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這座小城就有“小上海”之稱。全鎮有固定工商戶近1000戶。築頭是最早引進煙葉的內陸鄉鎮,是中國近代烤煙的三大發祥地之壹。築頭煙區位於北緯32度至37度之間,被世界地理學家稱為“黃金煙草帶”。冢頭的煙葉以氣味醇厚、香氣濃郁、能量強勁、燃燒性能好、灰白色、口感好、內部化學成分協調而聞名中外,因此吸引了上海、安徽、湖北和浙江的客商來此采購。據記載,1938年,冢頭鎮有27家規模、17家煙店,從業人員超過500人,日購量達5萬多公斤,使冢頭成為中原最重要的煙草集散地之壹,盛況空前。煙商的聚集促進了各行各業的繁榮和發展,築頭也成為遠近聞名的商業重鎮,被譽為“小上海”。
基礎設施日益完善。以小城鎮建設為突破口,掀起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新高潮,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明顯改善了眾投的投資硬件環境,為全鎮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大力推進以打井為主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形成“田方成、林王乘、溝相連、路相連、旱灌排澇”的現代農業生產格局,農業生產後勁足。鐘頭鎮的茶文化起源於萬裏茶道,被譽為萬裏茶道的節點。萬裏茶道南起福建武夷山,北至俄羅斯恰克圖,全長5000多公裏。它是與絲綢之路齊名的重要國際貿易通道,而築城相當於茶商的壹站。因此,築頭茶館業非常繁榮。那時候滿街都是。如今,在築頭有20多家茶館,有些甚至開在自家院子裏。老人們帶著1元錢來茶館坐幾個小時甚至壹天。茶館已成為人們娛樂和修養的理想場所。它被譽為“茶文化的活化石”!
未來,鐘頭鎮將在原有經濟模式的基礎上進壹步發展城市旅遊。鎮書記張毅高興地說:“‘逛古鎮、看新村、品美食’的‘築頭壹日遊’計劃正在籌備階段,希望新興的旅遊產業能重振築頭歷史的繁榮與輝煌!”
這個地區有近1000個固定的工商戶,它還吸引了1500多個流動攤販和工匠做生意。農歷的每兩天都會有集市,每個月的“九”和“二十二”都是物資交流會。隨著沿線的開發和小城鎮建設的加快,鎮上逐漸形成了百貨商店、餐館和家具街等專業市場,商店眾多,顧客絡繹不絕。
2007年5月6日,由平頂山市民間文化保護協會主辦的平頂山茶文化研討會在鐘頭鎮舉行。會議對冢頭鎮歷史文化資源的整合、利用和開發提出了許多專家級建議,包括舉辦冢頭茶食文化節、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舉辦大型主題廟會、建立古建築保護修繕制度等。這些建議為扭轉冢頭在山區長期不為人知的局面提供了有效的方案,同時也為如何提高民間文化保護意識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冢頭鎮始建於漢代。根據傳說,漢文帝劉恒孝順他的母親姬伯。姬伯死後,文帝按照他母親的命令將棺材埋在這裏,並建了壹個墓地來保護陵墓。他派軍隊守衛陵墓,朝鮮的政要每年都來拜訪他。由於供養的需要,在墓地的南部設置了市場,居民人數逐漸增加。葬頭就是以此命名的。此後,朝鮮的皇親國戚、達官貴人經常來此祭祀,餐館、酒樓、倉庫、商館等蓬勃發展,逐漸發展成為小城鎮,被稱為“冢頭”。為了滿足需求,在墓南的西寨村設立了市場,居民人數逐漸增加。在明朝,築頭已經發展成為壹個擁有1000多戶人家的集鎮。明清時期商業貿易的發展使西寨村和東街村街區達到最大規模。當時,築頭成為方圓方圓數百英裏的商業中心,化妝品、皮革制品和貨幣商店是主要業務,繁榮時期有500多家商店。如今,築頭已成為壹個擁有近1萬人口的大鎮,由壹座橋連接著東街和西街。
隨著生意的紅火,鐘頭鎮的風味小吃也遠近聞名。燉羊肉在築頭久負盛名,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還有炒羊肉、小籠包、老湯雞、湯面等,多集中在七孔石橋以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