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十景形成於南宋時期,基本分布在西湖周圍,有的位於湖上。
:肖春蘇堤1號
肖春蘇堤是西湖十景之首。
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棲霞山,全長近三公裏。北宋大文學家、書法家蘇東坡任杭州知府時,曾疏浚西湖,並加以利用。後人把蘇命名為堤,以紀念他治理西湖的功績。躺在長堤上的波浪連接著南部和北部的山脈,為西湖增添了迷人的景觀。南宋時,蘇堤肖春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時,它又被稱為“六橋柳”並被列為錢塘十景之壹,這表明它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的喜愛。
2.曲院風荷
曲園風荷以夏日觀荷為主題,傳承蘇堤春曉,在西湖十景中排名第二。曲院原是南宋朝廷開設的釀酒作坊。它位於靈隱路紅椿橋附近,靠近當時的西湖岸邊。湖岸上種植了荷花。夏天,當徐來微風習習時,荷花和葡萄酒的香味到處流動,使人醉而不飲。
南宋詩人王衍作詩贊曰:“避暑歸寒泉,碼頭夕涼。艾曲香陣隨人遠,過了高橋才能買船。”後曲花園逐漸衰落和廢棄。清康熙皇帝題名西湖十景後,在蘇堤虹橋上建了壹座曲園風荷勝景碑亭。留下的只是壹個小庭院前湖面上的壹朵小蓮花。
3.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風景區位於白堤西端,鼓山南麓,靠近西湖。事實上,作為西湖十景之壹的平湖秋月,在南宋時期並沒有固定的賞月景點。這壹點,從當時元明文人歌頌此景的詩作中不難看出。例如,在南宋孫芮的詩中,有壹句話是“月亮冷冷冷,到處都是歌聲。”明洪占祖在詩中寫道:“秋葛人攀浪皺,仙山樓閣鏡中塵。”明代萬歷年間西湖十景的木刻版畫中,平湖秋月的畫面仍以遊客在湖船上仰望月亮為主。
4.斷橋殘雪
斷橋斷雪是西湖上的壹道著名風景,以冬雪中若隱若現的橋面而聞名。它屬於西湖十景之壹。
斷橋位於杭州西湖白堤的東端,背靠寶石山,面向杭州市區。它是外湖和北裏湖的分水點。斷橋勢高、視野開闊,是冬季觀賞西湖雪景的最佳地點。當開始下雪時,我站在寶石山上向南看。西湖銀裝素裹,白堤白雪皚皚。斷橋的拱面被揭開,冰雪在陽光下融化,露出斑駁的橋欄桿,而橋的兩端仍被積雪覆蓋。依稀可辯的石橋似乎被隱藏起來了,而涵洞裏的白雪閃閃發光,灰棕色的橋面形成了對比,遠遠望去像壹座斷橋,因此被稱為斷橋。最早記載“斷橋斷雪”的是唐代的胡璋,他的《杭州鼓山廟記》雲:
陽臺高聳於藍岑之上,壹直延伸到湖中央。無雨,山長水潤,無雲無水陰。?斷橋荒蕪,空院花深。我還記得西窗月,碑林鐘聲。
5.南屏夜鐘
南屏的夜鐘可能是西湖十景中最早的壹個。北宋末年,著名畫家張擇端曾畫過《南屏夜鐘圖》。雖然這幅畫在畫壇的名氣遠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圖》,但在明代的《天水冰山錄》中有所記載(《天水冰山錄》是明代調查貪官嚴嵩時抄寫的財產目錄,均屬稀有珍貴,被編為《天水冰山錄》)。).南屏山橫跨西湖南岸,高度只有100米,山體延伸超過1000米。在山上,有奇怪的巖石和美麗的樹木。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裏,山上到處都是藍天白雲,顏色很美味。多雨多霧的日子裏,雲霧繚繞,群山似乎在輕盈起舞,空靈而飄渺。後周元年(954年),吳越國公錢弘書在南屏山腳下修建了壹座佛教寺廟“慧日永明院”,後來成為與靈隱寺並列的西湖兩大佛教道場之壹的凈慈寺。
