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女孩子獨居註意事項

女孩子獨居註意事項

女孩子獨居註意事項

 女孩子獨居註意事項,獨居是我們生活中經常聽到的話題,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在外打拼都是壹個人租房,而在生活中獨居的女孩也更應該學會保護自己,以下是女孩子獨居註意事項。

女孩子獨居註意事項1

 1、網上購買快遞不要使用家裏的地址,可選放公司地址,這樣不容易泄露個人信息,同時快遞盒上的收件信息盡量撕開再丟掉,或者在網上買壹個快遞印章,這個印章是可以在快遞盒上打碼的,這樣個人信息就不會別陌生人看到。

 2、購買壹個阻門器。阻門器是非常安全的壹個東西,放在門下,陌生人即使有再大力氣也推不進來。

 3、買壹個智能定位報警器。對於獨居的女生來說是非常實用的,特別是晚上走夜路的時候遇到壞人可以直接拉下警報,非常方便,而且輕便小巧可與鑰匙扣在壹起放包包裏隨身攜帶。

 4.、在門口放幾雙男人鞋子,或者把男人的衣服晾在陽臺上,制造有男人壹起居住的假象,相信這個大家都有聽說過。

 5、裝壹個360可視門鈴。可以設置緊急聯系人,以及查看門裏門外情況,監控陌生人來家裏偷東西等。

 6、備用壹個斷電插頭。平常在家裏經常使用充電寶或者是吹風機,卷發棒等東西,壹忙起來就會忘記拔插頭。

 可提前把斷電插頭插上,設置插頭斷電時間,以防出門後出現火災隱患。

 7、走夜路的時候走在人群多的地方,走在光線那壹側,不要帶耳機或者低頭看手機,時刻提高警惕,以防壞人偷襲。

 8、坐電梯站在靠按鈴那壹側,如果電梯裏面只有壹個男人那就不要走進去了,等下壹趟沒人的時候或者有女士在的時候再走進去電梯。

 9、新租的房子壹定記得要換把新鎖,以防上壹個租客回來,畢竟是陌生人做好保護措施準沒錯。

 新租的房子搞好衛生以後可以進行全面的消毒,同時把燈光調查看死角有沒有攝像頭。

 10、不要獨自打車,盡量選擇和女性朋友壹起打車,生活中也有幾例因為女孩獨自打車出問題的,同樣也不要獨自壹人去爬山,最好結伴而行,不去偏僻無攝像頭的地方。

 11、保存好房東,物業和附近民警電話,如果真有什麽突發情況他們也能及時趕到現場。

 12、家裏的窗戶是高清透明的可以貼個磨砂玻璃膜防止偷窺,否則不法分子會透過窗戶監視妳的壹舉壹動。

 13、不要和不夠熟悉的人透露居住地址,防人之心不可無,特別是男性。

 14、家裏有東西壞了需要維修時要找正規維修公司安排維修人員維修,維修時大門不要關上,害怕的話可以當天約上幾個朋友在家。

 15、遇到危險時不要驚慌失措,要時刻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采取自救措施。頭腦慌亂只會讓妳陷入危機中,並不能給妳帶來好處。

 電影《門鎖》裏說:“獨居是她的選擇,不是被傷害的理由。”獨居沒有錯,但是要懂得保護好自己的人身安全,保護好自己的隱私。

女孩子獨居註意事項2

  獨居在外最怕的事情是什麽

 1、獨居在外工作的人最怕生病,怕生病了無依無靠

 2、怕深夜獨自回家

 3、怕壹個人搬家

 4、最害怕的就是突然有什麽聲音突然出來,真的很嚇人

 5、最害怕夜晚的到來,總是會胡思亂想睡不著,總會難過很久,身邊也壹個人都沒有。

 6、害怕半夜醒來烏漆嘛黑什麽也看不見

 7、獨居在外,最怕的就是下班回家,別人是壹家人溫馨吃飯而我卻只能是壹個人點著外賣沒有人陪的心酸

 8、獨居最害怕的是孤獨吧,時間越久,心靈就會越孤單,慢慢就失去了和人好處的快樂了吧!

