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淮陽縣
別名:萬秋
行政類別:省
位置:中國中部
下轄區域:四通鎮、安陵鎮、城關回族鎮
電話區號:0394
郵政編碼:466700
地理位置:河南省東部周口市10縣市區。
面積:1469平方公裏
人口:65438+35萬。
方言:河南
氣候條件: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大汶口文化遺址、太昊陵建築群、龍湖和龍山文化遺址。
淮陽地處淮海平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物產豐富。它是中國著名的農業縣,盛產小麥、大豆、花生、棉花和玉米。糧棉油產量在河南省名列前茅,畜牧業在河南省處於領先地位。是全國五大產油縣之壹,是淮山、黃花菜、花生、大蒜的生產和出口基地。工業發展迅速,建立了塑料、紡織、食品、皮革、醫藥、化工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可降解地膜、彩條布、PVC塑料管、萬噸皂素生產基地、亞洲最大的pe管生產線等重點產業項目相繼建成投產,形成生產規模。從西部到東部的天然氣管道穿過邊境,在該縣西部開通。壹批“以氣代煤”、“以氣代油”項目正在籌備中。現代化的交通線路為淮陽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淮陽東臨京九,西接景光,南接羅浮,北靠隴海,距新鄭國際機場僅180公裏。南洛、大廣、商州、三交高速公路和106國道穿境而過,省、縣、城鄉公路四通八達。沙河樞紐工程的建成,實現了沙河至淮河、長江的水運,並可直達南京和上海。全縣電力充足,淮陽縣地圖通過程控電話更新。
連接城鄉,直達國內外。優越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使古都淮陽蘊藏著巨大的商機。淮陽縣位於河南省東部,周口地區的腹部。地理坐標位置:北緯33度。20英尺到34英尺。00‘,東經114。38‘至115。04'。南北長56公裏,東西寬40.6公裏,東南西北最長73公裏,總面積1467.85平方公裏。東鄰陸毅、鄲城、沈丘三縣。城關距鹿邑縣66公裏,距鄲城縣28公裏,距沈丘縣槐店鎮57公裏。西與周口市、西華縣接壤,城關距周口市30公裏,距西華縣39公裏。南隔沙河相望,襄城、商水兩縣市相望,城關距襄城水寨鎮38公裏,距商水縣城36公裏。北與太康縣接壤,城關距太康縣城33公裏。縣城(城關回族鎮)距省會鄭州214公裏。
編輯此段落的歷史和文化
摘要
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相傳,太昊伏羲的都城萬丘創造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制造漁網,教人捕魚狩獵,開創了畜牧業;畫八卦,分陰陽,奠定中國古典哲學的基礎;中國古代的音樂是從破壞土壤和制造琴瑟開始的:確定姓氏,制造婚姻,擺脫原始社會的群婚習俗;龍脊關,綽號“龍老爺”。歷史上三次建都,三次立國。6500年前,人類始祖太昊伏羲在這裏建都,創造了先天八卦和龍的圖騰,點燃了人類文明的火種。5000年前,神農氏在此建都時,始稱陳,嘗遍百草五谷,開創了中國農業的先河。3000多年前,舜滅亡後,布滿陳國,建立了陳國。道教始祖老子出生在陳國Ku縣,這裏是道教文化的發祥地。“天下文臣之祖,歷代帝王之師”孔子三次拜訪陳,為其儒學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龍湖東湖仍保持著西周時期的面貌。
龍湖風景區
在古代,它壹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第壹部詩歌總集,曾收錄陳風詩歌65438首。文學巨匠如曹植、李白、李商隱、張九齡、蘇軾、蘇轍、晏殊、範仲淹等留下了數百首歌頌淮陽的詩歌。縣城是褚晨古城,河南省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位於萬畝龍湖的中央。太昊伏羲陵廟占地875畝,矗立在龍湖北岸,大殿雄偉壯麗,在中國18座著名陵墓中名列第壹。壹陵壹湖壹古城相映成趣,形成了11平方公裏的龍湖風景區,是海內外華夏子孫尋根祭祖的聖地。褚晨古城
