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贛州客家文化具體歷史發展,各朝代的表現形式?

贛州客家文化具體歷史發展,各朝代的表現形式?

江西贛州客家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有如分布在章貢區、龍南、安遠、信豐等縣的圍屋千余座,數量之多,功能之全,建築之特,類型之廣乃是罕見的;有如保留3600多米宋城墻和眾多的宋代古跡遺存而被稱為‘宋城博物館’的贛州城區;有如在廣大城鄉保存完好而眾多的姓氏家譜、族譜,為研究客家提供了依據;有如上猶九獅拜象、興國山歌等百余種民間藝術;有如備受海內外客家人喜愛的贛南客家采茶戲;還有獨具壹格的美食文化、服飾文化等。 贛州風水文化在國內外影響甚廣,自古江南交口稱譽的三大術數列為首位的就是贛州風水。

江西上猶,是客家人聚居繁衍和客家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壹。但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壹些傳統的客家文化項目瀕臨失傳。為此,上猶縣動員各級組織和社會力量,拯救客家文化遺產,挖掘客家文化資源。“九獅拜象”是上猶獨具特色的大型燈彩,上猶縣投入巨資,組織民間藝人重新開發、拯救了這壹客家文化遺產。

江西興國縣梅窖鎮的山水之中,鑲嵌著壹座神奇而美麗的村莊——三僚。它被人們譽為“堪輿文化的發祥地”、“中國風水文化第壹村”。近幾年,壹批批省內外遊人,以及海外的客家人,甚至包括壹些新聞媒體皆紛至沓來,尋找先人的蹤跡和山水的奧秘。

這個擁有四千余人口的大村莊,大部分為曾、廖兩個姓氏。地處僻壤的三僚是因為風水大師楊筠松而出名的。楊筠松因救世濟貧而被世人稱之為救貧仙人,他曾在朝廷掌管靈臺地理之事,拜為金紫光祿大夫。唐朝乾符六年,黃巢起義,直搗長安,震驚朝野。楊筠松攜帶宮廷風水秘笈,從京城逃出,南下輾轉至三僚定居。擅長堪輿、天文地理之術的楊筠松發現三僚村的地形構造竟像壹個堪輿用的羅盤,盆地中壹座石頭山上的方位造型也形如羅盤中的指針。於是,漂泊中的楊筠松帶著他的兩個弟子曾文 、廖王禹就在此地搭建了三個茅棚定居下來,三僚也因此得名。從此,楊筠松就在這裏授徒著書,創立和傳播他的堪輿理論。在他的倡導下,中國民間的風水文化千年不竭地流傳且盛行於海內外。

曾、廖兩姓子孫也操風水之術世代傳承。至明代,曾文 的後裔曾從政,廖王禹的後裔廖均卿同時為明成祖朱棣勘測皇陵有功,被封為欽天監靈臺博士。舉世矚目的北京十三陵,就是他們兩人堪測營建的。曾從政還為萬裏長城修建九鎮軍事要塞和北京祈年殿勘址。老死後,永樂皇帝還派遣兩名太監護送其靈柩還鄉榮葬。至明嘉靖年間,這裏又出了廖文政、廖紹定兩位有名的風水術士。

圍屋,是壹種聚族而居的民居。它集家、祠、堡於壹體,住在圍內的居民,都是某壹個***同祖先的後裔。圍屋內的人相見。互以宗親長幼相稱。因此,圍屋的第二大特點,就是“血緣性”。維持這種血脈關系的紐帶,便是每年定時進行敬宗祭祖活動,故圍屋內必設有“祖堂”這壹公***建築。圍內實行族長管理制,統壹管理圍內諸如交通、衛生、排水、糾紛等。他們平時各為家政,祭祖行禮時,便是壹個大家庭,遇到外敵入侵,則整個圍民又是壹個統壹的戰鬥集體。

贛南圍屋產生於明末清初,民國初年以後,便基本上不建了。現存最早的兩座圍屋是:龍南楊村烏石村的盤石圍(建於明末)和楊村的燕翼圍(建於清順治五年1658年)。從大量圍屋年代考察的比較看,壹般年代越晚,圍攻屋的防禦設施越完善,形制也趨統壹。現常見的那種四角構築炮樓的方圍屋,便是清代中期時開始流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