  獨居需要知道的56件小事

 1、選擇獨居前,先確保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全權負擔壹個人的生活。畢竟,在所有居住方式裏,獨居是生活成本最高的。

 2、獨居前先評估自己周遭的生活環境,通常來說,城市的發達程度和獨居的便利程度成正比,越開放和發達的城市,獨居比例越高,選擇獨居要面對的生活和精神困擾就越少。

 3、如果條件允許,盡量住在靠城市核心區域的地方,對獨居人士來說,公***空間和私人空間同樣重要。這尤其適用於獨居女性,就像《我的孤單,我的自我:單身女性的時代》裏的觀點:“城市為她們提供了更安全的庇護,反之她們也促進了城市的完善。”

 4、如果房子是租的,掌握壹點點能快速提升居住環境質感的技巧,比如換掉窗簾和壁紙,選壹盞設計感強的落地燈,買壹塊好看的地毯。。。。。。即便房子不是自己的,也要有歸屬感。在妳每次下班或聚會散場說“回家”的時候,從心理上,真把那個地方當成家。

 5、如果在房價昂貴的壹線城市居住,只能擁有壹間小小的房子,也要確保屋子裏有除了床之外的.分區,有足夠多的場景選擇,讓吃飯、工作、放空自己的空間區隔開。否則,妳容易成為壹個在床上做壹切的死肥宅。

 6、給女性:確保自己能以正確的不傷害腰與手臂的方式,拎著15公斤的24寸行李箱上三四層樓。如果做不到,住電梯房,無論要多付出多少金錢代價。

 7、給特別柔弱的女性:適當強身健體,最低程度是,能徒手擰開各種款型的礦泉水、飲料、調料瓶。

 8、克服獨自壹人走夜路的心理障礙,如果不能,早點回家。

 9、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敏感,養成體檢和有點小毛病就大驚小怪跑醫院的習慣。畢竟,若是病倒在房間裏動彈不得,崩潰的情緒會讓妳質疑眼前的生活。

 10、出門倒垃圾、遛狗時記得帶鑰匙,或者幹脆換個密碼鎖。如果已經是密碼鎖,記得定時充電或更換電池。

 11、為了防止“洗澡被困浴室30小時”,除了帶上手機,也可以準備壹塊防水、有打電話功能的手表或音響。快遞、外賣電話來了也能邊洗澡邊讓小哥把東西放門口,洗澡的松弛情緒不會被打斷。

 12、再晚睡覺也沒人管,但晚睡程度以不影響第二天能正常爬起來工作為宜。

 13、千萬別壹次性買太多的菜,點外賣的話,也有很多壹人食的套餐可以選擇。不要低估食材的分量,即便做沙拉、火鍋,每款菜用壹丟丟就能搞出壹大盆成品了。

 14、多買些小包裝食品和物件,小包裝零食、小瓶橄欖油、小瓶紅酒、小份咖啡豆。。。。。。盡管這有點不環保,但能減少浪費和因浪費而帶來的負罪感。

 15、盡量不要總是睡在雙人床的某壹側,時間久了床的那塊地方是會塌陷的。

 16、衛生間永遠要多放壹卷卷紙。

 17、要是在露天陽臺和室外曬了被子、衣服,先看看天氣預報再出門。

 18、如果第二天早上有重要的事,多設幾個鬧鐘,甚至其中壹個遠離妳的床。或者,在前壹天晚上預訂壹個大清早送到的外賣。畢竟,除了鬧鐘和外賣小哥,趕早班機時,沒人會叫妳起床。

