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2019石家莊市旅發大會時間+地點+看點

2019石家莊市旅發大會時間+地點+看點

石家莊市旅發大會時間已經確定了,小夥伴們,這次舉辦的場地是在井陘縣和井陘礦區,所以大家前去也可以好好了解壹下這地方,小編也有給大家介紹壹番喲,先去了解壹下吧。

從第五屆石家莊市旅遊產業發展大會新聞發布會獲悉,第五屆石家莊市旅發大會將於2019年9月11日-12日在井陘縣、井陘礦區舉辦。

五屆石家莊市旅遊產業發展大會9月將在井陘縣和井陘礦區舉行,為打造全域旅遊,實現全民樂遊,本次大會堅持政府

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原則,依托井陘千年古縣、百年老礦文化底蘊和生態資源優勢,突出“古”和“新”結合

,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區、蒼巖山、仙臺山、段家樓正豐礦、賈莊古鎮為重點,實施旅遊公***基礎服務設施提升工程

、容貌環境整治工程、景區設施提檔和新項目建設工程,進壹步豐富井陘縣、井陘礦區旅遊環境,結合北方民俗文化特色,打造中國傳統古村落片區,提升石家莊旅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看點

看點壹:

“井陘天路。”也許妳聽說過張家口的“草原天路”,不過這次不用跑那麽遠了,石家莊也有壹條“天路”。最近網上有壹條“很火”的路,這條路蜿蜒曲折、風景優美、猶如盤龍,大家都親切得稱它為“井陘天路”。這條旅遊公路從石太高速秀林出口(西柏山)到南障城鎮大梁江村,沿途貫穿井陘縣秀林、於家、南障城、天長四個鄉鎮24個古村落,將這裏悠久的歷史文化,呈現在遊客眼前。

看點二:

“慢生活”體驗。“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幹農家活、享農家樂”是現在城市人向往的生活,推石碾、拉石磨、燒土竈、睡土炕、搖紡車、搓麻繩、繡花鞋、紡大繩等鄉村生活體驗。不用著急,這麽近,那麽美的事,來井陘都能滿足妳。

看點三:

民俗文化旅遊。井陘縣是民俗文化資源大縣,如井陘拉花、花臉社火、擡皇綱、二鬼抱跌、老年送閨女等民間非遺節目有廣大的群眾基礎,可以請遊客參與互動表演,增添旅遊樂

相關介紹信息

井陘縣位於河北與山西結合部,因地形而得名,據《太平寰宇記》記載,周穆王東巡狩獵時,來到此地,看到“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竈之陘”,故名“井陘”。全縣總面積1381平方公裏,轄17個鄉鎮318個行政村,人口33萬,是石家莊市唯壹壹個純山區縣。

井陘是文化大縣。秦時置縣,距今已有2300年的歷史,是全國首批千年古縣。井陘不僅有保存完好的古建民居而且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比如井陘拉花、井陘晉劇、南張井老虎火等景色旖旎、魅力獨特!

壹是古村落多。千年以上的行政村***73個(秦、漢時代建村21個),500年以上有147個。

二是非遺和國保單位多。有國保單位4家(井陘窯遺址、蒼巖山福慶寺、秦皇古驛道、井陘舊城城墻),省保單位17家,國家級非遺4項(井陘拉花、南張井老虎火、桃林坪花臉社火、井陘晉劇),省級非遺32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縣。

三是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多。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4個(天長鎮、於家村、大梁江村、小龍窩村),中國傳統村落31個(全省145個),是全國唯壹的傳統村落保護區。

於家村:石頭王國神韻各異

石街石道、石樓石閣、石房石墻、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石橋石欄、石碑石碣走進於家鄉於家村,就宛如走進了壹座石頭王國。雖然於家村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但古村古景風采依舊,明清時期的建築完好無損。

於家村的房屋建築規範明確,東西為街,南北為巷,不通為胡同。全村***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總長3700多米,街巷全是青石鋪就,其串連的石頭房屋有4000多間。村中有300多座四合院,無壹雷同,各具神韻,最具代表性的要數建於明朝天啟年間、曾先後走出12名文武秀才的石樓四合院。

清涼閣距今420余年,是村內的標誌性建築,也是農民建築藝術的代表作。“奇特的建築,奇異的傳說,奇怪的現象”是清涼閣的三奇。

大梁江:太行古槐“壹宅九院”

走進南障城鎮大梁江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壹棵龍頭鳳尾形的古槐。這棵古槐主幹斑駁,直徑2米有余,需5人才能環抱。整個樹身向東南方向傾倒,於是村民特意修建了壹個門形的支架撐負其枝軀,曰“祜”,為這棵老樹祈福。經專家考證,這棵槐樹的樹齡已逾1300年,故以“太行古槐”聞名遐邇。這株古槐的樹心早已枯空,樹枝屈曲虬結,靜靜地守望著古村,成為大梁江壹道獨特的風景。

大梁江村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62座,以磚石四合院為主,多建於明末清初。據文物專家介紹,大梁江是太行山區保存完好、特色鮮明的明清古村落建築群。而最具代表性的是“武舉人院”,這原是乾隆年間武舉人梁深的樓院,占地兩畝,房屋百間。該宅院有九個院落,相通相連,又各自獨立,可從壹家進而貫穿全院,俗稱“壹宅九院”。

