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和尚怎麽燒豬頭?

和尚怎麽燒豬頭?

按照常理,和尚信佛,佛教徒吃得快,應該與豬肉絕緣。但也有特殊情況。比如揚州名菜“烤全豬頭”的傳說就是壹個和尚發明的。當然,他自己不吃。他為別人做這道菜。後來,壹位廚師轉過身來,請人們學習和尚的奇妙技能。於是,這道鹹甜適中、肥而不膩、入口即化的名菜流傳開來。雖然關於這個傳說沒有明確的記載,但在古籍中可以找到旁證。清代白沙興安壹俗人寫的《望江南》壹詞被收入《揚州風土詞摘抄》。其中壹篇寫道:“揚州好,&;127;在法海寺四處遊蕩。湖上虛堂開對岸,水塔映中流,留客爛豬。”由此可見,法海寺的“烤豬頭”確實很有名。僧人為什麽要“燒豬頭”詳細情況不得而知。不過,在古代揚州,信佛或學佛的人很多,有些人與僧人有很多接觸。因此,可想而知,法海寺和尚破例為這些熟人“燒豬頭”。

我以前教大家做菜,但今天這道菜真的很復雜,所以這次不是教大家,而是請大家品嘗。快來和我壹起品嘗吧,希望它不會流口水。當我有機會來我家的時候,我會自己做這道菜,請過來嘗嘗這道菜。

上次我介紹了獅子頭的做法,揚州著名的“三頭宴”還有兩個頭還沒有介紹。所以今天我就說另壹個頭,就是烤全豬頭。

說起烤全豬頭,還得從揚州的壹座寺廟說起。在揚州瘦西湖邊上有壹座名為“聯興寺”的寺廟。現在它應該位於瘦西湖吳婷大橋的東側。最近應該修好了。我們去那裏的時候,那裏非常破舊。聯興寺有壹座白塔,裏面有很多故事,這裏就不說了。將來如果妳想開壹個關於揚州旅遊的專欄,妳可以講很多,也可以做壹個系列。

聯興寺原名法海寺。後來隨著《義妖傳》(白蛇傳)的傳播,“法海”這個詞變得很臭,所以改名為蓮興寺,蓮的性別還不錯。蓮花原本是佛教三大聖靈之壹(另外兩個是大象和菩提樹)。

這道烤豬頭是聯興寺的僧人研發的壹道菜。相傳有壹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遊覽了揚州瘦西湖。他感到饑餓,突然聞到壹股肉味,於是他和隨從跟著肉去了法海寺。壹個老和尚在大殿外的蠟燭上方懸掛壹個大瓦罐。肉來自這個瓦罐。乾隆皇帝看到佛教是壹個幹凈的地方,因此如此侮辱規則,他非常憤怒。他立即命令住持前來。當住持看到皇帝的憤怒時,他很快報告說法海寺年久失修,寺廟裏的香火不旺,所以他不得不賣壹些熟肉來謀生,他不能在香火廚房裏做,所以他只能在大廳外面用蠟燭烹飪。乾隆皇帝可能是真的餓了,他不在乎任何規章制度。那我就嘗嘗是什麽味道。於是方丈和尚把瓦罐放下,乾隆打開了瓦罐。原來裏面燉的是豬頭肉,味道很好,他喜出望外,於是他頒布了壹項特別法令,允許法海寺從現在開始出售豬頭肉。

事實上,無論和尚是否燒豬頭肉,都沒有人出售。我個人認為有可能因為和尚貪吃而開始素食,我不敢大張旗鼓地買肉,只好請人弄了個豬頭燒了充饑。要知道,過去沒有節日,屠夫的豬頭是不要的,就是窮人買回來開始無肉不歡。如果妳賣肉,法海寺門前有足夠的空間。自然,妳可以架起爐子和鍋,光明正大地賣他的肉。