 19、每次出差或出遊前,收拾完行李後最好把房間恢復整潔,否則,若幹天後,回家開門的那壹刻,總會有點喪氣。

 20、準備兩三個不同質地的枕頭(畢竟整張床都是妳的),失眠時能派上用場。

 21、養成定期扔東西的習慣,搬家時,妳會感謝自己的。即便不涉及搬家,定期扔東西也是壹種清理生活和頭腦的方式。

 22、有壹些適合工作或獨處時聽的歌單,不過分熱鬧,也不過分冷清,剛好能讓人內心平靜。

 23、擁有壹些最基本的電器、電路常識,有時候iPad充不上電並不是充電器或者它自己壞了,可能僅僅是控制這個插座的線路跳閘了。

 24、如果妳是個宅男,每天窩在家裏打遊戲,確保至少每兩天,站起來、走出家門,扔壹次外賣垃圾。

 25、壹些常備的感冒藥、止痛片、過敏藥、胃藥要定期檢查保質期。或許,速效救心丸和硝酸甘油對於如今常常“996”的中青年來說,備上也並不顯得誇張。

 26、知道自己喝酒的底線,在失去意識和斷片兒的臨界點到來之前叫車回家,或者,至少告訴身邊清醒的人自己的住址。

 27、即便自己住,家裏也最好有足夠小型聚會使用的碗筷、酒杯、咖啡杯,這樣在有朋友造訪時不會措手不及。

 28、和朋友住得近壹點,偶爾串串門兒,營造壹種《老友記》式的群居氛圍,在經歷了疫情期後,這種鄰裏關系更顯得珍貴。

 29、有壹兩個習慣看手機,對微信、電話接近於秒回的靠譜朋友。遇到急事和情緒崩潰時,至少有可以即時聯絡來安撫情緒的人。

 30、如果獨自壹人在異鄉生活,確保至少有壹個與妳在同壹城市的朋友擁有妳家的鑰匙,知道妳的住址。若是出差在外,家裏發水,Ta能拯救妳。

 31、至少有壹個朋友有妳的保險經紀人的聯系方式,知曉妳的工作單位,並且,Ta也有妳的父母或任意家庭成員的聯系方式。

 精神

 32、先評估自己是不是個享受獨處的人,如果是,妳適合獨居;如果不是,不要主動選擇獨居;如果迫不得已,也盡量縮短自己的獨居時間。

 33、有壹點點存錢計劃,最低標準是,能讓妳負擔得起押壹付三的房租,以及向老板甩了辭職信後,可以至少三個月無壓力地生活。物質保障得排在獨居安全感的第壹位。

 34、獨居的自由裏不包括生活層面和精神層面的不自律,那不是自由,那是自我放棄。

 35、對最熟悉的陌生人態度友善,比如,保潔阿姨、開鎖大哥、負責妳這區的快遞小哥,壹個人住久了就會發現,多數時候,妳的安全感和溫暖是這些人給的。

 36、養點植物或者寵物,讓房間裏除了妳之外,還有其他喘氣的。

 37、對妳的寵物負責,把它視作家庭成員。這對它有益,對妳更有益。

 38、和家人保持適當的聯系,比如,每周打壹次電話,同城的話,每周回去吃壹次飯。這有益於妳的心理健康,更有益於家人的心理健康。

 39、懂得如何克制自己抱怨和發泄情緒的欲望,身邊可沒人當情緒垃圾桶,做運動、拼樂高、出門走走轉移註意力都是好方法。

 40、想要分享有趣的、喜悅的、自我感覺良好的事時同樣需要克制。或許,可以用手機記錄下來。

 41、獨自放空當然好,但也不要完全切斷與外界的聯系。至少每周見壹個除外賣小哥、快遞小哥、保潔員、健身教練之外的人。

 42、擁有除了同事之外的朋友或小團體,防止精神和人際關系的內卷。

 43、總會聽到已婚已育人士對妳獨居生活的羨慕,放平心態,他們也就是隨口說說。

 44、每當遇到以上各種生活困難或精神困境時,不要率先檢討,是不是獨居的錯。

 45、不要總擔心自己沒鎖好門,那是極小概率事件,因為這個小細節給出門帶來焦躁,太不值了。其他列在“獨居者註意事項”裏的細節,要註意,但也別搞成強迫癥。

 46、有壹兩個熟悉的公***空間,比如咖啡館或者快餐小店,在妳不想獨自在家時能去坐壹坐,並確保在妳去衛生間時,有熟悉的店員和老板願意幫妳看東西。家之外的熟悉空間,會讓妳有歸屬感和安全感。

