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手搟面的快樂

手搟面的快樂

河南人喜歡吃面條。

特別我們豫西南這壹片,晚飯面條是主打。下班路上面條鋪裏買上壹塊兩塊錢的,回家腌了蔥花,炒了青菜,面條下熟後把菜倒入鍋裏,再燒開,焐上兩分鐘,熱騰騰的面條就做好了。可我更喜歡手搟面,晚上要吃面條,中午吃了飯就和上面,想面更筋道也可以用雞蛋和面,面不軟不硬最好,多醒壹會,等下午下班回來再開始搟,搟面條比機制面條好喝的關鍵在於搟的過程需要撒面粉,帶面粉的面條下入鍋中,湯汁更粘稠,口感更舒服。機制面條幹巴巴的,好像缺少靈魂壹樣。就像我上學時特別不喜歡食堂裏的機制饅頭,方方正正的,少了人情味,我喜歡奶奶母親揉出來的大饅頭,暄騰騰的,帶著親人的愛與溫暖。

搟面條的過程身心放松,甚至還可以開口哼幾句,是最放松和快樂的時候。緊張的工作之余,我把做家務當做休閑,因為起碼腦子是可以休息壹下的,眼睛也是。用心搟面條,完全投入地做飯,更是熱愛生活的體現。

大家平時說的“吃面”跟我們說的“吃面條”有些不壹樣,比如重慶小面,北京炸醬面,陜西油潑面,褲帶面,都是面煮好後撈出來,拌入各種小菜如黃瓜絲、榨菜絲,再加各色醬料包或者西紅柿炒雞蛋,豆角炒肉塊,翻攪均勻以後就可以大塊朵頤了。

我們老家土話把晚上“吃面條”壹直叫“喝湯”,因為這面條是帶湯汁的,面條下好,放入炒好的青菜,夏天簡單些,直接放莧菜荊芥。再倒入芝麻油腌過的蔥花,清香撲鼻。冬天青菜匱乏,就放曬過的芝麻葉,芝麻葉是夏天冒著酷暑摘下來,焯水後挑到打麥場裏經過幾次揉搓,充分晾曬而成的。吃的時候要先拿出來泡發,再經多次淘洗,也用小磨香油腌上,腌好的芝麻葉遠遠就能聞到麻油的清香,芝麻葉醬面條是我們河南的特色美食。每條街的拐角處,可能都會藏著賣漿面條的攤,不喊不嚷,靜靜地等人來。

我小時候家裏人多,總是做滿滿壹大鍋面條,天太熱,做好後盛在大湯盆裏,端放在院子的石桌上,壹家人每人盛壹碗,或坐或蹲,呼呼嚕嚕很快就喝完壹碗。

那時我有個外號叫“三碗面條”,因為每天晚上可以喝三碗湯,人又長得很瘦小,家裏奇怪我吃的東西到哪去了。那時想吃飽不容易,菜也很單壹,壹整個暑假吃的都是炒南瓜,經常會有壹種饑餓感,而面條裏有油有菜有香味,比喝稀飯好多了,所以我就眼饞肚子飽,保持了十多年的三碗記錄,似乎是在用這三碗面條來填滿自己的饑餓感。更有甚者,我喜歡喝剩面條,“剩飯燙三邊,給肉都不換”,尢其燙出鍋焦,那更是朝夕難忘的口感。

面條是奶奶手搟的,她用大面瓢舀出兩瓢面,和好稍微醒壹會,拿出樹在案板邊上的大搟面杖,用手在撒面杖上捋壹下,當做擦拭了。然後用力在面塊上按壓幾下,把面團搟開壹些,撒上面粉,開始在案板上推起來,搟面需要力氣也需要技術,她很有節奏地挪動雙手,憑手感確定哪裏厚哪裏薄,面杖與案板隨著手臂的移動帶出均勻的節奏,電視劇《白鹿原》裏仙草在家裏的大案板上嫻熟地推動面杖的情形,會給我很強的帶入感,只是我記憶裏的奶奶是位身材高大的老太太罷了。

很快,薄薄的面皮搟好了,壹層層折疊起來,奶奶左手扶面,右手快速地拿刀在面皮上移動,我有些擔心,又管不住自己的嘴,只好說出來:“奶,妳不怕切著手嗎?”奶奶顧不上瞧我壹眼,憤憤地斥責說:“小孩子,閑話太多,出去玩吧!”

切好了,奶奶雙手熟練地提起面條,在案板上抖落壹下,面條就整齊地成為壹束,如排好的隊伍,擺放在案板上。我們這大街小巷,有壹種美食,漿面條,賣面條的挑著壹副大肚甕,或者擺攤,或者沿街叫賣,三毛五毛就能買壹碗,面條被拽成小段,幾乎化在了湯裏乞,柔若無骨。

有壹年去朋友所在的縣城遊逛,吃到了面條上放鹹豆腐腦,煮好的豆子等,真是很有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