6、劉郎文英
經過近40年的不斷開發和建設,六郎黃鸝已從當年皇帝的禦花園演變為普通人的天堂。她仍以翠綠的柳色和婀娜的鶯鳴作為公園景觀的基調,沿湖堤和園路主幹道種植垂柳、獅柳、醉柳、沙柳等特色柳樹。在公園中部的主要景點,文英館開放,巨型網箱“鳥類天堂”位於文英館不遠處,營造了三月煙花、楊柳飛舞和美麗鳴鳥的氛圍。在文英館的東面,有壹個以草坪和密林為主的友誼園景區,並引進了壹些日本櫻花。草坪北側鋪有石臺,立有“日中不戰”紀念碑。在文英館的西側,壹個大草坪是重建瀏陽文英時填平沼澤而建的。草色遠離西湖碧波青山,大草坪北側是遷址於此的康熙禦制主題瀏陽文英紀念碑。南側種植高大的喬木林,與草坪、柳岸、湖光山色構成壹幅層次豐富、角度豐富的生動畫面。
7.在華鋼看魚
華鋼觀魚公園位於蘇堤南段的西部,西麗湖和胡曉楠之間的壹個半島上。南宋時,內務府大臣雲升曾在離此不遠的華家山下修建了壹座私家園林。園內花木稀疏,引水入池,養五色魚供觀賞,逐漸成為遊客常去的地方。據說鹿苑因靠近花家山而得名華鋼。這位宮廷畫家在創作西湖十景時將其包括在內。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葉璇遊覽西湖,照常寫了壹本書來觀看華鋼的魚景,並在魚塘旁建了壹座石碑。後來,當甘龍在江南西湖旅遊時,紀念碑上又刻了壹首詩,詩中有壹句:“花家山下有花港,有魚有花。”
8、雷峰日落
雷峰日落,位於雷峰(趙茜山)。位於凈慈寺前的雷峰是南屏山向北延伸的余脈,湖面壹派熱鬧非凡、林木蔥蘢的景象。雖然它的體積小巧玲瓏,但它的聲譽在湖上是最好的之壹,因為山頂上有吳悅石建造的雷峰塔,這是西湖眾多古塔中最美麗和浪漫的塔。不幸的是,它在70多年前倒下了,甚至這座山的名字也被改為趙茜山。這座西湖南岸的名山呈半島狀,三面環水,曾為南宋禦花園。
9.雲中的雙峰
雙峰,盤導峰和北峰。
巍峨的天目山向東而去,另壹脈與西湖交匯並分南北,形成西湖景區內的南山和北山。其中,南峰和北峰在古代為僧人所居,山頂建有佛塔,遙遙相望,遠遠高於群峰。春秋良辰,藍霧泛白,塔尖在雲端,時隱時現,遠望氣勢非凡。南宋時,這兩座山峰被列為西湖十景之壹。清朝康熙皇帝將標題改為“兩座山峰插入雲中”,並在洪春橋旁建了壹個風景亭。當時雙峰塔古塔被毀已久,以至於連這壹場景的原始內涵都壹度讓人難以知曉那些“插雲”都是空話。在這裏建立紀念碑亭是權宜之計。“漂浮的圖形與崔偉相反,產品是綠色且漂浮的。試著擡頭看看鳳凰山,南方的天高,北方的煙低。”這是南宋詩人王衍的詩《兩峰插雲》,告訴人們:兩峰插雲的景觀。
殷悅三灘10
三灘銀月景觀位於周曉穎。周曉穎、胡鑫亭和阮公墩合稱湖上三島。全島面積約七公頃,包括水面。有曲橋連接南北,用土堤連接東西的橋呈十字形交叉,將島的水面壹分為四,水面外圍為環形堤。從空中俯瞰,島上的土地形狀像壹個巨大的“場”,顯示湖中有島,島中有湖,水景在西湖十景中獨樹壹幟,是中國江南水鄉園林的經典。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錢塘縣命聶新堂取湖中之泥,築壩環島,島初成湖中之湖,作為放生之地。後人在島的南湖建了三座小瓶形石塔,稱為“三潭印月”。清朝初期,島上建有壹座曲橋和壹座大廳,並在內湖周圍種植了木槿。清光緒年間退休將軍彭玉麟在此建別墅後,周曉穎初具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