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16 日,EMUI 10 引入「全場景智慧生活」概念壹年之後,華為 HarmonyOS 終於帶著超過 15000 個增強 API 推出 2.0 Beta 版本,壹個面向手機、平板、大屏設備、可穿戴穿戴設備乃至車機應用的、更為廣闊的「鴻蒙生態」正式向我們敞開了大門。
作為面向萬物互聯時代的全場景分布式操作系統,鴻蒙希望與軟、硬件合作夥伴***同打造「超級終端體驗」的想法和決心,在 EMUI 中其實早有布局 —— 後者不僅***享了鴻蒙系統的分布式技術,還能直接與搭載鴻蒙系統的設備接實現互聯。
那麽未來華為形態各異的硬件產品未來將如何統壹在同壹生態之中,各自又會發揮怎樣的作用?如果妳和我們壹樣對「鴻蒙生態」的實際體驗感到好奇,不妨先跟隨本文從 EMUI 11 出發,在眾多場景和體驗中壹窺究竟。
手機往往被認為是效率和註意力的最大敵人,但 EMUI 11 讓 Mate 40 Pro 和 Matebook 甚至是 FreeBuds Pro 之間都成為了彼此最靠譜的工作伴侶。
以我自己最常用的文檔編輯和筆記記錄為例 ,在這類場景中,將實拍照片插入文檔是常事。按照以往的操作邏輯,可能需要先拍攝,再通過第三方的 App 進行中轉發送至電腦,最後保存插入文檔 —— 高頻的需求卻需要復雜的操作才可以完成,其實不太合理。
華為的方案則非常完美地解決了這壹「痛點」,工作時手機靠近電腦「碰壹碰」,多屏協同便隨之開啟。隨後我們可以在電腦上直接調用手機的相機進行拍攝,拍攝完成後在電腦上長按手機所拍攝的圖片並將其拖拽到電腦端的文檔就可以了。
當然反過來也行,我們也可以通過「華為分享」功能快速將電腦端 OCR 提取的文字信息發送到手機。在整個過程中手機和電腦的信息傳輸不需要任何第三方中轉,大幅提升了記錄和辦公效率。
在 EMUI 11 的加持之下,這種發揮設備聯動性和協同能力的體驗在鴻蒙生態中可以說是被打磨到了極致。 早期華為所宣傳的「多屏協同」進壹步支持了「窗口三開」 ,支持在電腦的「大屏」同時打開三個完整的手機界面,將各個 UI 的層級進行拆解,進壹步帶來手機無法在「小屏」上獨立實現的便利和效率。
比如出行前想要在手機上編輯當地 美食 攻略,需要的信息散落在很多 App 中,來回切換、整理非常麻煩。這時使用「多屏協同」並執行「窗口三開」,問題便迎刃而解。
我可以壹邊編輯照片,壹邊在備忘錄裏打上攻略,還可以在 App 裏查看點評信息。對於編輯好的文件或照片可以不用點擊圖片插圖,只需要將從文件窗口拖拽到備忘錄窗口即可。遇到需要適當編輯修改的圖片,也可以直接將其從手機中拖拽到電腦進行處理,處理完成後拖拽回手機窗口即可。
這種打破現有設備邊界,讓不同設備形態、特性有機結合並各自發揮所長的機制,同樣也存在於手機與其他硬件之間 。
比如妳再也不用為不同的視頻和語音通話到來時,手足無措不知道接通哪壹個而發愁了。利用好多屏協同的功能,可以讓所有通話統壹在電腦上進行接聽,並采用電腦的麥克風和攝像頭,來回關閉各個通話的麥克風便變得格外方便簡單了。當然,妳也可以壹邊通話壹邊辦公,壹心三用也成為可能。
而對視頻拍攝愛好者來說,最重要的兩個基本元素是「畫面」和「聲音」,使用手機拍攝時,雖然可以保證畫面,但是從外部環境中合理地采集「聲音」壹直是壹個難點。在 EMUI 11 中,我們則可以利用 Mate 40 Pro 和 FreeBuds Pro 實現無縫協同,手機專註拍攝穩定高清的畫面,耳機則作為收音設備進行拾音,此外還支持低延遲實時耳返。解決拍攝者設備便攜性的同時,也完成了視頻和音頻的保真。
整個多設備擴展環節體驗下來,除了硬件形態限制被打破的那種驚艷外,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還有貫穿所有跨設備協作過程的那個「碰壹碰」 。
傳輸文件、接聽電話、記錄靈感、拍攝視頻、音樂跨設備播放、手機投屏、設備配網……這些原本都是生活中很常見的壹些小事,但各種不太人性化的設計讓我們只能在相互剝離的設備上各自完成,後續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將它們統壹起來;而 EMUI 11 的「碰壹碰」看似簡單,卻最為直接地切中了將設備「連接起來」的直覺操作,保證了智慧生態內多設備體驗的壹致性和融合性。
EMUI 11 的提升不僅僅是辦公和效率上的,在生活出行方面,它也能夠讓手機和智能手表實現更加智能的協同體驗。
以華為 Mate 40 Pro 和 WATCH GT 2 Pro 為例,無論是步行還是騎行,手裏拿著手機進行導航其實都不是壹種優雅和安全的解決方案,而在 EMUI 11 的生態圈中,手機和手表的聯動很好地改善了這樣的場景體驗,讓我們可以更好地專註在道路和周邊環境上。
整個流程也和上面「碰壹碰」壹樣十分符合直覺:啟程時在百度地圖中輸入目的地或行程,便可以收起手機,接下來的導航交由手表完成;每當我擡腕時手表便能給妳信息提示,在關鍵路段手表也會通過震動來告知我們具體方向。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連接了 FreeBuds Pro,「擡腕導航」和「語音提示」還可以進壹步組合起來,讓步行、騎行過程中的導航操作完全從手機遷移到更加便攜、自然的手表和耳機上。
