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的建築主要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三線建設時期的廠房和生活設施,是五三壹兵工廠的壹部分。五三壹兵工廠又是五三壹工程的壹部分。五三壹工程擁有十三個分指揮部,東西跨度近壹百公裏,南北跨度近五十公裏,涉及濟源、孟州和洛陽吉利區三地。五三壹工程是時代的產物,是國際形勢使然。在復雜緊張的世界局勢中,毛主席向全國人民發出了“備戰、備荒、為人民”的號召,來自各地的十萬大軍,參加五三壹工程建設。從1964年至1980年,在濟源市境內投建了規模宏大的國防工程—五三壹兵工廠,是當時我國最大的火炮廠。當時的兵工廠,有駐軍、工廠、學校、商場、郵局、銀行、影院、禮堂等,聚齊了工農兵學商各行各業,完全是壹個濃縮的小 社會 。1971年9月後,隨著國際形勢趨緩,五三壹工程半途而廢,僅剩壹分部和四分部正常生產,其余人馬均撤離,大量建築閑置。遺留的建築群陷入沈寂和破敗,默默地依偎著南太行,在時光中逐漸雕零,並處於沈睡狀態。曾有很長壹段時間,老兵工廠在人們的心目中只是久遠的記憶,卻少人有問津和光顧。
是國家鄉村振興的春風喚醒了老兵工廠。在國家鄉村振興政策的指導下,濟源市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對沈默多年的老兵工廠所在的山溝及建築進行升級改造。改造尊重原始建築風格,保留原有墻體,顯示建築年齡,展現老兵工文化。譬如,將原來的冰糕廠、鍋爐房、供銷社和澡堂改造成酒店,保留有些墻體上諸如“深挖洞、廣積糧”、“把三線建設好,讓主席睡好覺”、“下定決心、不怕犧牲,多快好省地建設 社會 主義”等標語,做到了新舊有別,突出了兵工元素和時代印記,融合了現代藝術和 歷史 記憶。妳看,獨具三線建設氣息的斑駁墻體,飽經歲月洗禮的鍋爐煙囪,用子彈箱壘砌的隔斷墻,擺放別致的老物件......處處洋溢著當年的軍工氣息,充滿著那些年的老味道。
小鎮的簡裝酒店、藝術家村落、幸福大食堂餐飲、文化大禮堂等,具備了接待大型團隊進行盧仝茶文化體驗、采摘農耕體驗、住宿就餐、會議宴會等能力,已化身為集休閑文旅、風情民俗、餐飲 娛樂 為壹體的生態型 旅遊 度假基地。同時,小鎮還將開發出洞穴酒店,據說,那二十多個連片洞穴,是當年愚公移山時為子孫後代勞動後駐紮休息開鑿的。每個洞穴都有不同的主題,有的寓含佛法禪意,有的彰顯道教文化。
小鎮的古村落民宿,以冬暖夏涼的土坯房和石頭房為主基調,分布著石凳、磚路,院中栽種有老樹和新苗,附近有池塘,塘中有荷花、睡蓮,魚兒遊弋其中,伴著蛙噪蟲鳴,好壹派世外田園風光!菜地旁,草坡裏,散牧著黃牛和山羊,又增添了田野情調。兒時的回憶,濃濃的鄉愁,都在這裏居留和展現。
小鎮有壹個富含詩意的名字—那些年小鎮。是的,那些年,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高級技工和滿懷激情的建設者,響應國家號召,齊聚這裏搞建設,奉獻青春和才幹,有的甚至埋下忠骨;那些年,原本靜寂的山坳,在建設大軍的駐紮下,喧鬧起來,變了模樣;那些年,人聲鼎沸,機器轟鳴,車輪滾滾,壹派大幹快上促生產的繁忙景象;那些年,日落日出,人來人走,生老病死,演繹了多少人生故事。那些年小鎮,永遠是老兵工及其後代的家。
難忘那些年,是當年建設者難以磨滅的 歷史 記憶;難忘那些年,是老兵工後代對那道山坳難以忘卻的情結;難忘那些年,是濟源人民對那段歲月的牢記和對老兵工及其後代的深情厚誼;難忘那些年,是玉川大地向遠方的朋友發出的誠摯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