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料又分為主三料和副三料。主三料即心、肝、肺,又稱“三紅”;副三料即肚、腸、頭蹄肉,又稱“三白”。三料下鍋時切成長條或細絲。三湯即“原湯雜碎”、“清湯雜碎”、“老湯雜碎”。 原湯雜碎:將羊雜碎洗凈,下鍋煮好,連湯帶水壹起品嘗,味在鮮美清淡。清湯雜碎:先將洗凈的羊雜碎氽壹下,湯扔掉,再將雜碎蒸熟切好,重新入鍋添水放調料煮開,味在細嚼慢咽之中。老湯雜碎:老湯即壹鍋湯稠入油、色釅如醬長熬不換的羊雜碎湯,用這種湯煮的羊雜碎,其味醇厚綿長,盡在湯裏。三味說來很簡單,凡青城專營羊雜碎的飯桌上都擺放著這三種佐餐之味:春意蔥蘢的香菜末兒,紅燦灼目的辣椒面兒,潔白晶瑩的食鹽。食者可視口味自行調兌,去蒙古旅遊必吃的特色美食當然不能少了它。
酸奶子
酸奶子是哈薩克、蒙古、維吾爾、回族等許多少數民族的傳統奶制品。他們喜歡喝酸奶,並善於制作各種酸奶。到了夏季,酸奶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因為它既是營養豐富的補品,又是消暑解渴、助消化的良藥。酸奶可以說是新疆牧區的“拳頭產品”,家家戶戶都“生產”。其由於民族不同,制作方法也各有千秋。哈薩克族牧民制作酸奶時,壹種是將牛奶燒開後,去其奶皮,對入引子,倒入皮制的口袋裏發酵,另壹種是不取奶皮子,對入引子發酵。前壹種味較酸,而後壹種味則酸甜,十分可口。蒙古族的酸奶制法與哈薩克族大同小異,不過他們配制酸奶的皮口袋特別大,主要是用來發酵取過奶皮子的奶子,這種酸奶喝不完之後,便成為制作奶酒的原料。居住在城市的維吾爾族和回族人做酸奶的方法不同於牧區,他們大都把牛奶放在大小不等的碗裏發酵。牛奶燒開後,稍涼,倒人碗中,每碗再放入少量的引子,數小時後即成。講究的人還在酸奶裏放沙糖,吃起來更別具風味。新疆的壹些少數民族還喜歡把酸奶放在飯裏,倒在湯裏食用,讓其發揮調味和助消化的作用,它也是去蒙古旅遊必吃的特色美食。
奶豆腐
將奶放入器皿中發酵,將上面壹層“卓口”取出後,再放入鍋中煮沸將酸奶湯拋出,經多次攪拌後,再倒入木模中,便成各種型塊,然後切成長條或小放塊,在太陽下吹曬、晾幹,即成為奶豆腐。是牧民冬季的奶食品。
榛子
榛子果仁酥香可口,營養豐富,深受國內外人們喜愛。果仁不但可以制作糕點、糖果等食品,還可以制作榛子乳和榛子粉等營養品。用榛仁榨出的食用油味香質清。
麻黃
去蒙古旅遊必吃的特色美食之麻黃,它裏面含有多種生物堿,具有極重要的藥用價值。麻黃堿有興奮中樞神經、誘發出汗、抗過敏等作用;麻黃揮發油有抑制流感病毒和解熱鎮靜作用;麻黃定堿可降低血壓;偽麻黃堿能利尿。在中醫藥中,麻黃全草入藥,是壹種極具價值的中藥植物資源。
內蒙古黑木耳
黑木耳是壹種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食用菌、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及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被稱之為 “ 素中之葷 ” ,在醫學上可用來益氣強身、活血、止痛。
沙棗