現階段,除了外出導航,網約車信息、高鐵/航班行程等等關鍵信息也會在手機和手表之間「流動」:在手機確認滴滴行程後,所有的乘車關鍵信息都會在手表上提示出來,包括車輛接單信息、車型信息、車輛抵達信息,甚至司機和妳聯絡的時候也可以直接用手表進行接聽;乘坐高鐵或航班出行前,手表會在行程開始前 30 分鐘通過信息推送和振動提醒妳相關的出行信息,忙碌之余不錯過任何關鍵信息。
另外 HiCar 的出現也解決傳統車機的「死板」操作問題,讓駕車出行變得更加智慧。完成第壹次車機配對後,每次坐在駕駛座啟動發動機時 HiCar 就會隨之啟動,隨後根據我們在手機上給出的出行信息,學習出行習慣和常用路線,並在每次出發時提示相應的通勤信息。壹切出行信息的重心從坐進駕駛座的那壹刻起便從手機轉移到了車機,體驗非常自然。
至於 HiCar 本身的交互,首屏除了功能按鈕以外占比最大的就是基於場景的智慧卡片,這應該也是 HiCar 的核心體驗所在了。智慧卡片除了根據時間和地點來預測目的地以外,還會將日程行程、音樂、通話等信息按照卡片序列呈現出來,在有限的像素內呈現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整體體驗下來,除了感受到基層打磨優化以外,準確度極高的語音交互也將 HiCar 的體驗再次提升了壹個臺階,開車時壹句「小藝小藝」就能啟動語音助手,然後便可以用語音指令完成車機上的絕大部分操作,行車時無需分心點擊屏幕。
最後,HiCar 也在極大程度上給了車機更大的拓展性。除了針對駕駛時的相關導航類設計,HiCar 也支持進行 遊戲 、觀看流媒體、瀏覽新聞,讓我們在車內休息時有了更多的選擇,也讓車機的利用率得到了最大化。或許在 HarmonyOS 2.0 和華為車載智慧屏正式面向市場時,HiCar 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驚喜。
如果說工作和出行占據了生活的三分之二,那組成大多數人生活的最後那部分應該就是 娛樂 和運動了。在相關的應用場景和體驗方面,EMUI 同樣給我帶來了不少驚喜。
舉個例子,平常健身時為了避免運動造成的手機意外跌落,我壹般都會把手機放在壹旁,此時耳機和手表成為了可以交互的主要途徑。因此跑步時只用說出「小藝小藝」並給出「開始跑步」的指令,手機便能通過 FreeBuds Pro 的指令,在鎖屏狀態下通過骨聲紋解鎖手機自動開啟 健康 App 的跑步模式,即時調用手表監測身體機能數據並向用戶播報實時狀況。
如果是在家通過 Fit App 進行健身動作學習,在手機上播放視頻教學時,手表也會配合動作進行控制協同,幫助我們及時矯正健身姿勢。
而在 娛樂 場景下,EMUI 更多地充當了「主機」的角色,我們可以將它和電腦放在壹起實現大屏擴展 —— 同樣只需要「碰壹碰」,也能讓我們在沒有模擬器的情況下,將手遊投屏至電腦進行「大屏遊玩」,配合 遊戲 手柄更能獲得不壹樣的 遊戲 手感和觀感體驗。
再比如路途上沒有看完的視頻,回到家中只用通過「碰壹碰」便可以將畫面和聲音接力到智慧屏上,配合著華為穩定的數據實時傳輸性能,可以獲得高清晰度低延時的觀影體驗。
最後,對於音頻來說,場景切換是對生態成熟性的最大考驗。
EMUI 在手機、耳機、手表、音箱的多維度協同和調度上也是遊刃有余。如果正在平板上看著電影,手機接到了電話,在接聽電話的瞬間,FreeBuds Pro 會立刻切換到手機通話的信號,並暫停平板的媒體播放;掛斷電話後,也可以快速響應自動切換回來。這些看起來復雜的步驟,FreeBuds Pro 也只是頃刻完成。
這種接力在我們從戶外返回家中時也能發揮作用 —— 不需要特意連接,將 Mate 40 Pro 和 Sound 音箱「碰壹碰」就可以完成耳機和音箱的接力,讓路上沒聽完的歌到家後可以繼續播放。
相比近年來熱衷於在 UI 交互和視覺樣式更新的潮流,EMUI 近兩年在生態和硬件協同體驗上的持續投入讓它更像是壹個硬派選手。
但正是這種軟件和硬件的雙向驅動,讓「鴻蒙生態」的體驗終於來到了羽翼豐滿的階段,在國內智能生活體驗和場景中深耕的華為,實際體驗已經具備了與 Apple 軟硬件生態分庭抗禮的實力。
這種基於 EMUI 打造的軟硬件協同體驗,與華為在 HarmonyOS 上強大的分布式技術遙相呼應 —— 在軟件和硬件的雙向驅動下,分布式技術將用戶生態中的所有設備作為「華為智慧生態」的底層元件,而 EMUI 作為生態中樞,讓設備間的數據和信息可以快速***享和響應。這樣壹來,用戶能感受到的不再是壹個個單獨的設備,而是壹整個融合的新事物,設備不再孤立,萬物實現互聯。
從根本上打破硬件形態差異造成的體驗割裂,讓我們在所有智能設備上都能擁有壹致的、協同的軟件體驗,這是 Harmony OS 的願景,也是華為的野心所在。在 EMUI 目前展現給我們的生態體驗上,我們看到了這種未來的魅力與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