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魏晉南北朝飲食文化

魏晉南北朝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的交融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交融期。在這壹時期,中國飲食具有胡漢交融的特點。如在飲食烹飪方面,各民族都把自己的飲食習慣和烹飪方法帶到了中原腹地。從西域地區來的人民,傳人了胡羹、胡飯、胡炮、烤肉、涮肉等烹皰制法;從東南來的人民,傳人了叉烤、臘睬等烹皰制法;從南方沿海地區來的人民,傳人烤鵝、魚生等烹皰制法;從西南滇蜀來的人民,傳人了紅魚等飲食珍品這些風味各異的食品極大地豐富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飲食文化的內容。至北魏時,西北少數民族拓跋氏入主中原後,叉將胡食及西北地區的風味飲食丈量傳人內地。同時,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深入與普及。素食及素食習俗也開始形成。

在民人的飲食結構上,面食在民間有了進壹步的推廣,種類日益豐富。對後代的飲食品種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乳類食品也占有壹定的地位。

烹調方式中炒菜方法的發明和普及使用.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飲食史上的重要大事。炒是中國傳統烹調藝術中最突出的基本技法.與煮、燉、燕、羹、烹、炮等烹飪法相比,炒菜速度更快,能源更省.味道更鮮,色澤更艷,維生素保存更豐,作法也更有彈性。現代美食家桀實秋先生在《雅舍談吃》中說道:“西人烹調方法.不外油炸、水煮、熱烤,就是缺少了我們中國的炒。”

在這壹時期,有關飲食的著作息劇增加,其數量和範圍都遠遠超過前代,呈現出系統性、獨立性和總結性的特點。它們從飲食原料到加工烹飪,從飲食內容到飲食文化,都有較為系統和深入的記述和研究,可以說飲食學作為壹門新興的學科已經基本形成。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大動蕩、大分裂持續最久的時期。

從主要方面來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宮廷飲食文化與秦漢時期是壹脈相承的,但也有不少變化。這是由於這壹時期是中國各民族人民大交流、大融合的時期。這時期的各族人民的文化、藝術、風尚壹爐。在烹飪飲食上,各民族把自己的飲食習慣、特點都帶到中原地區。從西北新疆來的人民,帶來了他們的大烤肉、涮肉;從東南江浙來的人民,帶來了他們的叉燒、臘味;從南方閩粵來的人民,帶來了他們的烤鵝、魚生;從西南滇蜀來的人民,帶來他們的紅油魚香等飲食珍品,所有這些,都大大豐富了宮廷的飲食,使宮廷飲食出現了新局面。如北魏時,西北少數民族拓跋氏入主中原後,又將胡食及西北地區飲食的風味特色傳入內地,使宮廷飲食出現了胡漢交融的特點。根據各種食譜與烹飪文獻記載,這壹時期皇室宮廷中的著名肴饌有以下幾種:

魚(魚乍)魚(魚乍)是中國古代壹種具有特殊風味的傳統佳肴,魏晉南北朝時宮中尤為盛行。東晉名將謝玄於軍務之余釣魚,自制成魚,寄給遠方的妻子,遂被傳為風流佳話。《大業拾遺》記載,隋大業年間,吳郡官員曾向隋煬帝進貢過魚,隋煬帝食後贊不絕口。

魚(魚乍)是怎樣制成的呢?現在史料中記載制作魚(魚乍)之法有七八種之多,比較權威的說法是《齊民要術》中的。其書載:作魚的時間,壹年四季都可,但春秋兩季最合適。因為冬季氣候寒冷,不易發酵;夏季天氣太熱,容易生蛆。

正統的魚(魚乍),原料是鯉魚。魚越大越好,以瘦為佳。肥魚雖好,但不耐久。凡長到壹尺半以上,皮骨變硬,不宜作菜的魚,都可以作。其制法是,取新鮮的鯉魚,先去鱗,再切成6.6cm長、3.3cm寬、1.65cm厚的小塊,每塊都得帶皮。其所以要將魚切得這麽小,是因為魚塊過大,則外部發酵過度,酸烈難吃,而靠近骨頭部分卻生而有腥氣,塊小則發酵比較均勻。切好的魚塊可以隨手扔到盛水的盆中浸著。切完後,整盆漉起來,再換清水洗凈,漉出放在盤裏,撒下白鹽,盛在簍中,放在平整的石板上,榨盡水。炙壹片嘗嘗鹹淡。接著將粳火煮熟當作糝,連同茱萸、桔米、好酒等原料在盆裏調勻。取壹個幹凈的甕,把魚擺在甕裏,壹層魚,壹層糝,裝滿為止。把甕用竹葉和菇葉或蘆葉密封好,放置若幹天,使其發酵,產生新的滋味。食用時,最好用手撕,用刀切則有腥味。