沙棗全身都是寶,沙棗面可烙餅、蒸饅頭、做面條,還可作糕點、果醬、醬油、糖、酒和醋的原料。沙棗葉是豬、牛、羊愛吃的飼料。沙棗樹樹幹質地堅硬,是優質木材,可制作各種木制品。沙棗樹皮、花、果均具藥理性能,樹皮能清熱涼血,花能止咳平喘,果可止瀉鎮靜,而棗仁有治療神經衰弱、失眠的功能,去蒙古旅遊必吃的特色美食當然不能沒有它。
蒙古奶皮
用牛奶制成。把奶皮取出,奶皮上撒上壹層白糖,上面再疊上壹奶皮,最後切成小塊,吃到口裏,美味無窮。奶皮,蒙語稱“查幹伊德”,“烏如木”、“烏日莫”。漢語的意思就是“白色的食品”。是把馬、羊、牛和駱駝鮮乳倒入鍋中慢火微煮,等其表面凝結壹層臘脂肪,用筷子挑起掛通風處晾幹即為奶皮子。 蒙古語稱“希日陶蘇”,其味道獨特純香,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是牧民招待賓客的佳品。黃油可以從奶皮子裏提,可以從白油中提,也可以從鮮奶凝結出的油皮中提取。 若用鮮奶提取,要把奶放在壹個筒狀容器中,把壹個壹頭帶有圓板的棍子的帶板子的那頭放入牛奶或羊奶中,不停的上下攪拌,在攪拌了大約幾百次之後,就會在奶的上方漂起壹些白色的半固體,用篩子撈出白油,擠幹水分,再經過提煉就變成了黃油。 若從奶皮子中提取,則要在奶皮子攢多以後,經過壹夏天晾幹,然後將其放入鍋中煮,慢慢攪動,漸漸地就可以看見鍋中分離出上下兩層:上層黃色,下層白色,黃色的油脂便是黃油了。白色的叫酸油。若從白油中提取,則要將白油倒入鍋中加熱來煉取。將白油倒入鍋中,用溫火慢慢熬煉,用勺頻頻翻動,當水汽沒有了,色澤呈微黃時,即制成。為防止煉得過火會帶有糊味,在煉的過程中要加入壹把阿木蘇(什錦粥)壹起煉,其目的就是為了吸取白油中的水分。煉過的阿木蘇稱為黃油渣。由於其油性大,酸度濃,可加茶飲用。若從鮮奶凝結出的油皮中提取,首先還是要用剛擠的鮮奶中撇出浮在上面的油層,然後倒進鍋裏,用溫火加熱同時攪動。待燒開後,黃油便會浮出,渣滓下沈,將黃油撇出,剩下的也是黃油渣,不過這種黃油渣非常的酸。 黃油營養極為豐富,是奶食品之冠,因為五、六十斤酸奶才可提取二斤左右的黃油,足見其珍貴。為食用方便,牧民常把黃油裝在器皿或牛羊胃囊內。黃油具有增添熱力、延年益壽之功能。寒冬季節人畜受寒凍僵時,常用罐飲黃油茶、黃油酒來解救。時至八月,人們把黃油裝進羊小肚子將其保存起來,待食用時開啟,由於不與空氣接觸,所以壹塵不染,依然是新鮮滋潤、綿甜可口,去蒙古旅遊必吃的特色美食當然不能遺忘了它。
手扒肉
它是是紅食中的壹種。當地人民稱肉食為紅食,蒙語叫“烏蘭伊德”。顧名思義,“手扒肉”就是手抓羊肉,是蒙古族千百年來的傳統食品,是牧民們的家常便飯。手扒肉的做法是把帶骨的羊肉按骨節拆開,放在大鍋裏不加鹽和其他調料,用原汁煮熟。吃時壹手抓羊骨,壹手拿蒙古刀剔下羊肉,蘸上調好的佐料吃。根據牧民的習慣,手扒肉壹般用作晚餐。
鴻茅藥酒
鴻茅藥酒原產於清代乾隆四年。它是中醫王天吉為治當地常發的風濕病、關節痛,采用祖傳秘方制成的藥酒。其酒味醇香,濃郁適口。由於鴻茅藥酒療效明顯,馳名四方,後為清宮皇室所用,成為名貴產品。並有“南有茅臺,北有鴻茅”的佳稱。
發菜
內蒙古西部地區盛產發菜,被稱為“發菜之鄉”。用它可以做菜,烹制佳肴,同時也是饋贈親朋的禮品。發菜的營養價值很高,與雞蛋相比,它高於雞蛋的蛋白質65%,熱量將近兩倍,碳水化合物達35倍。另外,發菜還有很高的食療作用,對於高血壓、肥胖癥、佝僂病、氣管炎都有壹定的療效,這也是去蒙古旅遊必吃的特色美食之壹。