豐富的歷史文化給淮陽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包括326處歷史遺跡,其中有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十八大名陵之首的太昊伏羲陵廟占地875畝,宏偉莊嚴。它始建於春秋時期,增設於盛唐時期,完善於明清時期。已經3000年了,51帝王祭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年來,兩位總理都曾向威嚴的朱镕基總理致敬。拜謁陵墓後,他壹改從不題字的習慣,高興地題寫了“黃羲故都”的匾額。民間祭祀活動已經延續了幾千年。初春時,周邊五省數百個縣市的農民聚集在壹起上香,平均每天有20萬人上香,持續了壹個月。在農歷正月初壹和十五,有盛大的祭祀活動。作為中國最大的民間廟會,太昊陵祭祀活動已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平涼臺古城遺址是迄今唯壹有史書記載的原始社會兩代皇帝(太昊和顏地)的都城遺址。考古發掘共發掘出9個“中國之最”,其中陶質排水管道的發掘將中國城市建設的歷史推到了4700年前,被歷史學家稱為“中國第壹城”,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考古發掘”。有47處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淮陽縣城所在地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褚晨老城。東漢王晨劉崇墓是壹座保存完好、考古發掘規模較大的磚石結構墓葬。平涼臺萬秋古城
龍湖面積超過65,438+06,000畝,是中國最大的環城湖。6500年前,太昊伏羲率領壹支來自甘肅天水的部落沿黃河東下,擇水而居,孕育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因此,可以說龍湖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湖。湖中景點眾多,境內有16處中國獨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原水鄉,被譽為“中原明珠”和“內陸奇觀”。這是壹個歷史、文化、魔法和神的水。陳峰:彼得澤的惡性循環中有花有蓮。他者的狠毒,3000年前龍湖的美景是真實的描述。這裏的彩蓮是商周時期遺留下來的優秀種群。蒲葦長得很厚,曾經是主人蔡晨充饑的食物。獨壹無二的白龜讓“壹畫開天”的傳說變成了歷史事實;這裏蕩漾的每壹片碧水都折射出中華民族幾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七站八景遠近聞名。修枝公園被稱為“淮陽壹絕”和“世界奇觀”。淮陽泥狗被譽為“真圖騰、活化石”。民間傳說和童話故事比比皆是。淮陽古稱宛丘、陳、,歷史悠久,是壹個古老而神奇的地方。根據中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的研究,在5.7億年前中國大部分領土是海洋的時候,淮陽古陸就已經出現了。6500多年前,中國人文始祖伏羲在這裏建都。他決定姓氏,制造婚姻,制作網,籌集祭品,開發廚房和繪制八卦,開啟了中國文明。他制造戰爭,裝飾武功,統壹四海,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第壹次大融合,融合了各個部落的特點,創造了龍的圖騰。中華民族最初被稱為“龍的傳人”。後來的炎帝神農氏跟隨建都於太昊故城,並更名為陳。神農嘗百草,在這裏種植谷物,帶領人民進入農耕社會。因此,淮陽是姓氏文化、農耕文化、八卦文化和龍圖騰的發源地。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成為中華民族自尊自信的源泉和凝聚力的象征。夏、陳屬豫州。商,為虞遂封地。西周時,將的後裔封給陳國,並把女兒妲己嫁給他,建立了陳國和陳國。以國為姓,貴滿是陳姓的祖先,也是胡、田、姚、孫、袁的共同祖先。“陳氏遍天下,淮陽為故鄉”。老子,道教的創始人,出生於陳國Ku縣。戰國時期,楚襄王遷都陳誠。38年後,它在歷史上被稱為陳瑩,因此淮陽也被稱為“褚晨老城”。秦朝時在此設陳郡,後有陳郡,公元前196年,陳在淮水之北,改稱淮陽。在六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淮陽是豫東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直到195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務院才撤銷淮陽地區,改為縣治。因此,考古學家說:中國的歷史,壹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Xi,五千年看洛陽,六千年看淮陽。沈湖公鐵墓
