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中國食文化最早的理論基礎應該是那句耳熟能詳的“民以食為天”和如雷貫耳的“食、色,性也。”
人類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教授張光直曾斷言:“達到壹個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徑之壹就是通過它的肚子。”“吃”這壹最為生物化、物質化的層面,可能是理解壹個民族精神氣質和精神內核最重要的切入點。既然如此,那麼“吃”對中國人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民以食為天”這個葫蘆到底裝的是什麼藥?只有挖掘了“民以食為天”的全部含義,只有窺探了“吃”這個行為的全部心理動機,才能夠準確地洞悉和詮釋我們身邊關於“吃”而發生的層出不窮的荒誕現象。
“民以食為天”出自《漢書.酈食其傳》,雲:“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中國很早即進入農耕時代,在漫長的農業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人口相對較少,歷史上天災人禍頻繁,使老百姓不得不對溫飽問題給予更多的關註。在古代,國家、江山被說成“社稷”,而這個“稷”在古代有的書上說是黍類,有的書上說是谷類,總之是壹種糧食。古代壹直以稷為百谷之王,所以帝王都奉祀“稷”為谷神,進而以此指代國家。
歷次的改朝換代大多是被農民起義推翻或者元氣大傷,常常是天遇大旱,農民顆粒無收,而官府依然橫征暴斂,民不聊生,終於揭桿而起,所以社會動亂的根本原因,學術點說是因為生產和生活資料,通俗些說就是因為糧食,因為“吃”引起的。春秋時代的大政治家管仲告誡統治者:“衣食足則知榮辱,倉廩足則知禮節。”他認為治國就是“牧民”,即治人的辦法就是讓他們有飯吃,然後才會守法、懂規矩。事關江山社稷,“民以食為天”不僅僅居於中國食文化的核心,還是歷朝歷代的立國之本。歷代統治階級都重農輕商,國家始終以農業為中心。
《周書》介紹八件國家大事(“八政”),第壹就是食——拿今天的話說,就是上升到政治的高度,無農不穩,壓倒壹切。《魏書.李彪傳》說:“國無三年之儲,謂國非其國。”糧食是最重要的戰略物質。在古代,倉儲被視為“天下之大命”,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積極興建倉儲設施,千方百計籌糧。在夏朝,倉儲制度正式成為國家的基本制度之壹。歷朝歷代都絲毫沒有放松,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中國的糧食政策還是幾十年壹貫制的“統購統銷”,高度壟斷,即使現在也沒有完全放開經營。
另外,中國的編戶制度、賦稅制度、俸祿制度等無壹不以此為基本準則。中國的禮儀、道德、禮教等上層建築就建立在如此的經濟基礎之上,所有的不可調和的社會矛盾也集中於此,所以歷朝歷代變法和改革,通常都是關於農業,圍繞著吃飯來進行的。反過來,制度又讓食文化免於沈淪,生生不息。
所以食文化歸根結底是壹種農業文化並居於農業文化的核心,這個標準放到世界也壹樣,環觀中國和世界,凡是美食發祥之地,大都曾經是農業文化高度發達的地區,而非商業城市。比如廣州、成都、揚州、杭州、巴黎等地。因為商人或資本家生活節奏很快,他們忙於經營,無暇美食。而地主則是典型的有閑階級,良田在手,到時伸手收租而已,有的是時間去吃,去研究吃。
中國歷史上,除了那些能夠開辟食源的人,提高“吃技”的人社會地位尤為突出,那就是廚師。莎士比亞曾經說:“不能舔自己手指的廚師就不是好廚師。”托爾斯泰用這樣的話形容過廚師的魅力:“上帝給我們送來了食物,而魔鬼卻派來了廚師。”西方對於廚師的評價不過如此,他們是優秀的匠人或者藝術家。而在中國歷史上,廚師的地位高得多,發明熟食,善於烹調的先人,都被奉為聖人。比如,傳說中的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等,莫不是因為開辟食源或教人民熟食的豐功偉績,被後世尊為中華民族的始祖。第壹個有年代可考的廚師,是四千年前的少康,他是夏朝的國王。
“宰”在漢語還有管理、主持之意,比如主宰,宰制。正如俗話所說“下宰子”即是“拿主意”、“給指示”、“拍板”之意。古代還有官名:太宰。“宰相”當然就是古代最高的官位。《史記.陳平列傳》中亦有如此記載:漢相陳平年少時曾經在鄉慶會中主持宰肉與分配,因為分得最均勻,父老鄉親就說:“善哉陳孺子之為宰也!”並認為他將來壹定也會成為壹位好“宰”相。中國歷史上的三大“廚神”都做了大官。據《神仙傳》記載:“彭祖”鏗以雉和以五味,首創“雉羹”(野雞湯),並治愈了帝唐堯的胃疾,被封為大彭城(今江蘇徐州)諸侯,所以被稱為“彭祖”。伊尹善於烹飪雁羹和魚醬,不但擺脫奴隸身份,還成為商代的開國國相。易牙又叫狄牙,傳說易牙原是開飯館的庖人(廚師),因為善調味而巴結上了齊桓公,當上了寵臣。另外,周朝的開國元勛姜尚從政前釣魚、屠牛、賣飯,傳為美談。可見當時是“廚而優則仕”。
連孔子這個沒落貴族,這個滿懷怨婦心態的思想家和聖人也出來居心叵測地幫腔,在戰略上不朽教誨:“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將“吃”列為人的第壹本性和根本訴求;在戰術上強調:“食不饜精,膾不饜細。”將吃飯列為了人生重要的享樂。幾千年下來,或本能使然,或醍醐灌酊,或當頭棒喝,或壹言九鼎,或強買強賣,在民間,老百姓的確已經以“吃”為天職和幸福了,除了那句婦孺皆知的“人生在世,吃穿二字。”還可以在農村流行最廣的對聯中看出來,和“國泰民安”最為對應的就是“五谷豐登”或“風調雨順”。現在壹些酒樓也常常拿它作說辭,有的甚至直接將店名命名為“民以食為天”。
把“吃”宣揚為人生的終極目的,“吃”不再是壹種手段,不再是壹種條件,而變成目的;不再僅僅是前途,而是根本。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國人會將筵席擺進廟宇,擺上墳頭,與其說是對鬼神和先人的頂禮,還不如說是對食物和味覺的膜拜。都說中國沒有系統的宗教,原來我們的宗教就是“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