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二十壹世紀前的雙山村
? 雙山村應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原來叫唐家口,因為該村建村最早的村民是唐姓人氏,據說有八戶人家、二十多人。後來,唐姓人氏搬離了此村,遷往何處不得而知。唐姓走後,範姓人氏遷至此處居住,稱村名為“口子”,後來範姓人氏也遷離此處,傳說唐姓人氏和範姓人氏都是永樂年間從雲南遷來。
? 範姓走後,袁姓人氏從浮山所遷移至此村建立家園,逐漸成為大姓,至今己延續了十五六輩了。至村子拆遷改造時,整個村子500多戶人家1500多人,袁姓人氏可占到九成,幾乎壟斷村莊的姓氏組成。青島市近郊的袁姓人氏較多。市南區的逍遙村,市北區的埠西村、錯埠嶺村、大山村,城陽區的南屋石村等均有袁姓人氏分布,他們基本都是由城陽區的城陽村分離出來的。城陽的袁氏也是袁氏族人袁桂,在明朝永樂年間由雲南遷來在城陽落戶定居的。
? 雙山村位於青島市區中部,青島地區最早的公路臺柳路穿村而過,將雙山村分隔成南北兩部分。解放前,雙山村約有120戶人家500余人,以種植糧食作物、蔬菜和果園為業。解放後成立了農民協會,1951年成立了雙山鄉,歸浮山區管轄,1954年劃歸李村區,同年成立高級社,1958年成立紅旗人民公社,後改為李村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李村人民公社雙山生產大隊,1994年由嶗山區劃歸四方區雙山街道辦事處管轄,1997年又劃歸河西街道辦事處管轄,1998年農轉非,村民轉為城市居民過上了殷實富足的生活。
? 雙山村還是壹個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村莊,早在1926年秋季便成立了中***唐家口村黨支部,當時有黨員袁精壹、袁相鉛、袁相璀三人,由袁精壹任書記,配合浮山後村黨支部的工作,開展在青島地區農村的革命活動。
二、雙山水塔溯源
? 雙山村有壹個高高的標誌性建築物:水塔。
? 1921年俄國十月革命後,壹對白俄羅斯母女倆來到了青島,準備開壹家葡萄酒廠。她們來中國前曾對中國葡萄資源、氣候等進行了認真比較、分析,最終選定青島。而之所以選擇雙山,是因為這裏水質極好,且臨近當時青島最早的壹條公路——臺柳路,這條公路通往臺東和李村,是壹條交通樞紐,對釀造葡萄酒以及成品運輸都極為有利。1903年建成的青島啤酒廠此時已經頗有名望,經營前景十分看好,這些都促使她們來到這裏投資葡萄酒廠。後因經濟拮據酒廠沒有完全建成,水塔即是為當時所建酒廠的酒窖所用的附屬建築。雙山村外面,也就是臺柳路旁邊,有壹口優質的水井,可供釀造使用。據說當初水塔就是從這裏汲水上塔的。
? 在村中低矮的平房襯托下,十五六米高的水塔就顯得高大無比了。很多經臺柳路入市的市郊人員,看到高高的水塔就知道己經離市區不遠了,馬上要進城了。在過去,連市區高樓建築都不多見的年代,此處的水塔也曾是青島的壹個地面航空標誌,甚至軍事地圖上也有所標註,同時也是雙山村的標誌和歷史歲月的印跡。
三、老水塔——消失的城市守望者
? 雙山村舊村改造工程是青島市2008年“兩改”重點項目,2009年6月份,青島萬科競得雙山保兒片區改造項目。2009年9月份,青島萬科營銷總監宗衛國說,雙山水塔將被保護性修復,“雙山水塔今後將就地保護起來,周圍還有可能建個城市廣場”。2011年11月份,雙山水塔等四處不可移動單位被青島四方區列為首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3月份,雙山水塔壹夜之間被拆除,四方文化局主管副局長曾專門予以答復,該文物拆除沒有進行“遷建申報”,手續不合法。為此,他們也去拆除現場發過停止函,由於沒有執法權,沒能保護住這座承載百年回憶的文保建築。也就是說,整個拆遷過程是在文物主管單位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違反了中華人民***和國的文物保護法。
? “它是四方區的保護建築,拆了太可惜了。”土生土長的雙山村村民袁阿姨說,當時水塔周邊圍上了架子,不少人都來看了,都以為是要把老建築保護起來,沒想到就在壹夜之間水塔被“偷偷”拆了個幹凈。