 47、有壹兩部妳熟悉的會反復看的劇集、綜藝,在妳偶爾感到空虛和孤單時,它們的陪伴會讓妳好過很多。

 48、壹個人出門吃飯、看電影時心態要好,要理直氣壯,這是妳的權利,無需因餐廳人多,而妳獨自壹人占了壹張桌子而感到抱歉。

 49、可以睡午覺和下午覺,但盡量不要讓自己在黃昏時醒來,“黃昏恐懼癥”每個人都多多少少有壹點,尤其容易在獨自壹人迎接黑暗時發作。

 50、不要在妳最沮喪、最陰郁的時候打開手機,在社交網絡上發抱怨生活的小作文,當妳情緒緩解後,那小作文可能比醉酒斷片兒後的只言片語更讓妳後悔。

 51、同樣不要在妳最孤獨寂寞的時候答應誰的求愛和表白,大概率妳會後悔,更大概率對方會後悔。

 52、給女性:那些把單身女性視作弱勢群體,提醒獨居女性如何“防狼”的小竅門可以看壹看,建立壹個安全意識,但也不用太在意具體的條條框框,否則很容易把自己放在了待宰羔羊的位置,生活反而會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

 53、凡事都有利弊,擁有了全部的衛生間使用自由,就要獨自解決馬桶堵塞的麻煩。每當獨居的崩潰瞬間來臨時,想想那些好時光。

 54、感到孤獨不壹定是獨居該背的鍋,大部分處於婚姻關系和群居生活中的人都會不同程度地感到孤獨。只要活著,孤獨就無法被消滅,作為壹個越來越趨近中性的形容詞,“孤獨”也不該被消滅。

 55、獨居是正常的,同居是正常的,婚姻是正常的,三代同堂也是正常的,尊重自己的生活,也別挑剔別人的。

 56、能夠獨居,至少證明了妳的經濟基礎和精神獨立性。如果獨居是個過渡階段,享受它。如果獨居是種堅定的生活方式選擇,盡情享受它。

女孩子獨居註意事項3

  關於獨居的真實故事

  獨居不代表沒有情感生活

 從2016年起,戴顯婧開始拍攝“獨居女性”主題影像。她拿起相機對準了不同年齡、不同生活經歷及不同職業的30+獨居女性。

 同樣作為獨居女性,導演戴顯婧坦言自己最初做這個項目,其實有壹部分私心是為了自己。2016年當她結束壹段親密關系時,對方控訴她的壹點就是“不夠獨立”。

 “我希望獨自生活之後,能夠找到如何跟自己相處的方式。”帶著對自己的懷疑和焦慮,戴顯婧試圖通過與其他女性的交流,找到問題答案。

 在之後的5年中,戴顯婧拍攝了40多位獨居女性,從她們身上戴顯婧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對方的要求沒有不對,但我也並不是像他說的那樣,在和大家交流之後,我發現我的需求也是正常的”。相處的模式因人而異,並不壹定有是非對錯,“通過看別人,我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坐標,實際上這是壹個學習過程”。

 大多數獨居女性,包括30歲單身獨居的戴顯婧也遭遇過催婚的壓力。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麽30多歲的女人還壹個人生活,為什麽現在還不結婚、不生孩子。

 “我覺得有必要客觀地將‘獨居’這種社會現象展示給大家,‘獨居’沒有好或者壞,它就是當下社會中真實存在的壹種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戴顯婧對這個問題很有發言權:“獨居並不代表妳就停頓在這兒了,獨居並不妨礙妳發展情感關系,獨居也不代表沒有情感生活。我們雖然是單身獨居,但我們沒有放棄對親密關系的追求,我們沒有放棄對愛的追求”。

 至今為止,戴顯婧的“獨居女性”身份已經堅持了6年,現在她清晰意識到“獨居是成長中的必經之路”。

 2016年之前的她沒有體會過壹個人生活,從剛開始“被迫獨居”時的別扭、不舒服,到現在怡然自得“享受獨居”,是她的成長和蛻變,“我不能改變它,但是我可以適應它”,戴顯婧如是說。

