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Xi安有哪些民俗?什麽是文化、小吃和歷史?

Xi安有哪些民俗?什麽是文化、小吃和歷史?

Xi節

長安國際書法年會

時間:每年三月的最後壹周。

中國長安國際書法年會是由陜西省旅遊局主辦的大型國際書法交流活動。中國書法是中國獨特的藝術,有著幾千年的歷史。長安(今Xi安)不僅是著名書法家輩出的地方,也是保存最著名書法碑刻的地方,被譽為“書法之鄉”。1986長安國際書法年會首次舉辦,每年吸引眾多海內外書法名人前來演出,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

長安國際書法年會於每年3月的最後壹周舉行。屆時,國內外著名書畫家將齊聚古城切磋技藝、交流心得。年會的主要內容有:壹場仿唐代大雁塔的大型題字儀式;歷代名人水墨展;中外書法家筆會;高質量的文房四寶展覽;書法理論研討會、參觀碑林、石門十三品活動等。

Xi兵馬俑石榴節

時間:每年九月中旬。

Xi臨潼不僅是兵馬俑之鄉,也是中國著名的石榴產地。每到秋高氣爽的時候,也是旅遊旺季,火紅的石榴在陽光下格外搶眼,為驪山增添了光彩。Xi兵馬俑石榴節巧妙地將這兩項內容結合在壹起,使遊客在精神和物質上都得到滿足。

兵馬俑石榴節每年9月中旬在臨潼舉行,為期壹周。其主要活動包括參觀兵馬俑、華清池貴妃沐浴之旅、觀賞和品嘗萬畝石榴園、傳統石榴節、驪山古烽火臺亮燈儀式等。

Xi安古文化藝術節

時間:每年九月

Xi安古代文化藝術節是Xi的壹個大型文化旅遊節,從1990開始,每年秋季九月舉行。古代文化藝術節是陜西民間藝術精華的豐富集合。主要活動有:

宮廷禮儀鑼鼓;高蹺、旱船、竹馬、耍獅、舞龍等表演;大型宮廷煙花;街頭火災表演;大型文化節目,如大型音樂舞蹈《長安寶藏》《絲路風采》《長安風韻》《秦武魂》《馮明長安城》;仿唐樂舞,深受國內外賓客歡迎;陜西地方劇種,如秦腔、胡美戲、宛宛羌戲、木偶戲、皮影戲等。古城墻藝術花園舉行了壹場別開生面的夜景夜市入園儀式,客人們通過南門吊橋魚貫進入甕城,然後登上古城墻,欣賞模仿唐朝的文藝、武術、氣功和鬥雞表演,並參加各種遊樂項目。民間手工藝品和紀念品展覽。

Xi城墻國際馬拉松友好賽

時間:每年10月的11星期日。

Xi安城墻國際馬拉松賽自1993開始舉辦,在國內外具有壹定的影響力。2003年,Xi安城墻國際馬拉松賽被國家體育總局和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體育旅遊金獎”。比賽期間,將在Xi安古城墻上舉行男子和女子5公裏、10公裏和半程馬拉松比賽。

Xi歷史文化

Xi安古稱長安,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發祥地之壹。早在165438+萬年前,人類祖先就在這裏繁衍生息。Xi安有365,438,000多年的歷史。有65,438+03個王朝在這裏建都,是壹座與羅馬齊名的古都。自西漢以來,Xi安已成為中國與世界各國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的重要城市。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向西到達羅馬古城。“長安文化”代表著中華文化的脊梁。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豐源路改為Xi庵,Xi庵的名稱壹直沿用至今。辛亥革命爆發後,Xi是中國最早的省會之壹。1936 12月12日,震驚中外的“Xi事件”就發生在這裏。事變後,八路軍駐Xi延安辦事處向延安革命根據地運送了大批青年知識分子和軍用物資。黨和國家* * *周恩來、鄧小平和葉劍英都在這裏領導過革命鬥爭。

5月20日,1949,Xi安解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Xi安曾是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員會所在地,是中央人民政府直轄市。1954變更為省轄市;1984被國務院列為計劃單列市;1992獲批內陸開放城市;1994獲批國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副省級城市。經過5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Xi已形成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城市服務體系,成為中國重要的科學研究、高等教育、國防科技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以及輻射北方中西部地區的金融、科技、教育、旅遊和商務中心。

