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潮汕工夫茶”之潮州茶經

“潮汕工夫茶”之潮州茶經

翁輝東《潮州茶經》

解放以來,京省人士,笠潮考察者,車無停軌。他們見到郡郊新出土之宋瓷以及唐宋之殘碑遺竭,明代之建築雕刻,民間之泥塑挑繡,稱為美麗的潮州。其最嘆服者,即為工夫茶之表現。他們說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起,無論嘉會盛宴,閑處寂居,商店工場,下至街邊路側,豆棚瓜下,每於百忙當中,抑或閑情逸致,無不惜此泥爐砂銚,舉杯提壺,長飲短酌,以度此快樂人生。他們說,往昔曾過全國產茶之區,如龍井、武夷、祁門、六安,視其風俗,遠不及潮人風雅,屢有可愛的潮州之嘆。余經此提示,喜動中棕,乃仿唐競陵陸羽所著,作《潮州茶經》以誌其概。俾認識潮州者有同好焉。梓園叟識。

人類喝茶,殆與酒同。以為飲料,幾遍世界。原因茶含單寧酸,具刺激性能令人啟迪思慮。更有文人高士,借為風雅逸致,凡在應酬交際,壹經見面即行獻茶。在商業方面,亦賴茶為重要之輸出品,揆之事實,茶於人類生活非但占重要性,以為飲料,已屬特別;惟我潮人,獨擅烹制,用茶良窳,爭奢奪豪,釀成"工夫茶"三字,馳騁於域中,尤為特別中之特別。良辰清夜,危坐湛思:不無念及此杯中物,實有恃別之素質與氣味在。

工夫茶之特別之處,不在於茶之本質,而在於茶具器皿之配備精良,以及閑情逸致之烹制。

潮地鄰熱帶,氣候常溫,長年需飲以備蒸發。往昔民安物泰,土地肥美,世家巨族野老詩人,好耽安逸,群以飲茶相誇尚,變本加厲。對於"茶質""水""火;"用具""烹法,著著研求,用於陶情悅性,消遣歲月。繼則不惜重資,購買杯碟,已含弄骨董性質。所以工夫茶之馳譽域中,其原因多也。錢塘陳坤子厚,詠工夫茶詩雲:"何人曾識趙州來,品到茶經有別裁。不詠盧全詩七碗,金莖混露只聞杯"。

愛將工夫茶之構造條件朗列如下:

茶之本質: 我國產茶名區,有祁門、六安、寧州、雙井、犬陽、龍井、太湖、武夷、安溪,以及我潮之鳳凰山、待詔山等。而茶之制法,則有紅茶、磚茶、綠茶、焙茶、青茶等。茶之品種,則有碧螺春、白毛猴、鐵觀音、蓮子心、老馬嘴、奇種烏龍、龍井等。潮人所嗜,在產區則為武夷、安溪,在泡制法則為綠茶、焙茶,在品種則為奇種、鐵觀音。

取水: 評泉品水,陸羽早著於先。潮人取水,已有所本,考之 (茶經):"山水為上,江水為申,井水其下。"又雲:"山頂泉輕清,山下泉重濁,石中泉清甘,沙中泉清洌,流動者良,負陰者勝。山削泉寡,山秀泉神,置水無味。"甚且有天泉、天水、秋雨、梅雨、雪水、敲冰之別,潮人嗜飲之家,得品泉之神髓,每有不憚數十裏,詣某山坑取水,不避勞雲。

活火: 煮茶要件,水當先求,火也不後。蘇東坡詩雲:"活水仍須活火烹。,活火者謂炭,炭之有焰也。潮人煮茶多用絞只炭,以堅硬之木,入窯室燒木脂燃盡,煙嗅尤存,敲之有聲,碎碎瑩黑,以之熟茶斯為上乘。更有橄欖核炭者,以烏攬剝肉去仁之核,入窯室燒,逐盡煙氣,"伊若煤屑,以之燒茶,焰活火勻,更為特別,他若松炭、雜炭、柴、草、煤等,不足以入工夫茶之爐矣。

茶具:《雲溪友議》雲:"陸羽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事。"茶具講究,自古巴然,然此只系個人行為,高人逸士,每據為詩料,難言其普遍。潮人所用茶具,大體相同,不過以家資有無,精粗有別而已。

今將各家飲茶所常備之器皿列下:

茶壺: 俗名沖罐,以江蘇宜興殊砂泥制者為佳。其制肇於金砂寺老僧,而潮人最珍貴者,為孟臣、鐵畫軒、秋圃、小山、袁熙生等。壺之樣式甚多新穎。即如壺腹款式,運刀刻字,亦在樂毅黃庭之間,人多寶貫之。壺之采甩,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其大小之分,更以飲茶人數定著。愛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之別,其深淺則關系氣味,淺能釀味,能留香,不蓄水,若去蓋浮水,不頗不側,謂之水平。覆壺而口嘴提柄皆平渭之三山齊。壺之色澤有朱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等,間有銀珠閃爍者。乃以鋼珠和制之,珠粒累累。俗謂之柚皮砂,更為珍貴,價同拱璧,所謂土與黃金爭價,即括此出、"之款式,有小如蜜柑者,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悔花形·又仟六俯形、萊子、圓珠、蓮子、冠橋等。式 樣精美,巧妙玲隴,饒有風趣。

蓋曬: 形如仰鐘,而響,此蒲爐黃於蟄,俗名茶船,本為宦家賈客自斟之揣。潮人也采陰之。或存客多硝忙,故以之代沖罐,為其出水快也。惟納茶之法必與納罐相同,不能瀕頂。其遜於沖齲籽,因緬口闊不能留其香,或因沖罐數沖之後,硝嫌味淡,即將余茶掏於緬中再沖,備飽多客權宜為之·不視為常規也。

茶杯: 茶杯若探制者為佳,白地藍花,憾平口闊,杯背書"若深珍藏"四字。此外仍有精美小杯,徑不及寸,建窯白瓷制者,質薄如紙,色潔如玉,蓋不薄則不能起香,不潔則不能襯色。此外四季用杯,式樣有別,春宜牛目杯,夏宜栗子杯,秋宜荷葉杯,冬宜仰鐘杯。杯亦宜小宜淺,小則壹掇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近人取景德制之喇叭杯,口闊腳尖,而深斟必仰首,數斟始磐,又有提柄之牛乳杯。均為講工夫茶者所擄棄。)

茶洗: 茶洗形如大碗,深淺式佯甚多,貫重窯產,價也昂貴。烹茶之家,必備三個,壹正二副。正洗甩以浸茶杯,副洗壹以浸沖罐,壹以儲茶渣蟹杯盤棄水。

茶盤: 茶盤宜寬宜平,寬則是容四杯,有圓如滿月者,有方如棋抨者。底欲其平,緣欲其淺,饒州官窯所產素瓷青花者為最佳,龍泉自定次之。

茶墊: 如盤而小,徑約三寸,用以置沖罐,承沸湯。式樣夏日宜淺,冬日宜深,深則可容多湯,伸勿易冷,茶墊之底,托以氈毯,以秋瓜絡為之,不生他味,氈毯舊布,剪圓形,稍有不合矣。

水瓶: 水瓶貯水以備烹茶,·瓶修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佳。有壹種形似蘿蔔槽,束頸有嘴飾以璃龍,名蠕龍槽(俗稱錢龍蹲)。

水缽: 水缽為瓷制款式。修頸置於茶床之上,用於貯水,掏以椰瓢。有紅金彩者,明代制物也,甩五彩金釉,描金魚二尾於缽底,水動時則金魚遊躍,稀世奇珍也。

龍缸: 龍缸可容多量坑河水,托以木幾,置之齋側,素燒青花,氣色盎然。有宣德年制者,然不可多得。康、乾年間所產,亦足見重。

紅泥火爐: 紅泥小火爐,古用以溫酒,潮人則用以煮茶,高六七寸。有壹壹種高腳爐,商二尺余,下半塵有洛,可盛攬核炭,通風柬火,作業甚便。

砂眺:砂挑俗名茶鍋仔。 沙泉清例,故姚必砂制。楓溪名手所作,輕巧可喜。或周銅挑,錫眺,鋁挑者,終不免生金屬氣味,不可用。

羽扇:羽扇朋以扇爐。 潮安金砂陳氏有自制羽扇,揀凈白鵝翔為之,其大如掌,竹柄絲墜,柄民二尺,形態精雅。爐旁必附銅著壹對,以為鉗炭,挑火之用,烹茗家所不可少。此外茶罐錫盒,個數視所藏茶葉種類而定,有多至數十個者,大小兼備。名貴之茶須罐口緊閉。潮陽顏家所制錫器,有聞於時。又有茶巾,甩於凈滌器皿。竹署,用於箔挑茶渣。茶桌,用於擺設茶具。茶擔,可以裝貯茶器。春秋佳日,登山遊水,臨流漱石,林窒清幽,呼翼童,肩茶擔,席地烹茗,吸飲雲腆,有如賽皇仙境。"工夫茶"具,己盡於此,飲茶之。