淮陽風光旖旎,人傑地靈,被歷代帝王稱為風水寶地。“天下文臣之祖、歷代帝王之師”孔子三次來陳,著書講學四年,為其儒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留下了“美食”的千古佳話中國文學史上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曾收錄了陳風的十首詩歌。文學巨匠如曹植、李白、李商隱、張九齡、蘇軾、蘇轍等。,都在這裏留下了傳唱淮陽的不朽作品。包公·周琛的谷物投放也發生在這裏。王晨·劉沖墓
太昊陵
位於河南省淮陽縣的太昊陵,據說是太昊都城和長眠之地的“始祖”。陵墓位於淮陽縣城北的蔡河畔。太昊陵包括太昊的伏羲陵和為祭祀而建的陵廟,是中國三大名陵之壹——太昊陵、黃帝陵和大禹墓。占地875畝,是壹座氣勢單薄、規模宏偉、廟宇豪華的古代宮廷式建築群。它壹直被稱為“天下第壹帝王祖祠”。
中國十八大名陵之首的太昊伏羲陵廟占地875畝,宏偉莊嚴。它始建於春秋時期,增設於盛唐時期,完善於明清時期。已經3000年了,51帝王祭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年來,兩位總理都曾向威嚴的朱镕基總理致敬。拜謁陵墓後,他壹改從不題字的習慣,高興地題寫了“黃羲故都”的匾額。民間祭祀活動已經延續了幾千年。早春的二月二廟會有30萬人,持續壹個月。在農歷正月初壹和十五,有盛大的祭祀活動。作為中國最大的民間廟會,太昊陵祭祀活動已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昊陵位於河南省淮陽縣城北1.5公裏處,是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黃三第壹座太昊伏羲家族的墓廟。中國18明十三陵之壹。因為它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陵墓寺廟,所以被稱為“天下第壹陵”。6月2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镕基同誌在瞻仰了太昊陵後,高興地寫下了“黃羲故都”四個大字。朱總理題寫的故都。
帝陵廟是根據伏羲和先天八卦的數學理論建造的,是中國帝陵廟中大型宮殿式古建築群的壹個孤例。整座寺廟南北長750米,占地875畝。有三個“皇城”:外城、內城和紫禁城。整個陵墓共有三堂、兩層、兩廊、兩坊、壹臺、壹壇、壹亭、壹廟、壹堂、壹園、七觀、十六門。數十棟建築主要貫穿垂直於南北的中軸線。如果南北大門層層打開,可以從南面第壹個門直接看到紫禁城內太昊伏羲家族的巨大陵墓,這就是所謂的“十門拍照”。據《周琛府誌》記載,太昊陵在春秋時期就有陵,漢代以前就有祠。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禁止人民放牧”。五代周世宗鹹德元年(公元954年),人們被禁止拾柴和犁地。劍龍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設立令狐安,每三年祭奠壹次。祭祀儀式太緊,制作了祭祀器皿。幹德四年(公元966年)建立陵廟,將五戶置於陵中。春秋時太緊,禦書祝版;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增加令狐二世,犧牲朱湘和郝穎。此後,陵墓和寺廟壹直受到崇拜,並舉行皇家祭祀。到了元代,朝拜沒有修復,寺廟的外觀逐漸遭到破壞。到了元朝末年,什麽都沒有了。宋代以前的建築中只留下了壹塊墓碑,作為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的毛巾書流傳下來。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視察帝王陵墓,太昊陵位列第壹。第四年,他有幸駕到陳(今淮陽),並向皇帝敬酒。八年中,他派官員參觀陵墓。