Xi文化氛圍濃厚,無論是文學創作、舞蹈藝術、器樂表演、書畫風格、傳統戲劇、民間表演藝術還是古代文物收藏,在國內外都有壹定的影響力。

Xi安民俗文化概述

吹糖機

民間的“吹糖人”藝人,當他們把焦糖加熱到合適的溫度時,把它扯下來,揉成壹個球,用食指壓上壹個帶有少量澱粉的深孔,收緊外口,迅速拉出,當糖果棒拉到壹定細度時,突然折斷。這時,糖果棒就像壹根細管,並立即用嘴吹它成型。整個操作過程必須經過艱苦的訓練,手法要準確,造型要簡潔生動。吹糖機的關鍵技術是吹揉技巧。制糖人先將壹小塊麥芽糖捏在手心裏,然後握緊拳頭,用另壹只手的手指穿過手心,將糖果堆成壹個試管,咬掉試管頂部後就可以吹了。制糖工人鼓起他們的臉頰,很快他們被吹成薄皮、中空的扁球體,然後用巧妙多變的技巧擠出不同形狀的花鳥魚蟲和人,其中壹些被塗上了五顏六色的顏色。

剪紙

在中華民族的搖籃裏,孕育和發展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剪紙俗稱窗花,是民族文化的內容之壹。作為壹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形式,剪紙深受中國各族人民的喜愛,其中陜北剪紙仍然引人註目。陜北剪紙包含了秦漢時期的風格,其風格纖細秀麗,但也粗獷大方。它已在Xi、北京等地展出數年,並獲得好評。

鳳翔木版年畫

據史料記載,它已有476年的歷史。據壹家從事年畫生意的家族的祖傳檔案顯示,孝裏村的戴氏家族有八戶人家在明二年(1507)從事年畫副業。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戴氏家族就已設立了早期年畫“畫局”,至今已延續六代190余年。鳳翔木版年畫從小到大,從粗到細。幾經沈浮,它們已成為西北地區首屈壹指的民間年畫勝地。在近兩個世紀的發展歷程中,泰的始興畫局以鳳翔為基地,面向全國,在對外宣傳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鳳翔泥塑

陜西省鳳翔縣劉穎的彩塑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彩繪泥塑有100多種戲劇人物、神話人物、鳥類和動物。這些泥塑色彩鮮艷、鮮艷、誇張、簡潔、樸素大方、妙趣橫生。最受歡迎的是臥牛,站立的老虎,懸掛的老虎和胖娃娃。這些彩繪泥塑大多被視為西北省份農村地區節日的最佳產品,或作為兒童滿月的紀念品,家庭日常裝飾的裝飾品,以及親朋好友的禮物。近年來,鳳翔彩繪泥塑被列為陜西省旅遊紀念品,並廣泛對外供應。

安塞腰鼓

腰鼓是民間舞蹈中的壹種常見活動,古往今來綿延不絕。時至今日,陜西人,特別是陜北地區的人們都要求,青年男女閑暇時,把腰帶斜交叉在腰上,系上腰鼓,兩手各持壹根小木棍,鑼和簪敲在壹起,“梆、梆、梆”的聲音清脆響亮,特別悅耳。在陜西各地的學校和組織中,青少年每逢節日都會組織表演腰鼓,這是最吸引觀眾的目的,而陜北安塞腰鼓則是壹枝獨秀。

洛川別骨

陜北洛川民間舞蹈中的彈鼓很獨特。相傳是由秦漢軍士的實踐發展而來。這種邊跳邊打鼓的活動已經在民間生根發芽,代代相傳。表演時,鼓手戴著武士圍巾,在上面系上英雄花,穿著戰鬥服,背上插著旗幟,腿上系著雲紋裙,系上綁腿,並穿上戰鬥靴,胸前掛著兩英尺寬的鼓,同時跳躍和擊打,激烈而激烈。球隊變化多端,及時有序。9月27日,1989“世界旅遊日”慶祝活動在Xi安舉行,洛川精彩的打鼓表演受到中外觀眾的熱烈歡迎。

牛拉古

陜西省鹹陽市的“拉牛鼓”是民間鼓舞中的壹個獨特項目。在“牛拉鼓”表演中,兩頭牛身穿紅衣,各拉著壹輛大車,上面放著壹面大鼓,鼓手背對前方,面對身後的數百名鼓手。他壹邊敲,壹邊打指揮鼓,鼓聲響徹雲霄。鼓手們都穿著五顏六色的服裝,腰間系著白毛巾和絲帶,前後呼應,配合默契。在大型慶典或節日期間,“牛鼓”是必演節目,讓觀眾大飽眼福。

