第壹次維埃代表大會舊址位於縣城南40公裏的譙家鎮高帽峰下,原為張家祠堂。坐西向東,占地面 400平方米,高90米,寬18米,四周是封火墻,大門由三塊雕花青石搭成,臺由細鉆青石鋪就。祠內正殿中,有16根大柱支擎殿頂,柱基刻有龍、鳳、獅、麒麟等圖案;正殿前有壹小院,兩側壹樓壹底廂房有轉角回廊勾通,各房間都有勻稱方格花窗。 1934 年7月,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在此建立, 通過了《沒收和分配土地條例》,《關於苗族問題的決議》等6個決議。
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位於距縣城南約40公裏處的譙家鎮白石土地灣,建於清代同治八年(1896)年,為木質結構瓦房,有正房7間,兩邊是廂房,前有朝門,形似撮箕。房頂青瓦覆蓋,中部壘壹“喜喜 " 字,兩側塑有淩空飛鴿。正房臺階為細鉆青石,其前壁木雕窗上有花鳥蟲魚圖案。1934年為賀龍等紅三軍領導駐地。1956年8月24日,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7月在紀念紅軍勝利五十周年之際,縣人民政府將原紅三軍九師政委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廖漢生題字“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手跡制成黑底燙金匾,掛在正房門額,舉行了掛匾儀式。
金角羅夫墓位於縣城西岸八寶山,占地148平方米,墓地草木蒼翠,左右前三方有石墩圍墻。墓碑正面刻有“蘇聯空軍金角羅夫烈士墓”,背面刻記金角羅夫遇難簡介。民國28年(1939年)12月24日,蘇聯援華抗日少尉金角羅夫駕機和另兩架飛機組成機組,與日軍作戰,在返航時迷失了方向,在沿河上空盤旋時久,因汽油耗盡迫降壩坨 漫灘 ,其中金角羅夫不幸遇難,民國縣政府將其遺體安葬在迎將橋則(今大橋西岸橋頭)。1953年縣人民政府重新豎碑。1976年因修大橋遷至八寶山石坡公墓。1982省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紅軍渡紀念碑1934年5月,紅三軍在賀龍、夏曦率領下,經渝入沿,於5月31日到達縣城西岸,6月1日經惠民渡過烏江,擊潰敵軍,占領全城。1979年6月1日,為紀念紅三軍渡江及開壁黔東特區45年,縣革命委員會於東岸觀音巖腳建立“紅軍渡”紀念碑。碑高4.1米,寬1.2米,四邊雕有扁草五星花紋,中棣刻紅軍渡江及創建黔東特區簡介。1982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摩崖石刻在縣城東岸觀音巖石壁上。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農歷五月中下旬,連降四天大暴雨,烏江水猛漲,淹沒了兩岸田土、街道、房屋。為記住這壹洪水災害,在觀音巖佛洞內刻字標記,文曰“宣統元年歲次已酉大水至此,五月十八日汪世仁筆,六、八十老人肖世珍、周恩壽見”。標誌處高海拔314.1米,對研究烏江水歷史有重要價值。1985年11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鯉魚池鯉魚池是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思渠鎮的壹個村寨,位於烏江邊上,距縣城58公裏。早聽說鯉魚池有土家吊腳樓群,且規模大,建設年代久,做工精致,是壹個旅遊的好去處,壹直思忖要找壹個機會去看壹下。3月17日,幾位上海客人來沿,提出要看烏江山峽,遂成行前往鯉魚池。上午9點,船從縣城東風碼頭出發,江兩岸是盛開的桃花、犁花和油菜花,船在江中走猶在畫中遊。壹路上,觀看了千年烏楊樹,聽了媳婦坨和人體界碑的傳說,攝下了古纖道和望夫崖奇觀。11點鐘,船到鯉魚池,壹個依山而建,四周長滿楠竹的村寨映入眼簾。
水獅子船停靠處是壹個泥沙堆積的小山堡,堡上是壹片郁郁蔥蔥的林子,遠望去整個兒像個盆景,在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烏江邊上,能夠看到這樣壹片林子,讓人領悟到壹種生命的力量。林子的樹上掛著壹塊塊五顏六色的彩帶,都以為是村民祈願的靈物,走近壹看,才發現是壹個個塑料口袋和衣褲碎片,那是漲水時從上遊沖下來的垃圾物被林子擋住了,林子像篩子壹樣把這些東西過濾到了這裏。林子的樹叫水獅子,這種樹在江邊生長,具有很強的固地作用,且壹般都長不大,城裏人常將它作為盆景來栽培,但這裏的水獅子有大碗口那麽粗,當地村民說,長成這麽大,至少有上千年的歷史。