九年,守陵戶被恢復。明英宗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張之道在周知設置了寢宮、走廊、長戟、廚房和屠場。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翻修,建立後殿、鐘鼓樓、齋醮坊,還搞了三清觀;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增加鐘鼓樓和彩繪大殿;萬歷四年(公元1576年)賠了三千塊錢大修;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花了8200元錢,進行了大修理。至此,內外城墻規模宏大,大殿宏偉壯麗。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1949年成立西陵保管委員會,1962年、1963年先後被縣、省公布為第壹批文物保護單位。太昊陵文物保存中心建於1980,太昊陵派出所建於1984,淮陽縣博物館建於1985。博物館位於太昊陵。1996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昊陵南面面對碧波蕩漾的萬畝龍湖。沿湖向北70米是壹條寬約25米的采荷河,是太昊陵的南界。鳥瞰全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橫跨蔡河河的11米寬石橋,這座石橋被稱為“獨山橋”,俗稱仙閣塔。
“面橋”,意思是進香祭祖的善男信女和遊客,已經在這裏遇到了“祖先”。我們應該全心全意地回歸善良。橋長25米,有敞肩青石橋,橋頭有四只石獅。過橋30米。它就是太昊陵的第壹道門——五茂門。此門建於明代,高度為10.35米。它坐落在山頂上,只有壹個屋檐,有三個寬臉,紅色的門和金色的釘子。中門為9排9路,兩側為7排9路,屬於禦規。它前面有壹個平臺。前面有三件五級豎帶踏面,兩側有硬山形八字墻。門上方有“太昊陵”“午門”“開天立桿”等匾額。它的東西兩側相距約24米,它有壹個饅頭式的卷棚屋頂,東門和西門。過了午門,只見中軸線上青石鋪就的主甬道,兩旁翠柏參天,莊嚴肅穆。離五毛門大約30米處有壹條名叫戴宇河的小河,河上有三座敞肩石拱橋。分別對應五毛門、東門和西天門。玉帶河穿過東、西陵墻,通向采荷河。在陵墓墻的外側,有壹口名叫玉帶扣的井。離玉帶橋不遠,是壹座殿堂式的“易道門”,原名同德門,被群眾稱為“三門”。高8米,距物貿門126米。它是壹個單檐、硬山形、三寬的大門,裏面有三張券。它是太昊陵的第二道門。穿過易道門約106米。正對著它的是壹座高層建築,上面掛著壹塊石匾。它被稱為“先天之門”,其高度為11.35米。這是阿清王朝建築。像易道門壹樣,它是因贊美伏羲的功績而得名。舞臺上有三個崔飛高臺,上面覆蓋著灰色瓷磚,周圍有回廊,舞臺中央有壹個磚砌拱門。這個大門沒有樓梯。20世紀70年代,為了方便遊客,在兩側建造了螺旋梯子,以便遊客可以俯瞰展館。過了先天門就是太極門廣場。廣場南北長73米,東西寬66米。中間有貫穿東西的玉帶路,東起內城三才門和外城東華門,西至內城五星門和外城西華門。廣場北面與先天門相對的是“太極門”,原名太極廣場或吉門。它是太昊陵東西南北的中心,與“兩儀門”、“四象門”、“三才門”、“五行門”並列,因伏羲先天八卦的數學理論而得名。此門屬於古建築中三層無頭柱的三座木牌樓,總高7.6米。它建在五層樓高的平臺上。東邊有壹個叫“仰視”的角門,西邊有壹個叫“俯視”的角門,以表示太昊伏羲的家族仰望天空,俯視大地,看著中間的壹切,創造了先天八卦,開創了中華文明。過了太極門就是太昊陵的中心庭院。大院東南角有壹座鐘樓,西南角有壹座鼓樓。二層層高11.2米,東西朝向,平均面寬五間,進深三間。這是壹座重檐回廊和依山而建的建築。下部是直壁橋臺,上部覆蓋灰色瓷磚。大樓裏有木梯可以到達樓上。鐘樓上懸掛著壹口明代鑄造的大鐘。當它擊中它時,它的聲音是悠揚的。鼓樓裏掛著壹面大鼓。敲它,它的聲音很好聽。鐘鼓二樓,飛檐翹角,趙穆對峙,晨鐘暮鼓響徹陵區。與太極門相對應的是“田童廟”,俗稱“大會堂”,建於明朝,高度為65,438+05.7米。它是陵墓寺廟中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重點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龍鳳脊上覆黃色琉璃瓦,脊上裝飾精美:中間有三座釉面吉星陶樓,樓下有壹座。