蛟龍鼓

“蛟龍鼓”是陜西特有的民俗活動項目。它流行於贛縣王村鄉,以其粗獷豪放、完整優美的色彩和表演成為省內外知名的民間打擊樂藝術活動。相傳明朝大王村太監梁梅於萬歷二十壹年(1593)退休回鄉。他曾組織各種娛樂活動,其中“龍鼓”由他親自教授。數百年來,這壹傳統節目植根於人民,完善於人民。每年直到正月十三,大王村所有的鑼鼓隊都要從各個街道互相敲打,最後聚集在村東的三義廟前,在這裏互相切磋,好不熱鬧。

運轉滾筒

流行於陜西省麟遊縣的跑鼓是漢族的傳統鼓舞之壹。演出時,場地內兩邊各有兩個鼓。兩名鼓手穿著武士內衣、圍巾或武士帽,隨著鼓聲起舞。鼓應該與鑼、鈸和簪相協調。當鼓手擊鼓時,從慢到快,從慢到緊,他們都遵循壹定的節拍;激烈之處,不僅鈸的敲打多變,還有鑼鼓的聲音插入空中配合,還有歌曲的吆喝聲,此起彼伏,聲音相互呼應,氣氛濃厚而不混亂。

陜西戲曲

秦腔又稱“亂彈”,唱腔高亢激昂,要求用真聲演唱,因此保持了原汁原味、豪邁奔放的特點。其角色可分為十多種類型:老聃、鄭丹、肖丹、花旦、武旦、媒旦、老學生、徐生、、大京、毛靜和醜角。它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壹。它在秦、漢、隋、唐、宋、元、明時期已經成熟,並在明末清初盛行於南北各地,對許多劇種產生了重大影響。其特點是:慷慨激昂,聲音洪亮。主要流行於西北各地,深受群眾喜愛。它的唱腔、直白的說話、魯班、面部化妝、身材和角色類別都自成壹體。秦腔保留下來的劇目有700多個,是所有劇種之首。

陜北評書

陜北評書,據口口相傳,在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榆林地區就有活動。當時“琵琶”被稱為“蠍子”(樂器像壹只大蠍子),兩塊木頭被稱為“冷子”。許多藝術家或盲人藝術家以彈琵琶和敲板講故事為生,他們大多用“雙音”和敲竹板唱“蓮花瀑布”。後來,在山西北部和陜西北部,雙音、單音、降調、慢板和竹板等音調逐漸形成。陜北評書的“九申十八調”壹樣多,琵琶流行於延安、甘泉、延長、吳起等地。三弦流行於甘肅省綏德、神木、府谷、內蒙古、黃河及部分鄰近縣,說書為單音;郟縣、吳堡為東路;定邊、誌丹、靖邊西涼梅花。雙調有三種:慢板、武打、快板,長短書都用。

陜西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燈影”,是中國壹種古老而奇特的民間戲曲藝術,在關中地區十分流行。皮影戲表演簡單,表演領域廣闊,演技精湛。它活躍在廣大農村地區,深受農民歡迎。皮影戲制作非常精細,皮影的用料講究。用上好的驢皮或牛皮在水中浸泡後,浸泡使其光滑透明,然後精心雕刻並塗上華麗的顏色。人、動物等。被雕刻成輪廓,幹燥後刷上桐油。四肢和頭部可以活動,表演受到細長樹枝的約束。表演時,用壹塊白紗作為屏幕(屏幕的大小取決於場地,基本上就像壹部小電影的屏幕)。皮影戲演員站在屏幕下,將皮影戲演員粘在屏幕上。光從後面出來,觀眾坐在光的對面觀看。皮影戲以秦腔為主,歌者和操縱者配合默契。技藝精湛的表演者在關中被稱為“巴什”,他們壹手拿著兩個甚至三個皮影,打打鬧鬧,套路不亂,令人眼花繚亂,綠意盎然。

正月十五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小年,過十五。從正月初五開始(或從初六開始),我的叔叔開始給我的侄子、養父和奶媽送燈。壹般來說,壹個孩子會額外得到壹對燈,每對燈有十根蠟燭,每多壹個孩子會額外得到壹盞燈,還有壹束麻花和壹包蛋糕。連續十二年。父母還會在第壹年給出嫁的女兒壹對紅輪燈籠(宮燈)或玻璃燈籠和壹對燈籠,這被稱為追燈籠,當她們有孫子時,會送小燈籠。孩子們收到燈後每天晚上都玩(摘)燈,三五成群地玩到十五。在第十五天晚上,家家戶戶門前高高掛起燈籠,庭院的角落裏點著蠟燭,這意味著鬼魂和邪惡的靈魂無處可藏。新婚媳婦14日晚回家“躲燈”,16日返回。孩子們可以繼續玩燈和嬉戲,燈籠將繼續懸掛,並在十七日之前收集所有燈籠。