南橫口村:體驗制陶觀賞明清民居

自隋朝起,陶瓷制造業不斷興盛,秀林鎮南橫口村窯區成為河北省四大窯井陘窯三大片區之壹,也是井陘縣內井陘窯遺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瓷窯遺址,現存窯場遺跡均為清朝或民國時期所建。

據考,南橫口古瓷窯窯場曾遍布甘陶河西岸和綿河南岸,***有80多座。現在保存較為完好的古瓷窯遺址分為東西兩大部分、五個片區***14處窯址,其作坊、器鋪、附房等保存較為完整。現存窯址中看上去上禿尖、下周圓的瓷窯呈饅頭狀,故以形而名“饅頭窯”,在河北省是保存較為完好並且絕無僅有的,在全國也可謂獨此壹份。

南橫口村明清古建築群保護完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道光至同治年間南橫口士紳馬席珍、馬貢珍兄弟之宅院,俗稱“馬家大院”。

呂家村:明清古居紅色遺址

南障城鎮呂家村“環村皆山”,村裏的明清古民居、紅色遺址保存完好。據介紹,這些建築冬暖夏涼,適宜人居,目前仍是呂家村村民主要的居所。

在古槐的坡上方,是壹處被當地人稱為“三滴水”的老院子。這處院落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房屋分三個層次:壹進大門為第壹層院,南北廂房為第二層結構,堂屋也就是上房為第三層。這種建築結構,人們從外向內看層層拔高,象征著生活蒸蒸日上;從內向外看,則象征兒孫滿堂,後繼有人,延綿不斷。

村裏有壹座歇山式青瓦雙坡磚石木制結構的宅門樓,因為大門頂部鐫有木雕“福壽”二字,所以當地人稱之為“福壽宅”。這座老院子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石宅”。在“福壽宅”正對面南行40米,則是抗戰時期被稱為呂家村“第壹大宅院”的石頭建築。

小龍窩村:摩崖石刻鬼斧神工

天長鎮小龍窩村村邊307國道北側有壹塊空地,周圍峭壁環抱,東北面高高的石壁上有壹片摩崖石刻,清晰的人字屋頂痕跡下,大小不壹的若幹個石龕錯落地分布在石壁上,石龕裏雕著佛像,石壁上還鑿有許多方形的小洞,這就是龍窩寺石窟的摩崖石刻。

龍窩寺石窟的摩崖石刻分為石雕佛像與石刻題記兩部分。佛像部分位於石崖石壁中部,均以高浮雕形式雕於崖上長方形弧頂石龕中,大小***47尊。壹個較大石龕內雕刻的菩薩造像為該石窟中之佼佼者。眾多古代名人題刻也為龍窩寺增添了諸多色彩。

其中李棲鵬在崇禎年間題寫的《遊龍窩寺》概括了這裏的景致特點:“千山積翠合,半壁出香臺。巧借人工就,奇疑鬼斧開。相厝何壯也,石室更幽哉。徙倚此中味,塵心頓作灰。”

核桃園村:賞“打樹花”吃“拖刀面”

天長鎮核桃園村距離山西僅有2.5公裏左右,在村子東西兩閣下,可以看到用青石鋪砌的路面,兩道深深的車轍印痕述說著2000多年的滄桑。而“打樹花”是核桃園村壹項古老而傳統的娛樂活動,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世代傳承,延續至今。

核桃園的“打樹花”獨具特色。先將生鐵熔化成鐵水,再把鐵水拋向壹棵大樹進行猛烈擊打,此時鐵水在空中散開,碰撞在樹枝上,猶如鐵樹開花,美麗壯觀。每年的元宵節期間,核桃園村都要進行“打樹花”活動。

按照該村的民俗,遊客在參觀古村落的同時,還可以免費品嘗到市級非遺“拖刀面”等美食,面條筋道有力,吃後回味無窮。

南張井村:天下奇觀盡在“老虎火”

於家鄉南張井村是壹個有著500多年歷史的小山村,雖然只有200多戶、不足700口人,卻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老虎火”。南張井老虎火起源於清朝康熙初年,清朝後期至新中國成立前,南張井村的煙火壹直是井陘縣城元宵花會的壓軸戲,被視為“官火”。

據介紹,南張井老虎火的特點是純手工藝制作、安全系數高,煙火造型美觀、內涵豐富,適宜近距離觀賞。所謂“老虎火”是用荊條編成老虎狀,肚置“就地跑”等火種,背置鍋子火,口吐白煙,眼發藍光。

燒放時,兩人拉,壹人推,皆光著膀子,火在虎上,人在火中,甚是壯觀,充分體現了太行山兒女剽悍的性格和勇敢的精神。

板橋村:省級非遺“九曲黃河陣”氣勢雄渾

“四四方方壹座城,住著三百六十兵。天天晚上來操練,個個頭上甩紅纓。”這首在當地廣為流傳的民謠,形象地描繪了天長鎮板橋村“九曲黃河陣”的雄渾氣勢。而“九曲黃河陣”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轉黃河”,已傳承了600多年。

每年農歷正月十四晚開始轉“黃河”,十裏八鄉的民間花會和男女老少紛至沓來,蜂擁入陣。正月十五和十六入夜形成黃河陣,陣內懸燈結彩,陣外炮聲如雷、鑼鼓喧天,人們魚貫陣中。十八晚上圓燈,由民間“社火”交兵闖桿破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