  獨居是壹個自我成長的過程

 三十出頭的自媒體人“老妖”是戴顯婧的拍攝對象之壹,她的獨居經歷和戴顯婧相似。24歲那年來到北京,她和別人合租,後來和男朋友壹起住,直到他們分手。

 靠著在公眾號上撰寫女性成長主題的文章,“老妖”搭上了自媒體的造富快車,這個出生於安徽宣城的1990年的女孩,2019年靠自己的努力攢夠首付,在北京買了房。

 在28歲之前,“老妖”並沒有獨居的經歷。剛與男友分手時,為了逃避壹個人的孤寂和恐慌,她曾經常邀請朋友來家裏玩,第二天醒來面對壹屋子狼藉,惶恐的孤獨感再次湧上心頭。

 之後“老妖”開始學會照料自己,她說“自由主義者最大的問題是缺乏支配自由的能力”,因此她開始認真規劃自己的生活。

 在家獨處的時候,讀書、看電影,或是追劇,她可以盡情地任由自己沈浸其中,抑或為自己準備壹頓豐盛的晚餐享受美食,這都要看自己的心情。

 疼愛她的爸爸和奶奶去世,對她的打擊很大,在很長的壹段時間裏難以承受。獨處的時間多了,“老妖”擁有更多的時間去獨立思考,去解決自己所面臨的問題。

 生活讓她學會了不斷成長,她終於可以坦然地接受爸爸和奶奶已經去世的事實,準備好要勇敢堅強地走下去。

 獨居是壹個自我成長、修身完善的過程,她日漸成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和別人的關系,深入地思考自己和社會的關系。在情感上她不是獨身主義者。但是,在尚未尋找到可以和她壹起生活的那個人之前,“老妖”說,她能做到的,只有盡力過好當下的每壹天,做好當下的每壹件事,處理好現在面對的種種問題。

 “每個獨居女性都在那個獨屬於自己的空間裏,處理和面對獨屬於自己的困境。獨居對‘老妖’來說是壹種自我觀察的方式,當我們跑得很快的時候,停頓彌足珍貴,愛的缺失並沒有阻擋她尋找與辨認自己的勇氣”,戴顯婧說。

  獨居是壹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38歲的魏琳也是壹位獨居女性,戴顯婧說魏琳的獨居,在某種程度上是她自己的理性選擇,甚至可以說“借由她壹個人,可以表達這個時代部分獨立女性的思想意願”。

 “拍攝時,魏琳37歲,各方面條件都不錯,所以她對另壹半的要求挺高的。她選擇獨居,因為她有這個能力可以把自己照料得挺好的,而且她希望能擁有品質生活。這是她對理想生活的投射和對生活方式的選擇,她的獨居給自己保留了壹種社交的可能,這是壹種有的放矢。”戴顯婧分析道。

 魏琳是壹名保險從業者,她基本上為未來做好了壹切緊急預案:事業、金錢、健康、娛樂,生活中的每壹步她都做了精心細致的安排,她很清楚萬壹出事她應該怎麽辦。

 得知自己患上了甲狀腺癌,為了避免父母擔心,她毅然決定獨自面對手術。職業素養讓她在手術前就查詢好整個流程並做好了心理準備,基於她對自己的了解,確定自己不需要他人的陪伴。對於魏琳的從容淡定,戴顯婧解釋道“所有的壹切,都基於她的分析判斷,她決定要壹個人。”

 可是,當她手術後躺在病床上,身體不小心滑落到床邊的夾縫裏,孤助無援地在夾縫裏待了20分鐘,直到隔壁床的護工阿姨發現並把她拉出來。20分鐘對於壹個健康人來說可以忽略,但是對於壹個剛下手術臺的患者而言,每分每秒都是難熬的痛苦!

