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來了,我們該怎麽躲?
大前提:“蹲下、掩護、抓牢”
無數次地震救援案例表明,地震中最危險的時刻,是在晃動最為強烈時,試圖強行逃出房屋,或返回房屋試圖搶救同伴或物品,這些舉動會加大被墜落物體砸死、砸傷的幾率。
因此,國際通行的地震逃生原則“蹲下、掩護、抓牢”,至少時至今日仍然是有效的。
最佳路線“停—跑—停”
地震的規律是,壹次震動襲來,先縱波上下動,後橫波左右晃,短的壹二十秒,長的壹兩分鐘,之後便會有短暫的平靜期。間隔時間越長,說明震源離我們越遠。
當房子晃動的時候,我們可以躲在安全的地方思考,不晃的時候往下壹個地點轉移,在下壹波震動來襲之前,躲到新的可藏身之處。
總之,逃離的最佳路線是“停—跑—停”,直至從屋內轉移到屋外,從不安全的地帶轉移到安全的地帶。
1.在室內
千萬不要不要不要坐電梯!若正在電梯裏,則挨個按下電梯樓層按鈕,壹旦停下迅速離開。走樓梯也應慎重,樓梯往往是建築物抗震的薄弱部位。
尋找相對易形成三角空間、開間小的地方,或躲避到結實的家具下面或旁邊,如書桌。如果正在床上休息,滾到床沿下用枕頭護住頭。不要站在或躲在門窗附近,否則很容易被砸到。全家應分散躲避,切莫紮堆。
衣櫃不能進,因為可能會難以出來。床底能躲難逃,也不是最好的地方。我們可以離門近壹點,把門打開避免門框變形,並時刻準備停止震動時轉移。
躲避時身體盡量蜷曲縮小,當沒有保護頭部的物體時,頭盡量向胸靠近,手交叉於頸後,保護頭與後頸。
躲避以壹定高度懸掛的或較重的物體,如壁櫥,鏡子。
如果地震來臨時正在廚房制作美食,光速關掉煤氣,再躲起來。
結構較小且堅固的地方相對安全,如廚房、衛生間。莫要在在情急之下慌張跳樓。
在離開房間後,千萬不要地震壹停就回屋取東西。因為接著會發生余震,難以保證生命安全。
2.在戶外
遠離自動販賣機、電線桿、門窗、高樓、橋、圍墻等,避免砸傷,在空曠的地方躲避,可用手或提包保護頭部。
如果正在海邊玩耍,迅速轉移到地勢較高較遠的地方。
在野外時,避開山腳,註意地震可能引發的滑坡泥石流或者石塊掉落。如果發生泥石流,要向垂直於與泥石流方向兩邊的山坡上面爬。
3.在商場、教室、影院等場所
若正在學校,快速尋找易形成三角區空間的地方,比如就近的桌子下、講臺旁,但不要躲避在頭頂有電視機或者靠近窗戶的墻角,容易受傷。絕對不可亂跑或跳樓,不要到陽臺上。震後有序撤離。
在商場、影院等場所,應躲在近處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邊(避開商品陳列櫥和懸掛物),然後屈身蹲下,保護好頭部,等待地震平息。看準脫險的合適時機,可就近躲避,地震過後撤離。務必冷靜,聽從工作人員指揮,遠離柱子或者陳列櫥窗,千萬不可慌亂湧向出口,避免踩踏事件。
小tip:大家壹定要養成進入公***場所先看逃生示意圖的習慣!
4.車內
若在公交車上要緊緊抓住座椅,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並用衣物護住頭部。若開車,將汽車緩慢停在路邊,避免停車處靠墻或高架電纜,不進入隧道、堤壩、橋梁。
若需避難,應徒步,盡量在最少限度攜帶物品。
萬壹被困於廢墟內,不要盲目喊叫,保存體力等待救援。可以用手邊物體敲擊發出聲音向救援人員提示自己的位置。堅定信念,壹定要相信,每壹個人都不會被放棄!
我們在地震中保持冷靜,用正確的舉措應對,可以更好保護自己。
那麽,在地震過後,我們應該——
1.註意預防疾病
勤消毒,盡量喝瓶裝水,不在取水點附近傾倒垃圾,不采食野菜,不生吃動物性食品,生熟食分開,不吃病死的家禽家畜。不與別人合用洗漱用品、餐具。若在取水點或避難處附近發現動物屍體,遠離後再掩埋,若已經腐敗,最好焚燒後再掩埋。隨時關註自身與身邊親友的身體情況,關註天氣預報。
2.理性救災,不造謠不傳謠,穩定心態
地震牽動千千萬萬人的心,但震區外的人不要盲目進入震區,為當地交通增加壓力,有能力的話可以多捐物資。同時,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十分快,我們在使用互聯網或線下聯絡消息時,保證不造謠,不傳謠,明辨言論。在網絡上看到造謠信息及時舉報。若身處震區,就在保護自己的基礎上爭取幫助他人,並對謠言說“不”。
3.重視心理疏導
地震總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回憶,此時應該註意觀察親友,檢查自身,根據需要選擇是否進行心理疏導。對小孩尤其如此,成人要註意對他們的陪伴,或者給他們適當安排事情做。
除了地震時的自救常識與地震後的自我保護辦法,我們在震前也可以進行壹定準備。平時的舉措往往更容易被忽略,但在關鍵時刻可能挽救生命。
準備地震應急包
有條件的家庭或個人可以準備應急包,裏面包括水、食物(罐裝食品、脫水食品或其他,選擇不易讓人口渴的)、簡單藥品和保暖衣物、收音機、手電、口哨,視情況可添加其他物品。註意定期檢查物品是否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