家,必須壹壹畢具,方可稱為"工夫";否則牛飲止渴,工夫茶雲乎哉。烹法:茶質、水、火、茶具,既壹壹講求,茍烹制拙劣,亦何能語以工夫之道?是以工夫茶之收功,全在烹法。所以世胄之家,高雅之士,偶壹烹茶應客,不論洗滌之微,納灑之細,全由主人親自主持,未敢輕易假人;壹易生手,動見僨事。

治器 :泥爐起火,砂掏水,煽爐,潔器候火,淋杯。

納茶: 靜候砂跳中有松濤爬爬聲,泥爐初沸突起魚眼時 (以意度之,不可掀蓋看也),即把砂挑提起,淋罐淋杯令熱,再將砂跳置爐上。侯其火碩 (老也,俗謂之頃)壹面汀開錫罐,傾茶於素紙上,分別粗細,取其最粗者,填於罐底滴門處,次朋細末,填簍中層,另以稍粗之葉,撒於上面,謂之納茶。納不可太飽滿,緣貿繭茶葉,嫩芽緊卷,舒展力強,茍納之過量,難容湯水,且液汁砍厚,味帶苦灘,約七八成足矣,神明變化,此為初步。

候湯:《候湯茶譜》雲:"不藉湯斑,何昭茶德。" 《茶說)雲:"湯者茶之司命,見其沸如魚目,微微有聲,超為壹沸,跳緣湧如連珠,是為二沸,騰波鼓浪,是為三沸。壹沸太稚,渭之嬰兒湯;三沸太老,謂之百壽湯 (老湯也不可用)。苦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觀茶論)雲:"凡周湯如魚日、蟹眼連降迸躍為度。"蘇東坡煮茶詩:"蟹眼已過魚眼生。"潮俗深得此法。

沖點 :取沸湯,揭罐蓋,環壺口,緣壺邊沖人,切忌直沖壺心,不可斷續又不可迫促。跳宜提高傾註,始無沸滯之病。

刮沫 :沖水必使滿而忌溢,滿時茶沫浮白,溢出壺面,提壺蓋從壺口平刮之,沫即散墜,然後蓋定。

淋罐: 壺蓋蓋後,復以熱湯避淋壺上,以去其沫。壺外追熱,則香味盈溢於壺中。

燙杯: 淋罐已畢,仍必淋杯。淋杯之湯宜直註杯心,若誤觸邊緣,恐有破裂,俗謂燒盅熱罐,萬能起香。

灑茶: 茶葉納後,淋罐淋杯,傾水,兒番經過,正灑茶適當時候。緣灑不宜速,亦不宜遲。速則浸摸未透,香色不出,遲則香味迸出,茶色太液,致味苦澀,全功盡廢。灑則各杯輪勻,又必余瀝全盡,兩三灑後,覆轉沖罐,傅滴盡之。灑茶既畢,乘熱,各人壹杯飲之。杯緣接唇,杯面迎鼻·香味齊到,壹驟而盡,三嗅杯底,味雲腆,食秀美,芳香溢齒頰,甘 澤潤喉吻,神明淩霄漢,思想馳古今。境界至此,已得"工夫茶"三昧。

簡介:翁輝東先生,字子光,又字梓關,別號止觀居士,潮安金石人。早年畢業於同文師範,1907年任潮安東鳳、育材、龍溪、肇敏等學堂教員。1908年秘密參加同盟會。1910年到廣州高等農林講習所深造。次年出任粵東革命軍司令部參議。旋任潮州農林試驗場場長兼蠶桑所長。翁輝東老先生為潮汕方言專家,其"博學好古"、"篤學力行"備受學人贊譽。

他所著的《潮州茶經》,介紹了潮汕地區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對潮汕工夫茶有非常詳細的介紹和概括,雖然著作文章已經半個多世紀,但是其文章內容之詳細難以被其它的文章所超越,對後世研究潮汕茶文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文化對潮汕工夫茶的壹系列講究表達的淋漓盡致,也充分展現潮人飲茶的境界,茶藝精湛,體現出潮汕工夫茶“和、愛、精、潔、思”的茶道精神,就如文章最後壹句“境界至此,已得"工夫茶"三昧”。

如果妳對潮汕工夫茶有興趣,可以深入了解這篇文章,也可以留言評論。如果喜歡我的分享,可以互相點贊+關註,妳的支持是我最大的鼓勵,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