由此可見,魚(魚乍)屬於生食的菜肴,經過多種工藝加工而成的。

五味脯 該脯在魏晉皇室中深受歡迎。做五味脯壹般在農歷二月和九、十月間;牛、羊、獐、鹿、豬肉都可以做,可以切成條子,也可切成長片,但要順著肉紋切。把肉上的骨頭捶碎煮成骨汁,掠去浮沫,放入豆豉再煮,至色足味濃,漉去滓下鹽,切細蔥白搗成漿汁,加上花椒末、桔皮和生姜末,將肉脯浸入鮮汁中,用手搓揉,使其入味。片脯浸三個晝夜取出,條脯須嘗壹下是否入味,再決定何時取出。取出後用細繩穿掛在屋北檐下陰幹。條脯到半濕時,反復用手捏緊實。脯制成後放到寬大清潔的庫中,用紙袋籠裹懸掛好,冬天做,夏天吃。

鱧魚脯 鱧魚俗稱烏魚。其制法是,先作極鹹的調味湯,湯中多下生姜、花椒末,灌滿魚口,用竹杖穿眼,十個壹串,魚口向上,掛在屋北檐下,至來年二月、三月即成。把魚腹中五臟生刳出來,加酸醋浸漬,吃起來其味雋美。魚用草裹起來,用木捶輕捶魚肉,其肉白如雪,鮮味無與倫比,過飯下酒,極是珍貴之食。

胡羹 西漢張騫通西域後,中亞飲食之法漸有傳入漢室者,胡羹即是其中之壹。魏晉南北朝時在宮廷中十分流行。胡羹的制法是:羊肋三公斤,加羊肉二公斤,水四升,煮熟,肥肋骨抽掉,切肉成塊,加蔥頭五百克,芫荽五百克,並安石榴汁數合調味。安石榴是安息石榴的簡稱,是從伊朗傳入的。

膾魚蒓羹 晉代著名文學家陸機有次去拜訪王武子,王武子是晉武帝的女婿。王武子指著面前擺的鮮羊奶酥,問陸機:“妳的家鄉江南有什麽比得上這個的?”陸機回道:“千裏蒓羹,未下鹽豉”。陸機把蒓羹與羊酪酥相提並論,足見此羹之珍美。賈思勰《齊民要術》中也認為:作羹用的配菜,蒓為第壹。

農歷四月份蒓菜生莖而未長出葉子,叫做雉尾蒓,是蒓菜中第壹肥美的。用魚膾配上這時的蒓菜做羹,其味更鮮美。經過陸機的提倡,這道羹在晉代上層貴族中很快流行起來。

蒸豚 即蒸小豬,這是魏晉宮廷的席上珍品。其制法為:取肥小豬壹頭,治凈,煮半熟,放到豆豉汁中浸漬。生秫米壹升不經水,放到濃汁中浸漬至發黃,煮成飯,再用豆豉汁灑在飯上。細切生姜桔皮各壹升,三寸蔥白四升,桔葉壹升,同小豬、秫米飯壹起,放到甑中,密封好,蒸兩三頓飯時間,再用熟豬油三升另豉汁壹升,灑在豬上,小豬就熟了。

胡炮肉 取壹歲肥羊,現殺現切,精肉和脂肪都切成細縷菜絲,下入豆豉中,加鹽、蔥白、姜、花椒、蓽拔、胡椒調味。將羊肉洗凈翻過來,把切好的羊肉裝到肚中,以滿為度,縫合好,在凹坑中生火,燒紅了,移卻灰火,把羊肚在火坑中,再蓋上灰火,再起火燃燒,約燒煮壹頓飯的時間,便熟了,其肚香美異常。

跳丸炙 這是古代《食經》中的壹道名菜。把羊肉、豬肉各五公斤切成細絲。加入生姜三升、桔皮五葉、藏瓜二升、蔥白五升、合搗,使成彈丸大小,另外用二、五公斤羊肉做肉羹湯,下入丸炙煮成肉丸子。這就是我國早期的肉丸子。

武昌魚 清蒸武昌槎頭鯿魚,早就是我國的名菜,而武昌鯿魚出名則始於三國時。那時東吳政權遷都武昌,民謠乃雲:“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但武昌魚壹直在宮廷飲食中占有壹定份量,特別是東晉,皇室上層貴族常以食清蒸武昌魚為樂事。

面筋 據史料記載,梁武帝蕭衍大力提倡尊儒崇佛,多次舍身同泰寺,並到處蓋廟宇故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說。晚年他提倡齋僧吃素。據古代筆記中說,從小麥麩皮和面粉中提取面筋,就始於梁武帝。當初稱麩,後來叫面筋,是寺院素食的“四大金剛”(豆腐、筍、蕈、麩)之壹。

駝蹄羹 我國食駱駝歷史很久,駝峰、駝乳皆曾入饌。三國時曹*的愛子曹植曾不惜千金,制作壹味七寶駝蹄羹,甚受魏晉皇室喜受。宋人蘇東坡曾賦詩:“臘糟糝寄駝蹄”,寫的即是糟駝蹄。惜乎魏晉以後,七寶駝蹄羹之法失傳多年,七寶,估計是七味配料。所幸明代食譜中,有“駝蹄羹”之制法,現錄之如下:將鮮駝蹄用沸水燙腿毛、去爪甲、去汙垢老皮。治凈,用鹽腌壹宿。再用開水退去鹹味,用慢火煮至爛熟。湯汁稠濃成羹,加調味品供食。

髓餅 此為南北朝時的餅,用骨髓油同蜂蜜和面粉制成薄餅,放在燒餅爐中炕熟。餅肥美,可久貯,像南方的火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