關中十怪

俗話說:“百裏不同風,十裏不同俗”。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的影響,陜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樂等方面形成了壹些獨特的方式,被稱為“陜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也有人說”。過去,灞橋地區的農村在這方面尤為突出。

首先,面條就像皮帶面。

面條像皮帶壹樣寬。拉面也叫biang-biang面。關中人做的正宗biang-biang面與城裏人通常吃的拉面還是有區別的。正宗的biang-biang面條,壹根面條的寬度可以達到兩三寸,長度約為1米。厚的時候和銅幣差不多,薄的時候就像蟬壹樣。

第二,鍋盔像鍋蓋

大麻頭盔是餡餅。相傳秦朝時,秦軍統壹六國,四處征戰,軍隊中士兵攜帶的幹糧很容易發黴變質。因此,軍隊中的廚師發明了今天的鍋盔。另壹個故事說,唐朝建造幹陵時,由於士兵和工匠服役人數過多,建造進度經常被推遲並受到懲罰。於是,壹名士兵焦慮地把面團放進頭盔裏,把頭盔放進火裏烤成了蛋糕。不管怎麽說,郭隗囂在陜西已經有幾千年了。

第三,壹道辣椒菜

辣椒的“辣油”在陜西是壹道正經菜。就連Xi安家家戶戶的大門前都掛滿了壹串串喜人的紅辣椒,所以有句話說:“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不怕辣,陜西人也不怕辣!”

第四,碗和盆很難分開。

在嶗山吃飯時,他喜歡用耀州產的青花瓷大碗。當地人叫它“老碗”。這個舊碗甚至比壹個小碗還要大,所以經常很難區分碗和盆。在關中的農村,每次吃飯的時候,男人們都會端著又大又舊的碗蹲在村口、門前和樹下,邊吃邊聊,津津有味。這就是著名的“老碗會”。

五,爸爸把它戴在頭上。

過去,關中地區盛產棉花,當地人習慣把棉花制成的手帕戴在頭上,不僅可以防塵、防雨和防曬,還可以擦汗和手提袋。

六、房子半蓋

無論是在Xi還是在關中的農村地區,單面建房隨處可見。據說,正是因為陜西幹旱少雨,所以在這壹側建造的房屋可以讓所有珍貴的雨水流向自己的田地,這就是所謂的“富水不流外人田。”

七、女孩不是外國的。

關中地區土地肥沃,因此很少有人前往其他地方生存。所以有“宅在家裏不如出門”的說法和“出不了關(潼關)就出不了川”的民間諺語。長期以來,不僅男人不出門遠遊,就連女孩也不遠嫁。如今,人們在隔壁結婚並不奇怪。壹些村莊還為不想結婚和離開家的女孩建造“女孩樓”,這不僅為建設新農村吸引了更多的外國人才,還結束了女孩的願望。

八、不要坐起。

因為關中的男人壹日三餐都要蹲在壹起開“老碗會”,壹蹲就是壹個多小時甚至更長時間,而且冬天人們喜歡蹲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曬太陽”或下棋“輸邊”,所以關中就養成了蹲的習慣。

九、睡枕石

陜西人不喜歡軟枕頭,而是選擇木枕頭和石枕頭。這與陜西人的直爽性格是分不開的。在陜西,夏天酷熱難耐時,莊稼漢晚上睡覺時,更喜歡把壹塊磚或石頭當枕頭休息,然後在上面酣睡。而且,陜西人親切地稱之為“黃金不換”,意思是不與黃金交換的寶藏,足以看出真正的陜西人對這種用石頭和石塊制成的枕頭的依戀和癡迷。

十、唱歌和叫喊

唱戲就是唱秦腔。它的特點是高度激動和極度匆忙。尤其是華蓮的歌聲撕開桑梓,大聲呼喊。當地人稱之為“賺破頭”。外國人不明白其中的滋味,開玩笑說:“唱秦腔,第壹,舞臺要結實,以免塌臺;第二,演員要身體健康,避免生病;第三,觀眾要有勇氣,以免被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