? 2014年,結合城市發展建設的需要,市北區政府在“雙山水塔”原址附近,按照老水塔的規模形制,重建了“雙山水塔”。承載著雙山村居民百年記憶的水塔重現。不知為何,?每次路過面對現今這座全新的仿制建築,看到它紮眼的矗立在道路壹側,內心總有些異樣的感覺。
四、雙山村的未來——新都心的崛起
? 雙山村、保爾村等完成舊村改造後,這個片區因為恰處青島市內四區的地理中心,有了壹個新的名字——新都心。現在,萬科廣場、居然之家、凱德Mall、和達中心城等大型商業體也紛紛湧入新都心。
? 2019年6月,新建雙山水塔——臺柳路道路博物館隔壁的1907音樂街正式開街,20多家風格各異的音樂酒吧毗鄰而居。至此,以臺柳路為中心軸線,輻射周圍約4平方公裏的區域,壹個集生態居住、商務商貿、金融服務、休閑娛樂等功能於壹體的青島“新都心”閃亮登場,成為青島這個國際都市裏當之無愧的新地標。
? 站在臺柳路道路博物館門前,這個高約9米、呈八角形的百年歷史建築靜立於“新都心”的摩天大樓之間,有了別樣的價值存在。“新都心”片區註定不是孤零零的新城,它是有“根”的。讓城市文化的過去和現在、復古和時尚碰撞出火花,從而賦予歷史老街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時尚基因,使得片區的文化傳承和城市更新達成***贏。
五、雙山區域變化帶給我的思考
? 我不是農民,但我和許多農民聊過天。我覺得他們心中有這麽兩個標準:壹個是種不種地,壹個是住不住平房。在過去,老百姓可能覺得自己不需要種地、住上了樓房,那就不算是農村人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價值觀的漸變,在有些人心中,可能還是這兩個標準,只是評判的結果變了。有空閑時間和心情種個地,能住上層數更低的疊拼或者別墅,這成為了判斷生活自不自由的標準。其實這兩個狀態的區別是有沒有選擇的權力。人們判斷生活條件到底如何,壹定會先和自己的過去比。從農民變成市民,這壹定是進步,因為每個人都有享受社會發展紅利的權利。從住“鴿子籠”到歸園田居,這也壹定是進步,因為每個人天生就會對土地和空間有壹種喜愛。
? 我不是雙山人,但我與雙山也有不少緣分。我的舅姥爺是家裏的大哥,和雙山村的舅姥姥結婚後,我姥姥也壹塊來了這兒。因此,雙山村算是我母親的半個娘家。作為青島市的第壹代移民,姥姥姥爺應該也認同他們有些“雙山人”的基因,畢竟雙山村是他們來到青島後的壹個落腳點。小時候過年去舅舅家玩,他們住的還是二層的平房。壹樓大概是倉庫,堆滿了幹草等雜物,我們要爬壹個又窄又長的樓梯才能到二樓。如果沒記錯,上去以後是並排的三間屋子,有壹間放了供桌,有壹間是倉庫,還有壹間是臥室,臥室裏壹半的空間都是炕。2010年前後,舅舅家住上了樓房。我後來才懂那是經歷了拆遷。
? 其實我更想寫壹寫小村莊,或者上下四方村的變化,因為在個人認知裏,我更傾向於自己是壹個“四方人”。我爺爺小時候和我的曾祖母逃荒到了當時的小村莊村,我也在海雲庵度過了自己的大部分童年。小村莊在上世紀90年代前後就進行了棚戶區改造,原住村民的農家小院也變成了高樓大廈。小村莊、海雲庵是青島市比較早的建成區,爺爺奶奶很年輕就不種地、進工廠上班了,有關鄉村的記憶可能已被大部分人遺忘,所以再寫這篇調研報告可能就有些文不對題了。
? 我們經常會在壹個熟悉的地方產生恍如隔世的感覺。就在我腳下的這片土地,五十年前和現在的變化足以讓見證了這段進步的人們陶醉,但不知道五十年後的我有沒有機會體驗這種感受。也許時代的進步會讓我們喪失壹些快樂,比如移動支付的普及已經讓我好久沒有體會到從衣服裏翻出錢的快樂了,但是現代和進步始終是時代和大多數人向往的。
? 時光匆匆,歲月變遷。年輪刻畫出滄桑,留下刀削斧砍的時光輪廓。現今的雙山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雙山村已成了歷史的印跡。無數豪華筆挺的高樓平地而起,替代了低矮陳舊的小平房,平坦寬闊的瀝青馬路替代了坑坑窪窪的小街曲巷,車輛川流不息地飛馳在308國道和返老還童的臺柳路上。就連雙山村那息心相連的兩座山體,都己黯淡的近似無形,淹沒在浩蕩的城市化進程中了。西側山頭上的“新都心”三個鋼字,不知道是不是在模仿“Hollywood”。願它的將來更加旖旎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