炒米
蒙語叫“蒙古勒巴達”,意思是蒙古米。它是糜子經過蒸、炒、碾等工序加工而成的,再兌上酸奶,白糖等攪拌,吃起來清香爽口,既解餓,又解渴,是別具風味的傳統食品。
烤全羊
烤全羊是目前肉制品飲食中最健康最環保最綠色的美食了,烤全羊外表金黃油亮,外部肉焦黃發脆,內部肉綿軟鮮嫩,羊肉味清香撲鼻,頗為適口,別具壹格。 “烤全羊”是蒙古族用來招待貴客的傳統名菜。此菜歷史悠久。據傳,早在幾千年前,生活在內蒙古河套地區的鄂爾多斯人民已經開始用火來燒食獵取整只野獸,大草原人民特定的遊牧生活方式,使這種食用方法延續至今。 馬背民族的地道風味是烤出來的。等妳進過了蒙古包,喝過了奶茶,雙手接過熱情好客的牧馬人雙手遞過來的哈達!等妳圍著熊熊篝火,享受著草原徐徐微風送來的烤肉香,妳肯定會想起“風吹草底見牛羊”。 據傳成吉思漢遠征歐洲時,戰線拉長,拿石頭砌成爐子,因而想到以盾牌作為烤爐,把死的戰馬和壹些牛豬羊雞都切成塊,把自備的野菜,置於盾牌表面燒烤調味,這是最初蒙古烤肉的由來。
涮羊肉
涮羊肉傳說起源於元代。當年元世祖忽必烈統帥大軍南下遠征。壹日,人困馬乏饑腸轆轆,他猛想起家鄉的菜肴——清燉羊肉,於是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夥夫宰羊割肉時,探馬飛奔進帳報告敵軍逼近。饑餓難忍的忽必烈壹心等著吃羊肉,他壹面下令部隊開拔壹面喊:“羊肉!羊肉!”廚師知道他性情暴躁,於是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裏攪拌幾下,待肉色壹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率軍迎敵,結果旗開得勝。 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特別點了那道羊肉片。廚師選了綿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種佐料,將帥們吃後贊不絕口。廚師忙迎上前說:“此菜尚無名稱,請帥爺賜名。”忽必烈笑答:“我看就叫‘涮羊肉’吧!”從此“涮羊肉”就成了宮廷佳肴,蒙古美食推薦當然不能沒有它。
手把肉
是當地人傳統的食品方法之壹,也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中肉食的主要吃法。做法是將肥嫩的綿羊開膛破肚,剝皮去內臟洗凈,去頭去蹄,洗凈,卸成若幹塊,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滾肉熟即取出,置於大盤中上桌,大家手拿刀地割著吃。因為凈手後吃肉時壹手把著肉,壹手拿著刀,割、挖、剔、片,把羊骨頭上的肉吃得幹幹凈凈,所以得名“手把肉”。
蒙古烤羊排
蒙古美食的味道非常不愧是壹絕.在原來的菜肴的基礎上采用了更多變的烹飪手法與味料。當地烤羊排其實是烤羊腿的簡化做法。當地人人把壹只羊劈成四份,叫四條腿。每條腿都帶著排骨、脊骨部分,而烤羊排則是剔除了腿骨、腿肉的做法,韻味就減了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