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尋繪本中的美術教學點,讓幼兒學習用繪畫的形式表現文學之美
繪本最大特點是圖文並茂,畫面中各種形象栩栩如生。深入挖掘繪本中誇張的圖案、奇特的折頁,以及顏色的基調等美術教學點,有利於幼兒更好地感悟繪本故事的內涵。實際操作中,我進行了嘗試。如繪本《陷阱》的第4頁,是壹特寫的大灰狼。通過勾畫,幼兒發現這大灰狼有鋒利而轉彎了的牙齒,伸出嘴外的紅舌頭,跳出眼睛的黑眼珠,就連頭上的毛兒都排列有序且壹根根豎起?如此細致的觀察,有助於幼兒更深刻地體昧隱藏在畫面中的含義和人物心理。另外,有些繪本中的折頁可以向左向右或向上向下打開,往往帶給幼兒出乎意料之外的驚喜。教師引導幼兒欣賞這些奇特的折頁,能使幼兒更細致地體昧如此設計的深刻用意。如繪本《胖國王》中的多層折頁:壹打開簾子,胖國王的肚子好大啊!這樣的畫面往往能夠吸引幼兒,使他們樂意壹看再看,不自覺中進入深層次的觀察。還有壹些繪本中,作者會以某個色調為還有壹種情況就是在幼兒園中,我們壹直教育孩子要懂得分享,可是壹回到家之後,有些家長卻不然。
如我們班的某壹位家長,他是這樣教育他的孩子:“寶寶,媽媽給妳買的東西帶到學校後,可不能給其他小朋友,會弄壞的。”於是,這個孩子為了自己的東西不被弄壞便不願再將自己的東西給其他小朋友玩了。所以,通過壹段時間的學習與實踐,我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培養——
1.情感分享。壹是讓幼兒充分理解“分享”的初步含義,對於分享意識有壹個小小的鋪墊。二是幼兒的情感是與認識相結合的,情感的產生受到知識經驗的影響,為了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我從故事“孔融讓梨”中讓他們得到啟發,讓幼兒懂得孔融是如何表現“分享”二字的,我們應該怎麽樣向他學習。三是在這個故事的熏陶下,我和搭班老師壹起開展了“我愛看圖書”的活動。我讓每個小朋友從家裏帶壹本最喜歡的圖書到學校來。起初,只有壹兩個帶來,幼兒不能壹起看書。我就講故事,讓他們知道這個好聽的故事是由某某某小朋友帶來的,再通過表揚等方式,漸漸的越來越多幼兒將自己心愛的圖書帶到了學校。當有足夠的圖書時,我就讓幼兒人手壹本,交換各自的圖書,每次都有不壹樣的圖書看,從“分享”中體驗快樂。
2.物質分享。每個學期,我們班級和隔壁班總會壹起舉辦各種慶祝活動。這個學期,我們舉辦了“慶豐收活動”、“迎新年、慶元旦”等。舉辦這種活動時,我們提前讓幼兒帶點零食到學校,讓他們主動地在慶祝會上與別人分享。雖然有幾個幼兒還是只會沈浸在自己的零食中,但大部分的幼兒已經懂得跟其他幼兒交換。對於“以自我為中心”的幼兒,我會主動地去和他說:“寶寶,妳想不想吃到各種各樣的食物啊?只要妳主動地去和小朋友交換,今天妳會品嘗到很多的美食。”通過這樣的話語,主動去打動幼兒,讓分享走進他的心靈。
二、樹立榜樣——引領分享最有效
在幼兒園中,教師壹直是孩子心中的榜樣,教師的情感態度和言行舉止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所以在平常開展遊戲活動時,可以試著走過去說“我可以和妳壹起玩嗎?”這樣,幼兒自然而然地就產生了分享的行為,而他也會模仿教師的這壹行為。如果在幼兒中出現分享行為時,要及時地進行表揚、鼓勵,用贊許的目光、肯定的語氣,讓幼兒感到情感得到極大的滿足,從而進壹步地強化分享行為,願意更多地、自覺地做出分享行為。
家庭中,父母不要給孩子以特殊待遇,有好東西“分享”,有家務活“分擔”。讓孩子知道:他跟周圍的每個人都壹樣。吃東西時與孩子“***享”,決不讓孩子獨食,有兩只梨時,媽媽壹個,妳壹個;即便是壹只梨,那也要把它分成兩半,壹人壹半。幹家務活時要孩子“分擔”,在孩子的力所能及下,讓孩子分擔壹部分。
三、創設機會——親力親為樂其中
想要強化幼兒的分享行為,就要給幼兒創設分享的機會。盡可能的開展多點活動,擴大孩子的同伴交往範圍,確保幼兒有較多的玩伴。同伴範圍的有限,幼兒就很難學會與人分享。因此,父母應該多讓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小朋友壹起玩,可以讓幼兒邀請小夥伴到家裏去玩,懂得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其他人。如我們班的壹名幼兒,他的家裏是開超市的。有壹次,他主動帶了壹些糖要給小朋友吃。有這樣的機會時,教師就要好好利用,讓幼兒懂得分享是壹件很快樂的事情。
如角色遊戲、區域遊戲,都是可以讓幼兒自我發展、自由分享的好時機。(編輯:大咖繪本館編輯部秦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