廟的四個角是四個獨特的人(龐涓、紫紫、韓信、羅成)和其他接吻動物。寺內有壹“丈八木龕”,雕刻精細,造型莊嚴。龕內有伏羲塑像,頭上雙角,腰披虎皮,肩披樹葉,手執八卦,赤足露腹。欣賞朱湘和郝穎的作品。朱湘是龍飛的家人,制作書法事跡,而郝穎是乾隆的家人,制作盔甲日歷。在寺廟的墻壁上,有壹幅高1.2米、長36米的青石浮雕《伏羲碑圖》,即循巨人之跡,伏羲出生,盡在萬秋,結網、升祭、造竈、冠名、成親、畫八卦圖、刻書契、制歷、禮樂等等。廟前有壹平臺,面積300多平方米。這是歷代舉行祖先儀式的中心場所。廟和平臺周圍有青石欄桿,這是1998大修時新增加的,旁邊還有伏羲紀念碑圖。田童廟圍繞著天壇廟和鐘鼓的第二層,是壹個東西向的走廊房間,有42個房間,呈彎曲的尺子形狀,有回廊,格子門窗,瓦脊,親吻的動物,彩繪的檐椽和前面的紅色柱子和綠色窗戶。東廊房北段有壹座通往外城的“兩儀門”,西廊房北段有壹座通往外城的“四象門”。這兩扇門正對著。任賢殿下要從田童寺後門走36.2米,這是僅次於田童寺的“任賢寺”,俗稱“第二大殿”。大殿高16.4米,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它有重檐,依山而建的風格,灰色的瓦頂和高高的平臺走廊,周圍是巨大的圓柱,其結構簡單,端莊而嚴謹。仙人殿
田童廟是太師門,也被稱為“睡堂”,距任賢堂7米。它是壹座重檐丘陵的高層建築,高度為65,438+06.66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圓形回廊,灰色瓦頂。殿下是古城的門戶。在門戶的上方,有壹個用凹版書寫的“太師門”字樣。右邊有壹塊掛著“繼天道”的鐵匾,左邊掛著“頌神明”。睡堂建在頂上,兩廂房有臺階和角門,可以繞殿暢遊,所以也叫“轉經樓”。整個建築建於明朝,共修建了三次。建築內有壹塊明鄭德八年(公元1513)的石碑,因此也被稱為“石碑亭”。它是太昊陵現存古碑中最早的壹座。碑文以“洪武四年”字樣開頭,因此據說我們現在看到的太昊陵的圖案是在明朝洪武四年之後建造的。根據民間傳說,在元朝末年,朱元璋領導了壹次起義並遭受了失敗。他被單獨留下,然後他在後面追趕他。當他走投無路時,他跑到太昊伏羲的小廟裏祈禱:“如果我的祖父能保護我的安全,將來壹旦他贏得世界,他將根據我的宮殿為妳重建寺廟,然後建造壹個金身。說也奇怪,他的話音剛落。袁兵追著寺廟,看見蜘蛛網關上了門,然後又追向別處。後來,朱元璋奪得天下建立明朝。於洪武四年,派大臣徐達重修太昊陵。太昊陵現存古碑200多座,其中大部分是對伏羲的謳歌,也有壹部分記述了陵墓重建或增建建築的過程。它們大多是世界各地的人們前來“祭祖”的紀念碑。而皇帝派大臣祭祀,則稱之為“帝王祭祀碑”,目前所剩無幾。寢殿後面是“先天八卦壇”。祭壇距睡堂5.22米,青磚砌成,呈直壁等邊八邊形,直徑4.45米,高0.74米,四周用青石條圍合。壇由青磚砌成,占蔔順序為幹(33)、對(33)、李(33)、貞(33)、巽(32)、坎(33)、艮(33)和坤(33)。中間有壹個八角形凹槽,上面有壹幅原始的“龍馬負像”,俗稱“四不像”。據傳說,這四個形象是由壹位精通八卦的古代道士創造的。他看到世人都在爭論先天八卦,但沒有人能說出內幕,這使先天八卦成為“四象”,於是他投資鑄造了壹個四象站在這個祭壇上,以警示後人。先天八卦壇的後面是紫禁城,城中有“十英尋高”(壹英尋相當於今天的八個城市英尺)的巨大的傅西施陵墓。方座的邊長為182米,在上圓下方,意思是圓形的地方。陵墓前有壹塊巨大的墓碑,高3.46米,寬80厘米。它沒有銘文也沒有年份。因此,關於碑文作者和年代有不同的意見。據《淮陽縣誌》記載,碑文為“太昊伏羲家族之墓”,但最後壹個字是“像墓又像龍”,並說“相傳此碑為蘇文忠之弟巾書或以為蘇長公。“也有人說是魏晉人寫的。然而,關於蘇東坡的弟弟蘇小妹的《巾書》卻有著廣泛的傳說。據說在宋神宗時期,陵墓寺廟得到了重建,並且這項工作即將完成。人們希望在陵墓前建壹座紀念碑,使陵墓更加壯觀。他知道蘇東坡住在他哥哥汝州的辦公室裏,就派人請他用七個漢字寫下“太昊伏羲家族墓”。紙墨筆記被送到汝州司,當時東坡沒有返回參觀城市。他的女性兄弟蘇小妹和女仆壹起去了圖書館。當她看到桌子上的墨水和紙是完整的時,這本書很受歡迎。因為沒有大筆款項,她用汗巾寫完了“太昊伏羲家族墓”七個大字。東坡回來見到他,喜出望外,認為他老當益壯,可以流傳千古。求書者來取,東坡即付。此外,也有人說“太昊伏羲氏莫”。蘇東坡遊覽回來後,看到在他面前寫了六個字,寫得很有勁,但他把“墓”拼錯成了“莫”,非常遺憾。蘇小妹只是笑了笑,保持沈默。蘇東坡看著小妹妹得意的樣子,突然醒悟過來,連連稱贊:“妙極了,妙極了”。原來蘇小妹是以地球為基礎的。我不知道這三種理論該說些什麽,或者都不是。由於年代久遠,風吹日曬,最後壹個字已經模糊不清,所以無從考證。
