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用祥雲出產的好砂鍋,洱海中捕來的弓魚、黃殼魚、或鯉魚加豐富多采的配料燉制而成。上席時以菜葉鋪墊的大盤襯墊,鍋中沸滾,飄紅映綠,色彩絢麗,清香撲鼻。趁熱食用,魚肉滋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這道名菜的來歷,相傳於壹則軼事:很久以前,大理城有壹家飯店名叫“山海酒家”,生意十分興隆。店裏有壹個名叫張小三的窮堂相,每天把有錢人吃剩的菜,裝在砂鍋裏帶回去煮給家人吃。壹日,壹富商在店中大宴賓客,剩下些海參、蹄筋、魷魚、火腿、冬菇、玉蘭片等菜,張小三將它們壹攬包幹,統統倒進砂鍋,帶回家中。正巧家人從洱海裏捕到壹條魚,他便把魚剖洗幹凈放進砂鍋同剩菜壹同煮,全家人吃後都覺得味道格外鮮美可口。張小三茅塞頓開,自辦了專賣砂鍋魚的飯店,結果賣出了名,砂鍋魚從此成為大理白族風味的佳肴。當然,現在妳在昆明或大理品嘗到的砂鍋魚,其魚不僅從石缸或玻璃水池裏活撈現制,而且琳瑯滿目的配料:嫩雞片、鮮肉片、火腿片、玉蘭片、腰片、肝片、海參、魷魚、蹄筋、各菇、豆腐。胡蘿蔔、白菜心、蛋餃等等,都非殘羹冷炙,而是新鮮精制的,這樣,才確保了砂鍋魚的特質——鮮。由於砂鍋保溫好,上桌後鮮場翻滾,香氣彌漫,真把個三月街、繞山靈和熱烈氣氛帶上了筵席。
二推“彌渡卷蹄”:
彌渡卷蹄像彌渡山歌壹樣聞名三迤,成為白族人民的傳統美食,素以色鮮味美、食法多樣、易於貯存深受各族人民喜愛。它以新鮮豬腿為主料,胡椒粉、草果粉、八角粉、茴香粉、紅米、白酒、食鹽等為配料,先腌後煮,精制而成,可用綿紙嚴密包裹好,懸掛起來,隨吃隨取,壹次吃不完,可將其余部分重新包好懸掛,十月余色味不變。彌渡卷蹄食法多樣,或蒸吃、或煮吃、或煮後涼吃,或單食,或配菜烹制,皆醇香可口,佐餐下酒均直。更令人悅目的是那胭脂紅的色彩,比之金錢時花,別有壹番南疆濃情的意蘊,令人想到朵朵金花俏麗的小臉蛋,不禁贊嘆大理山美、水美、人美、情更美了。
三推“木瓜雞”:
木瓜酸而可口,從仲春花落結實開始,到中秋瓜熟蒂落,木瓜都可以蘸糖、鹽、醬生吃。最大量的是制成甘草鹽木瓜或蜜汁木瓜,生津止咳,開胃健脾,極受老、中、青歡迎。木瓜也用來泡酒,具有舒筋、祛濕、除筋脈拘攣的藥用功效。因此,大理州雲龍縣壹帶,用其盛產的酸香可口的木瓜燒雞來防病治病補身,也用來招待遠方來客,為客人消疲解乏,強筋健胃。木瓜雞所用之雞,必以1500克左右的仔雞為主料,宰殺腿毛清洗幹凈後,斬為小塊,放入燒熱的香油鍋裏翻炒後,加鹽放水煮至七成熟時,加入削皮切絲的木瓜繼續燒至雞肉酥嫩,再加入胡椒粉、草果粉即成。木瓜雞,湯、肉酸香,味清純,毫無油膩之感,食後令妳胃口大開,通體舒坦。
四推“鄧川乳扇”:
鄧川水草豐茂,白族、漢族,家家戶戶幾乎都養奶牛,故有“乳牛之鄉”的稱譽。以牛乳制成的“鄧川奶粉”,是雲南省最優質的奶粉,而身著白族衣服的大嫂賣的鄧川乳扇,是家喻戶曉的名特食品。它攜帶方便,造型特殊,食用也方便,烤、炸、涼吃均可,甜、鹹都適宜。乳香沁脾,酥脆泡松,是下酒好菜,也是名特小吃。
五推“喜洲粑粑”:
它是洱海邊歷史名城喜洲的壹種小吃。用麥面做成。無論甜、鹹,制時皆用上下兩層炭火,將鍋內油炕著的粑粑慢慢烤黃,烤香直至烤酥。因此,喜洲粑粑的香酥而又軟和受人喜愛,且層次分明,宛若蒼山十九峰十八洞,美色可餐。
六推“鶴慶豬肝炸”:
這是壹道佐餐的葷腌鹹菜。用豬肝。豬肚、豬腸子等內臟切碎加粗磨的辣椒面、花椒、八角、草果、濃鹽等佐料潮腌而成,汁液成辣,鮮味香濃,攝壹小碟蒸熟,壹層紅油飄然而出,壹陣肉香撲鼻而來,引得人口水滴,用筷子挑壹點嘗嘗,鹹、辣、香,好壹碟開胃的鹹菜!烈日般的紅色,真如白族人豪放、開朗的性格。敢吃鶴慶豬肝,才真愛白族“金花”、“阿鵬”、大爹、大媽。
七推“諾鄧火腿”:
雲龍縣心靈手巧的白族婦女膠制的話鄧火腿是雲南除宣威火腿、鶴慶圓腿之外的三大名腿之壹,早在前清時代就經“南方絲綢之路”出口緬甸、印度、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用諾鄧出產的“鍋底鹽”路制諾鄧肉質細、油脂薄、瘦肉多的豬後腿,真是相得益彰。用諾鄧火腿烹制的菜肴有幾十種之多,皆色香味美。最簡單明了的如火腿荷包蛋,在煎得半熟的雞蛋上放上壹片肥瘦相間的諾鄧火腿,反轉再煎至火腿熟即成,外焦裏嫩。色澤金黃,香氣沁脾,是“老外”流連銀蒼玉洱最喜食的菜肴,不亞於法、意名饌。復雜點的如燒火腿,將煮至熟而不爛的火腿撈出去皮,穿在鐵叉上在粟炭火盆上燒烤,邊烤邊用雞毛刷蘸雞蛋清與蠶豆粉調成的糊於其表面,烤呈黃色後再刷,如此三遍,然後將烤黃的火腿切成片碼盤。三番五次的烤、切,終於把壹塊火腿全部分解成片,盤中壹時滿堆“黃金”,拈壹片,皮酥脆,肉肥而不膩,味鮮香濃郁,人口化渣,真神奇也。野味家制,家肴野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