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嫘祖故裏是那?

嫘祖故裏是那?

嫘祖故裏董橋行

農歷三月初六是傳說中嫘祖的生日。壹大早,我們壹行百余人,乘坐四輛公交大巴,迎著習習的晨風,駛向嫘祖的故裏———西平董橋。

坐在車上的人們,談笑風生、暢所欲言,話題自然離不開嫘祖。嫘祖是軒轅黃帝的正姬。司馬遷《史記》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是西陵部落首領西陵氏的女兒。據《水經註》記載:“其西呂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西平縣呂店鄉董橋(呂墟)村,就是蠶神嫘祖的降生地。

相傳嫘祖上山采擷野果時,發現樹上掛滿白皚皚的小球,咬不動,嚼不爛,采回來後放到鍋裏煮,卻怎麽也煮不爛。拿著棍子壹攪,發現棍子上纏上些像頭發壹樣白白的絲,非常結實,就用來綴獸皮,當線用。有壹天她被壹張大蜘蛛網蒙住臉,不知何物,便跑到小河邊壹照,像蒙了壹層紗,經過觀察,發現蜘蛛和蠶都會吐絲。能不能把蠶絲也織成網呢?經過努力,嫘祖把蠶絲橫豎交叉織成了紗,受到黃帝的仰慕。黃帝派人向西陵酋長求婚,酋長答應後,嫘祖穿起自己織的婚紗嫁給了黃帝。後來人們把這種天蟲家養稱作蠶,把織成的紗叫做絹。黃帝和炎帝合並後,炎帝掌管耕作農作物生產,黃帝負責植桑養蠶繅絲制衣。嫘祖輔佐黃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協夫而教,化蠶為衣,統壹中原,奠立國基,所以稱她為母。

在遠古時期,只能采些野棉花或獸皮充當衣服,遠離部落中心的百姓,只能掛些樹葉。正是嫘祖發明養蠶制衣,才結束了赤身裸體的荒蠻時代。東周之後嫘祖被後人推崇為神,譽為天蠶,作為蠶神世代教奉,被後人祀為仙蠶娘娘,曾在師靈鎮建娘娘廟,敬奉蠶神之功。後來廟宇不斷擴大,為七進院落,設計獨具匠心,並建立七級浮雕,有蒼松翠柏,銀杏古槐,郁郁蒼蒼,蔥蘢茂盛。每逢農歷三月初六,人們為嫘祖舉行三天廟會,唱大戲,祭祖宗。現在嫘祖廟已不復存在,但遺址尚存。

來到嫘祖陵,做壹下深呼吸,讓身心輕松,與尊敬的嫘祖作無語的交流,此時清風輕拂面頰,透過清明雨,歷史的沈澱更加靈秀,讓人在大自然寧靜祥和的環境裏得到滿足和欣慰。

祭奠儀式開始,鳴放三十六響禮炮,響徹雲霄,此時悠悠浩大的天穹,彌漫著遠古文明的氣息。在《先蠶娘娘》頌歌的伴奏中,市、縣炎黃文化研究會的同誌獻了花籃,華商和海外人士進行了祭拜。同是炎黃子孫,落葉歸根是中華民族的俗語,也是對嫘祖神靈的告慰。

儀式進行第七項是唱頌歌,由五十名小學生領唱:“軒轅正妃先蠶娘娘,始教民蠶制作衣裳,澤被中華五千年,名垂玉宇萬古揚……”那充滿稚氣的臉龐,在紅裙子的襯托下,像嬌嫩的鮮花,那清脆的童音把我帶回天真爛漫的童年。站在這片聖土上,我仿佛看到鄰居大娘織線時奔忙的景象,仿佛聽到織布機嗒嗒的聲音,那是絲綢之路的駝鈴奏起和諧的樂章。此時,香煙繚繞,彌漫著五千年的炊煙,五千年的燦爛文化融合著炎黃子孫的光榮傳統。

儀式的最後壹項是民間祭奠,幾十位村民代表舉著香,排著整齊的隊列,等待著這壹時刻。傳統的祭奠方式和程序分別為:迎神、上香、上供、祭拜、獻舞、送神,與《先蠶娘娘》頌歌的段落層次相呼應。儀式結束後,再次觀望董橋,這裏原來的土路變成了水泥路,小瓦房變成了平房和樓房。村西頭那排響著織布機的房屋,早年被“75·8”洪水沖倒了,而今是壹塊蔥蘢的麥田。歲月如梭,壹晃二十多年過去了,那熟悉的面孔仍在我心裏,相互對視彼此卻叫不出名字來,真是“東鄰西舍花發盡,***惜余芳淚滿衣”。和我壹起玩耍的孩子大部分都到大城市打工了,在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鄉村,留下缺憾和心靈之痛。

車過師靈,我還看到正在唱戲的人們,或許這裏也在祭奠嫘祖吧。回來以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那首祭奠頌歌之流風遺韻,壹直在我胸中回蕩:“先蠶降福施仙露,桑林蔭濃蠶事忙,先蠶娘娘……世代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