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地鍋源於微山湖畔,已有三百余年的歷史,流傳至今。過去都是在自家的小院裏用石頭壘竈,放上大鐵鍋,擱了菜,貼上鍋貼,圍竈而坐,席地而吃。因此稱為地鍋。現在的地鍋已經上了臺面。
徐州地鍋雞四周是生面鍋貼小餅,上面是大量的辣椒和花椒,裏面是草公雞塊和其他蔬菜作料。天寒地凍之際,圍著這東東喝酒小餐,妙不可言,吃過之後暖洋洋的哦。
2 把子肉
把子肉是徐州的地方特色菜,上世界70年代整個徐州城也僅有屈指可數的兩三家飯店裏做,如今,把子肉已經成了國家餐飲業協會命名的“特色地方名菜”,許多餐館、飯店或大排檔都做起了這道特色菜,尤其是中午時分穿行在徐州的大街小巷隨處可以聞到把子肉的飄香。
把子肉深受喜愛,是因為菜的味道香美可口,品種葷素搭配,口感肥而不膩和價格適中的緣故。主料是選用肥瘦各半的五花肉,輔料有花幹、素雞、雞蛋、海帶、豆腐幹和小青菜等。
3 徐州狗肉——香飄萬裏
傳說不可盡信,但沛縣狗肉自古聞名卻是事實。狗肉具有非常好的滋補作用,無論是寒風凜冽的冬天還是烈日炎炎的夏天,都很適合吃狗肉。沛縣狗肉味道鮮美,除用料講究、火侯掌握的好外,關鍵是用原湯燉煮,據說,原湯的時日越久,煮出來的狗肉越香,吃的時候再蘸點花椒,真是棒極了。
4 糖醋四孔鯉魚——酸甜酥嫩總宜人
此菜久負盛名,因其歷史悠久,有眾多傳說。曾有人賦詩士曰:“此魚不是尋常魚,前在天池後在徐。緣何鼻上多雙孔,荷滿微湖香滿渠。”壹般鯉魚均是兩個鼻孔,惟銅山縣、沛縣沿微山湖壹帶所產鯉魚為四個鼻孔,肥美勝過黃河之鯉。1952年,毛澤東主席在羅瑞卿及徐州市市長張光中等人的陪同下,登上了雲龍山,談及徐州風物時,毛主席說,徐州的四孔鯉魚天下馳名。
5 睢寧鹽豆子
睢寧有壹句俗話:煎餅卷鹽豆,壹日三餐吃不夠。鹽豆,又叫辣椒豆,睢寧人稱:“老鹽豆”。
過去的尋常百姓之家,壹年四季,吃飯時只要有壹盤老鹽豆,便胃口大開,酒足飯飽。
睢寧老鹽豆具有其他菜肴無法比擬的優點。它風味獨特,易保管,好收藏,不變質。特別是剛拌好的“鮮鹽豆”,紅通通的,辣乎乎的,用新烙出的煎餅壹卷,滿口生津,令人食欲大振。
6 東坡回贈肉
北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秋,黃河決口,七十余日大水未退。徐州知州蘇軾親率全城吏民抗洪,終於戰勝洪水,並於次年修築“蘇堤”。百姓感謝蘇東坡為民造福,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送至州府感謝蘇公。蘇公推辭不掉,將這些肉加工成熟後再回贈百姓。蘇東坡的烹肉之法在其《燉肉歌》中可見奧妙:“慢著火、少著水,柴火罨焰煙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回贈肉的特點是鮮香醇厚,油而不膩。
7 徐州燒烤
徐州的燒烤業很發達,只給妳烤到半熟,自己要用桌子上的燒烤爐子進壹步加工,本著自助至上的精神,雖然夏天經常自己被烤的汗流夾背,被煙熏的淚流成行,但是勞動最光榮,自己烤的串吃起來也格外香。徐州的燒烤還有壹個特色是烤的東西多,這裏燒烤有很多素菜,比如壹想起來就讓我流口水的“青椒壹絕”,就是壹個鐵盤子裏加以醋為主的調料把青椒在裏面烤,味道就是好啊。還有什麽烤青菜,烤蘑菇……總之只有妳想不到,沒有烤不到的。烤羊肉串是我的最愛,烙饃壹卷,口水ing!
8. 烙饃
絕對是在徐州意外地方見不到的土特產,它吃起來硬韌可口,在居民的飯桌上隨處可見。針對烙饃硬韌的個性,徐州人有四種吃法:壹是趁熱吃,而是卷菜吃,三是卷饊子吃,四是湯泡饃。古人有壹首描寫徐州烙饃的打油詩:“像似圓臉撲粉樣,裹葷卷素飽饑腸。白面調水烙為饃,最好泡碗羊肉湯。”許多外地遊客也對這薄薄的烙饃情有獨鐘。
隨著燒烤的興起,烙饃還成了燒烤攤上的壹道必不可少的吃食。喝酒至酣時,要上幾張烙饃,卷上幾串羊肉串,大口吃著,使勁嚼著,那才叫酒足飯飽呢!
9. 饣它湯——古彭第壹羹
饣它(同“啥”音)湯,徐州人早餐愛喝的壹種鮮湯。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烹飪始祖彭祖進雉羹於堯,封於彭城。雉羹是用野雞與稷米同熬而制成的湯,其味美可口。相傳在乾隆皇帝下江南路經徐州時易其名延用至今。清末,其料由野雞改為母雞,稷米改為麥仁,但其制作仍不失雉羹之宗法,風味猶存。
饣它湯有點像辣湯,但是絕對不是辣湯能夠與之媲美的。徐州滿街都是辣湯作早點,但是饣它湯除了馬市街的,沒人敢叫。獨門秘方,喝的時候最好加個雞蛋,打成蛋花,口味更佳。
10.娃魚兒
壹種澱粉類食物,比涼皮好吃,爽,滑,酸,甜,口水快把我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