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聚居區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語,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兼通漢語,通用漢文。“保安”系本族自稱。舊時因信仰 *** 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 *** 略同,而被稱為“保安回”。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於1952年根據本族自願,定名為保安族。
保安族的族源和形成,根據傳說及其語言特色、人種特征和生活習俗,壹般認為保安族是元朝以來壹批信仰 *** 教的中亞色目人,在青海同仁地區戍邊屯墾,同當地蒙、藏等各族長期交往,自然融合,逐步形成的壹個民族。保安族有自己的語言而無文字,據1954年語言調查認定為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保安族人民信仰 *** 教。保安族做面食的技術高超,油香、饊子、錁錁、涼面皆為西域民族的傳統美食。
保安族原先居住在青海同仁地區。蒙古汗國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包括同仁在內的河州地區,成為蒙古軍隊駐紮的重要軍事據點。壹些蒙古軍隊和“探馬赤軍”中的中亞色日人就地駐紮屯墾,被稱之“守邊防番”和“營伍人”。元世祖後期,將“探馬赤軍”編入民籍,成為民戶。從此在同仁戍邊屯墾的軍士,成為保安族的先民。明洪武時,建有保安城、下莊和尕撒爾,稱“保安三莊”;周圍的土、藏族人稱保安人為“黑黑”即 *** ,約在清鹹豐末年到同治初年1858年至1863年,保安人被迫離開青海同仁保安地方,遷到甘肅河州大河家地區。保安人遷徙原因有諸多說法,主要是封建統治者強制信仰 *** 教的保安人改信喇嘛教而被迫遷徙。
保安人在頭人舍力布、力保山尕、夷拉西、尕拉孜等商定遷走時,遭到瑪巴部落、尕寨東部落聯絡五坊頭和其他部落的攻擊,瑪巴部落、尕寨東部落等部落乘夜包圍保安城。居城的部分保安人罹難或被俘,大部分倉皇出逃。藏族郎加部落的紅布安古哇、阿克華裏旦、阿克力率眾從保安城後的煙洞山下來,把保安人從北塬水洞攔應而出,同下莊保安人壹起,翻過多曼爾山,通過郎加部落地界,壹直護送到尕楞口以東。
直到解放後,幹河灘和梅坡的保安人仍把郎加人稱作“阿旺倉”救命恩人之意,有時請來款待,保持著兄弟民族間的傳統友誼。居住在隆務河西岸尕撒爾的保安人亦在馬牙拉、馬三高、馬十六等率領下,得到土族哈倉那卡部落的護送,舍棄家園,到循化街子——帶落腳。保安人到循化地區後,被撒拉人分別安置在蘇只工、查家工、街子工和查汗大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