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傳統美食典故

傳統美食典故

 成語典故大家都知道吧,那成語都有哪些典故呢?下面是我帶來的傳統美食典故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傳統美食典故1

 1 饅頭

 相傳三國時候,蜀國南邊的南蠻洞主孟獲,總是不斷來襲擊騷擾,諸葛亮親自帶兵去征伐孟獲。

 瀘水壹帶人煙極少,瘴氣很重而且瀘水有毒。諸葛亮手下提出了壹個迷信的主意:殺死壹些?南蠻?的俘虜,用他們的頭顱去祭瀘水的河神。諸葛亮當然不能答應殺?南蠻?俘虜,但為了鼓舞士氣,他想出了壹個辦法:用軍中帶的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頭的模樣兒蒸熟,當作祭品來代替?蠻?頭去祭祀河神。打那以後,這種面食就流傳了下來,並且傳到了北方。但是稱為?蠻頭?實在太嚇人了,人們就用?饅?字換下了?蠻?字,寫作?饅頭?,久而久之,饅頭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

 2 水晶餅

 水晶餅是陜西渭南的名點,特色是金面銀幫,起皮掉酥,涼舌滲齒,甜潤適口。

 傳說宋相寇準為官清廉,辦事公正,深得民心。寇準有壹年從京都汴梁回到老家渭南鄉下探親,正逢五十大壽,鄉黨們送來壽桃、壽面、壽匾表示祝賀,寇準擺壽宴相待。酒過三巡,忽然手下人捧來個精致的桐木盒子,寇準打開壹看,裏面裝著50個晶瑩透亮如同水晶石壹般的點心。

 在點心上面,還放著壹張紅紙,整整齊齊地寫著壹首詩:?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與奸,清白不染塵。?落款是渭北老叟。後來,寇準的家廚也仿照做出了這種點心,寇準據其特點給它取了壹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水晶餅?。

 3 冰糖

 相傳清代康熙年間,有壹個名叫扶桑的姑娘,是四川內江的壹個大糖坊主張亞先家的丫環。

 有壹次,她趁張亞先不在,舀了壹碗糖漿正準備喝的時候,張亞先來了,扶桑連忙把糖漿倒進豬油罐,將它藏進柴堆裏,又在上邊放些谷糠掩蓋住。過了幾天,當扶桑捧出豬油罐時,罐裏卻長滿了許多水晶般的東西,敲碎入口,堅脆而純甜,其味道勝過白糖。扶桑把這壹奇怪現象講了出去,許多人如法炮制,因制出的糖形似冰,味如蜜,人們就把它稱作冰糖。

傳統美食典故2

 餃子

 餃子是我國人民喜愛的傳統食品。它的制法是先用面粉做成薄而軟的餃子皮,再以鮮肉、白菜等切碎,拌以佐料為餡,包成後下鍋煮至餃子浮上水面即可。其特點是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百食不厭。

 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采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麽疑難雜癥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壹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

 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裏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裏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壹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壹些祛寒藥材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 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壹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壹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壹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壹,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壹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壹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愈病人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