 被解救後,她突然明白了壹個事實:在沒有親友的陪伴下,壹個人面對手術是件令人沮喪的事情。盡管在生活上她已經可以完全獨自應對,但在精神上她還是有情感的需求,“雖然她覺得獨居挺好的,不過要是能結婚那就更好了。”

 說到底,魏琳還是壹直憧憬愛情,向往婚姻,這些年來,她沒有放棄努力,同時她也在不斷地審視自我,調整自己的需求,讓自己的擇偶觀更加務實。

 當夢想未實現之前,她選擇自己壹個人,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人負責,她沒有把現實與理想對立起來,獨居對她而言是自我選擇和生活道路上的壹段經歷。

  獨居並不是孤獨的代名詞

 出生於64年的葉靜是北京電影學院的退休教授,父母早已離世,無兒女陪伴獨居至今。“葉教授的獨居是自我選擇,她說自己的狀態是獨自而不孤單”,戴顯婧描述道。

 葉教授曾經有過壹段婚姻,也想要孩子,但最終未能如願。多年後,這段婚姻終於走到了頭。離異後她壹直沒有找到合適的人,加上女性的育齡期是壹種不可逆的生理因素,葉教授選擇了壹個人生活。

 過去,沒有孩子壹直是葉教授心裏的壹個沈重傷疤。現在,她非常清楚自己是誰,自己想要什麽?“既然生孩子這件事情在我這兒不可能實現了,我現在也生不了,我就把這個開關給關掉,我把我其他能做的開關打開。”她說到做到,在生活的大海上,她乘風破浪,揚帆起航。

 告別過去,葉教授對於“獨居”看得非常通透,不僅沒有絲毫的傷感無奈,反而是坦然接受,而且還要過得更好。退休之後,她要完成年輕時想幹而沒有幹成的事兒,對她來說,退休後又迎來了第二段青春年華。

 如今,葉教授的獨居生活過得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她的日常安排被各種興趣愛好所填滿:用心打理自己養的花花草草,按時去上舞蹈課,有時還去戶外跑跑步,大口地呼吸新鮮的空氣;翻看舊時信件時,她還會心血來潮,回贈老友壹首詩詞。葉教授愛自己也熱愛生活。“獨自而不孤單”。

 戴顯婧說,在葉教授身上,她看見了另壹種可能。“等妳老了,如果沒有老伴,沒有父母,沒有孩子,妳的生活是什麽樣的?當大家看到了現實生活中的實例之後,可能就沒有那麽焦慮了,哪怕說以後自己真的沒有辦法找到另壹半,葉教授確實是提供了另壹種可能性,她就是壹個範本。”

 面對鏡頭,葉教授非常想把自己的價值觀傳遞出去,她知道“生活範本”對很多人來說具有積極的參考和借鑒價值。因為在她的修養與成長歷程中,也離不開向他人學習和借鑒。

 葉教授為我們講述了壹個令人感動的故事:屠明非是她非常敬重的壹位女教授,她離世前,獨自壹人生活。在身患癌癥後,她臨危不亂,並用兩年時間將身後事處理得幹幹凈凈。在她住進療養院之後,鄭重地給大家發了壹條信息:“從今以後這個號碼不會再回復大家信息了”。

 屠明非教授壹直都是葉教授的榜樣:“不要有太多的累贅和負擔,在健康的歲月裏,認真負責地度過每壹天,健康愉快地走完自己的壹生。”

  獨自生活不意味著終結而是新的啟程

 《她在家》的攝制過程中,戴顯婧對獨居有了更加豐富的解讀:獨居的吸引力,來自擁有獨自生活的空間,更來自不被打擾的邊界和權利,與此同時,與他人、與世界的連接也在被重新定義。

 獨居,是壹種生活狀態,它既不是終點,也不是目的,更不是主張。”

 紀錄片中的幾位獨居女性,在不同年齡段有著不同的心理狀態和生活方式:

 年輕的“老妖”,她的獨居是自我觀察、獨立思考、不斷成長;

 中年職業女性魏琳,成熟冷靜、善於規劃,註重生活中的每壹個細節,她選擇獨居是出於理性,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而葉教授,已經從北京電影學院退休,她受過良好的教育又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她把獨居看成是壹次心靈的釋放,獨居生活讓她進入無拘無束豐富多彩的新世界。

 在沒有遇到那個對的人之前,就好好經營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