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脊四角套獸下垂銅鈴,風吹擺動,叮當作響。閣內繪飾圖案,雕梁畫棟,非常美觀。外壁四塊額板,雕字如鬥,蒼勁有力,為書法家劉文選所書。東曰顓頊遺都,西曰澶淵舊郡,南曰河塑保障,北曰北門鎖鑰,概括了濮陽歷史悠久和地理的重要位置。
“顓頊遺都”講這裏曾為五帝中的顓頊建都之地。實際上,顓頊建都之地並不在濮陽老城,而是在老城東南十華裏處的高城遺址。顓頊去世後人們稱其為“顓頊之墟”,或叫帝丘。春秋時衛國都城遷至此處仍稱帝丘。後來衛國衰落,因濮水由城南流過,人們便將帝丘改為濮陽(大概是公元前240年)。漢武帝時黃河瓠子口決堤二十余年沒修,致使帝丘城被洪水淤淹。現在的濮陽縣城始建於五代後晉,北宋澶淵之盟後發展至鼎盛。
顓頊帝統治轄區“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趾,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史記·五帝本紀》),大體和秦始皇統壹中國後的版圖相當。黃帝統治時華夏沒有固定的帝都,自顓頊始,定都帝丘,華夏自此產生第壹個首都。
“北門鎖鑰”和“河朔保障”是宋朝時的事,當時契丹族建立的遼國南侵中原,濮陽(那時稱澶州)重要的地理位置扮演了阻隔其入侵的屏障作用。
公元1004年,遼大舉南侵至澶州城下,宋真宗在宰相寇準的勸諫下,渡過黃河至澶州北城(現在的濮陽)對遼“親戰”。後來遼宋議和,訂立了和約,史稱“澶淵之盟”。遼侵中原多次敗在濮陽城下,遼視濮陽為禁地,宋也以濮陽為北方屏障,“北門鎖鑰”、“河朔保障”便由此而來。
“澶淵舊郡”淵源久長。澶淵是位於濮陽西、內黃南的壹個內陸湖泊。澶淵郡初見於春秋時期,歸屬衛國,郡治設在澶淵湖泊南,主要職能是管理湖區事宜。春秋時諸侯會盟有兩次就在這裏。公元前553年,齊國和晉國為爭奪對小國魯、衛、曹的統領權,幾年戰爭爭奪難分勝負的情況下,在澶淵進行和談(由13個諸侯國參與),最後訂立合約。公元前543年,宋國遭遇災荒,仍是上面這些國家在澶淵聚會商討救助宋國方案,最後達成了救助協議。公元前241年,秦國占領帝丘,建立東郡。公元948年,州治遷至德勝南城,改德勝城為澶州城(現在的濮陽縣城為德勝北城)。
四牌樓欄板上的十六個字,概括了濮陽古老文明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原四牌樓上刻字與現在並不相同。嘉靖《開州誌》載:“四牌樓坊,在十字街心,東扁憲副,西都憲,南顓頊名都,北汲黯故裏,知州龍大有立……”。現在的四牌樓刻字為“東曰顓頊遺都,西曰澶淵舊郡,南曰河塑保障,北曰北門鎖鑰”,為1982年修葺後刻字由濮陽籍著名書法家劉文選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