蓍草花園
陵墓後面是蓍草花園。《淮陽縣誌》記載:“太昊陵後有蓍草園,墻高九尺,方八十步。”這就是淮陽八景之壹——“蓍蕤春光”。據說伏羲根據白龜背的圖案,采摘蓍草“畫卦”,創下先天八卦的記錄,因此被稱為“神”。據說這種草在中國只有三個地方生長:山東曲阜、山西晉祠和太昊陵。因此,草很少,歷朝歷代的皇帝每當在春秋兩季派遣顯貴祭祖和回京生活時,都必須帶回壹束蓍草作為到達太昊陵的信物。
除了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外,太昊陵的東面有三個景觀:嶽飛景觀、老君景觀和杜源景觀。另壹個火神平臺;西方有四大觀:女螺觀、玉皇觀、仙女觀和三清觀。這七個視圖中,只剩下嶽飛視圖,其他六個視圖需要恢復。在太昊陵,傳說中的神仙別說什麽了,就連玉帝也只能享受香火。此外,三才門外、外城東華門、西華門外還有五個更衣亭。午門西側東門前有石牌坊,表示事可成,西天門前有石牌坊,表示天挺立。這些也需要恢復。靈渠現有古柏108株,古槐2株,古檀3株,新植松柏數千株。在陵墓區的東南角,有壹座被稱為“淮陽無雙”、“中華壹絕”的松柏造型公園。6月,1996,中央電視臺在第壹、二、四期節目《九州風韻》欄目中作了題為《松柏造型妙在人間》的專題報道。公園建於1957年,有200多種松柏造型。是太昊陵的又壹景觀,令遊人流連忘返。太昊陵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宏偉的建築群體和深厚的文化內涵令人肅然起敬、嘆為觀止。清雷·小芳在壹首詩中寫道:“萬商龍蟠面向碧湖,他孤獨寂寞;天地之尺度大,道冠帝之氣象非凡。”年過八旬的臺灣同胞方亞初先生曾感慨無限地寫下壹首詩:“我好想我的妻子和女兒,我夢見與太昊陵同遊。”
近年來,淮陽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2005年全縣經濟發展綜合排名。與2003年相比,該縣GDP增加了兩個名次,連續兩年增長率超過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04年增長30%以上,2005年增長7.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連續兩年保持在165433。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46.4%,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兩年增長超過13%,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連續兩年增長超過17%。這座城市呈現出新的面貌。全線貫通全長28公裏的二環路,拉出50平方公裏的城市框架,拓展了淮陽縣廣闊的發展空間。全面改造老城區,開發新城區,建成黃羲文化廣場,基本恢復了太昊陵原貌;對龍湖景區進行美化、綠化、提亮,開辟內環湖觀光大道,修建外環湖道路,使內環湖與外環湖相連,提升龍湖景區整體品位。完成長15公裏的龍都路、東環路、南環路、進步北街綠化改造,人均綠地面積增至16.5平方米。城市供水、天然氣管網等基礎設施得到完善,城市功能進壹步完善,城市面貌大為改觀。水清了,路暢了,草綠了,花美了,天美了,夜亮了,生活環境更好了。2005年,全省旅遊規劃將淮陽確定為五大旅遊區東部尋根和宗教文化旅遊組團中心城市,並被省文明委命名表彰為“全省創建文明城市和先進城市”。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壯大。修復了花花臺、仙閣塔等景區,拆除違法建築近654.38+萬平方米,恢復了太昊陵875號區域,修復了部分原始古建築。成功舉辦首屆中國姓氏文化節、姓氏文化尋根之旅暨黃羲故都祭祖年會,開創了“春祭祖、秋尋根”的新格局,每兩年舉辦壹屆中國姓氏文化節,有力推動了文化旅遊發展,提高了全縣對外開放水平,增加了淮陽旅遊魅力,展示了淮陽新形象,提高了淮陽知名度。2005年接待遊客超過百萬人次,門票收入超過1000萬元,相關收入超過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