吊腳樓從鯉魚池塘向上望,是壹排排用木料做的土家吊腳樓,沿斜坡向上走50米即進入村寨。吊腳樓有正房和廂房,正房是壹層三間,居正中,廂房壹般都是兩層,居正房兩側,中間形成壹個院子。正房的窗戶是木雕的窗花,做工十分精細,內容十分豐富,有釣魚的,有犁田的,有飽讀詩書做官的,也有乞討的,有跳擺手舞的,也有舞刀弄劍的,還有犀牛望月,野鹿含花,喜雀鬧春,鯉魚跳龍門等壹些民間傳說及歷史典故,好幾幢樓房是清末建的,有上百年的歷史,通過窗花可以解讀出當時江邊土家村民的生產生活情景。現在鯉魚池的土家村民仍然保持著過去的壹些生活生產習俗,還留有古時的竈臺、家具、火鋪,吃水是用背桶,種莊稼背肥也是用背桶,中老年婦女喜包白帕子,初生的小娃戴狗耳帽,如有客人去,土家村民會在堂屋或堂院裏擺上壹壺老鷹茶,獻上幾曲打餾子,能夠用嗩吶、鑼、鼓、鈸為妳合奏壹、二百個曲牌,聲音時而歡快激越,時而婉轉流暢,似行雲流水,讓妳留連忘返。
農家飯不知是城裏的飯菜吃膩了,還是看到青山綠水後平添了幾分食欲,總感到在鯉魚池的這餐飯吃得很香。印象最深的是全羊肉、渾漿豆腐、臘豬腳燉苕粉、糍粑、糊海椒。全羊肉是把山羊湯皮後,將五臟六腑洗凈和羊肉壹道煮,味道十分鮮美。渾漿豆腐是不加石膏,也不加酸水點出的豆腐,潔白細嫩,清淡爽口,用土木灰搓的糊海椒蘸著吃,別有壹番風味。臘豬腳燉苕粉,是用柴火熏的豬腳與紅苕粉絲、紅苕粉塊壹起燉,味道十分清香,特別是用這種湯來泡鍋巴吃,味道更是鮮美。打糍粑,就土家人來說,壹般是過中秋和重陽節時才制作,但現在遊客多了,村民們也常打,現打現吃,糍粑蘸豆面,那種香噴噴的感覺讓妳壹生難忘。
神仙碑文從寨子的另壹頭下到江邊,在半山腰有壹座墳,是民國五年建造的,碑板上刻有文字,而兩根碑柱上沒有刻字,但兩根碑柱上能夠清楚地看到碑文,既不像人寫的,也認不出是什麽字,但對得較工整,像是從巖石裏印出來壹樣,若隱若現。當地群眾說,這是神仙寫的碑文。壹老農說,在建造這座碑時,石匠忙了壹上午,剛把兩根碑柱磨平,就到了吃午飯的時間,工匠們準備吃中午飯後再來寫碑文,但把中飯吃了下來,看到兩根碑柱上已經寫好了碑文,埤文既不像現寫的,用手擦不去,也不像現代的字,以篆非篆,到現在為止,兩根碑柱就再沒刻字,人們看到的是無法解讀的碑文,問當地村民,也不知道碑文的意思,估計是巖石打磨後產生的奇觀,究競何故,看來只有等專家考證了。
沿河獨產
沙子空心李子為沿河獨產,因果肉與核分離而得名,限產於沙子鎮南莊、永紅兩村,是區域性特色水果。果色青 灰鮮艷,果肉脆嫩,酸甜適度,營養豐富,芳香可口,每100克含總糖6.5克,還原糖4.4克,總酸0.82,克,維生素C5.66毫克,糖酸比8:1,維生素C高於其他李果和桃、梨,為享譽省內外的果中佳品。
其他
沿河民族賓館坐落於縣城東岸,烏江之濱326國道沿線,環境幽雅,交通方便安全舒適,集會議、食宿、娛樂為壹體。占地面積4500平方米。有92間客房240個床位(其中標準間40間。普通間52間);小餐廳6個,可供120人同時用餐;大餐廳1個,可容納300多人用餐;娛樂室2間;中型歌舞廳1個;大、中、小會議室各1個;美容美發室1個;停車場可停放50輛大、小汽車。賓館現有職工37人,其中有高、中職稱25人,是壹支能提供優質規範化服務的職工隊伍,能接待來沿的國內外賓客、旅遊團體和大小會議。
金紅大酒店坐落於縣城西岸解放南路商業中心路段,具有二星級酒店設施設備,占地面積1700多平方米,有80多個床位,大、中、小會議室各1個,大小餐廳壹個,可分別供100人就餐和20人就餐,停車場可停放汽車15輛左右,酒店現有職工40人,能接待來沿的中外遊客、旅遊團體和各種會議。
縣人民政府駐地和平鎮。
郵編565300。
代碼522228。
區號0856。
2021年1月,2020年鄉村振興傳播影響力縣區排名發布,沿河縣位列第93名。
2020年7月,商務部公布2020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名單,沿河縣入選。
2020年6月,沿河縣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長征片區(紅二方面軍))。
2019年3月,沿河縣上榜2018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名單。
2019年3月,沿河縣列入第壹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湘鄂川黔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