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羅清湯粉
清湯粉是龍巖的名小吃,歷史已有好幾百年,深受龍巖人的喜愛。清湯粉是以鍋中滾水燙熟的龍巖米粉為主料,配以添加了特制調料新鮮豬骨湯,再依個人喜好鋪上各種可口的佐料制成。
洋魚
洋魚是龍巖婚壽喜慶筵宴的傳統名菜,有"不出洋魚什錦,不成宴席"之說。洋魚的制作,按壹定比例將五花肉、海味(風魚幹或蝦仁幹,次者蝦皮可代),酥花生米、蔥白、香菇、鮮冬筍等切碎,加食鹽味精等佐料,經拌、炸、蒸等烹調工藝制作而成,酥松脆嫩,清香爽口,回味無窮。
牛肉兜湯 客家美食。兜湯名字來由,有兩種:1、做兜湯的時候,所有食材都是放在壹個漏罩裏兜著,燙熟後再放入碗裏,所以有兜著做的意思,因此叫“兜湯”;2、客家語中,“端”(本意是端在手上)發成“兜”(dou),端著吃的湯。為什麽端著吃,因為這類湯的最早是穿大街走小巷的商販制作的(在古代所有商販都是挑著擔滿街走),後由於美味可口,因此客家人習慣性把這類做法的湯取名叫兜湯;
永定菜幹扣肉
永定名菜。用三層肉或少量瘦肉,先炸或煎後,加蒜仁再放點糯米酒、醬油後,將永定菜幹倒進鍋,加點糖拌勻鏟起,用缽子裝好放進鍋裏蒸到肉爛、氣味濃香為度,肉酥菜嫩,鮮香醇厚。
客家牛肉丸
選取新鮮牛臂肉,去筋膜肥油,均勻切成壹厘米厚的層肉,用幹布汲幹水分;然後剁碎並反復拍打,使肉色轉為鮮紅柔韌,加入適量鹽、薯粉,反復揉搓,捏成壹粒粒拇指大的肉丸;然後放入冷水盆中漂洗半小時,撈起,放入盛有骨湯的沙鍋中,用木炭火文煮;待肉丸蓬松脹大,加入少量胡椒、味精、蔥花等調味品即可食用,味鮮爽口,食而不膩。
芋子餃/芋子包
芋子餃俗稱"桃子,皮呈玉色,形如半月,內包豬肉、香菇、大蔥等原料調制的餡心,食之皮嫩餡香,潤滑適口,是連城城鄉群眾逢年過節必制的傳統名食,在連城已有數百年歷史。
芋子包,俗稱“牛泳浴”,是永定人過九月重陽節必吃的食品。重陽節時,正是芋子收成季節,量多質優,做成芋子肉丸,松軟味美,尤其可口。制作方法簡單:選好芋子,刨去皮毛,煮熟,搗爛,晾冷,再拌入細潔的薯粉,用手揉搓,做成壹個個如小兒拳頭大小的團子,捏作包餡的外衣。再就是做餡,用精肉、鮮嫩筍佐以魷魚、香茹等切碎後入鍋猛火油炒,加入適量食鹽、胡椒、味精等,拌以稀薯粉漿煮微熟。最後把餡包入芋子皮,置蒸籠中猛火蒸十五到二十分鐘,即可取食。
上杭魚粄
上杭、連城的壹道名菜。選用鮮凈魚肉,剝除皮骨配以肥豬肉、地瓜粉、蛋清及調味品制成,裝盤後觀之如銀似雪,食之鮮香滑嫩,又稱雪花銀片。上杭、連城人常以此菜為判斷喜慶宴席之標準。
客家釀豆腐
客家釀豆腐是客家名菜,但凡有宴席必有此道菜。“釀”是壹個客家話動詞,表示“植入餡料”的意思,“釀豆腐”即“有肉餡的豆腐”之意. 豆腐斜切成約壹寸見方的三角塊,投入油鍋中炸壹會,再橫切開,在裏面塞入豬肉、糯米、大蒜、五香、辣椒粉等拌成的半熟佐料,吃時再撒上些胡椒面、蔥花,其味鮮美無比, 釀豆腐鮮嫩滑香、營養豐富,是客家人過年的保留菜式。
客家糖棗
選料主要是糯米、粳米(按八比二 的比例搭配)、紅蔗糖或白砂糖。它的顏色象征著紅紅火火;年年好,節節高。它的口感,裏嫩外酥;它的味道,香甜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