我們有壹位著名的老鄉——朱自清先生曾在他的著名散文《揚州的夏天》中提到過揚州法海寺的豬頭。那時,法海寺的豬頭肉是按罐出售的,有時壹罐可以賣6元。如果大米打折的話,恐怕現在要500元(當然不能以銀行收購的價格計算,只有120元,不能以文物的價格計算。壹個大洋要200元或300元,我的老房東爺爺花16元買了壹個女仆,這是我做妾的小妻子,普通人已經買不起了。要知道,幾年前在北京流行的時候,壹張豬臉都賣不到這個價。

現在我們來談談這個豬頭。我前面提到豬頭是瓦罐賣的,這是壹種高雅的說法。其實所謂的瓦罐就是夜壺,說得更直白壹點就是尿壺。剛才沒說是怕大家沒胃口。而且壹定是用了很多年的老夜壺,因為上面有壹層厚厚的尿堿,而且尿堿的成分很復雜。壹般來說,它主要是尿素、硝酸鈉、硝酸銨等的混合物。(因為尿堿中含有大量硝酸鹽,小時候經常從馬桶上刮下來和從藥店買的硫磺、木炭混合炒成土粉,差點沒把表哥的命送掉。這是後話,暫時不提)。硝酸鹽受熱分解後,會與有機物反應生成硝基化合物,硝基化合物是氨基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知道,我們通常使用的味精實際上是壹種氨基酸化合物。在沒有味精的時代,硝酸鹽往往是烹飪和提神的重要物質。當然,這也是食物中的致癌物——亞硝酸鹽的含量特別高。此外,添加亞硝酸鹽的食品特別耐儲存,這可能是因為亞硝酸鹽完全殺死了蛋白質的活性,因此不容易被細菌腐蝕和腐敗。因此,我們現在購買的許多熟肉制品纖維非常清晰,顏色呈暗紅色。不用說,它必須添加硝酸鹽。

僧侶從豬頭上去除骨頭和淋巴,沖洗幹凈後放入夜壺中。這種火是寺廟裏用小火點的蠟燭,因為白白燃燒它是壹種浪費,所以還不如用它,所以夜壺是掛在長火上面慢慢煮的。壹般來說,要煮兩天兩夜才能徹底煮熟。此時豬頭肉酥爛鮮潤,入口即化。

其實自己在家做豬頭肉也可以,但是對設備的要求比較高(當然妳不會非得去用老夜壺,老夜壺現在是文物了,不忍心用來炒菜),而且還很繁瑣。如果有人有興趣嘗試,我可以私下教妳。

法海寺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破壞,僧尼被迫回歸海關(奇怪的是,那座寺廟裏既有僧尼。我只知道壹般來說和尚廟不遠處壹定有尼姑,所以難怪阿q哥調戲小尼姑:和尚摸了我也摸不到?)。法海寺的豬頭肉也成了朱自清先生的絕唱。不過,這道菜並沒有失傳。在揚州飯店和大飯店還能吃到,但整體感覺還是不如街邊的熟食檔,當然也不如自己做的好吃。原因有很多。我估計,首先,我們不像乾隆皇帝那樣餓,其次,我們沒有以法海寺烤豬頭的美麗想象和敬畏品嘗它。此外,今天豐富的食物和生海鮮無疑降低了我們味蕾的功能。

最後,我們來談談和尚和尼姑。事實上,佛教剛傳入中國時,還沒有那麽多條條框框。起初,它不是指肉,而是洋蔥,大蒜和韭菜是三種肉,肉是蔬菜的臭味。辛乃奇是個愛吃辣的人。諸佛皆禁。名集三次:“肉不辛,阿味也。”辣而不肉,姜芥也。不管是復還是復,也是五辛。“後來才牽強附會地說不能殺生,以至於不能吃肉。這條規則是由梁武帝·孝嚴制定的,這個荒唐的天子才華橫溢,最終餓死在宮中。因為所謂的“肉生痰,魚生火”,佛教修行使僧侶們很少鍛煉和消耗,因此過量的營養對他們來說是危險的,而不吃肉可以確保他們在不危及生命的情況下長時間無法移動。此外,吃洋蔥和大蒜等食物充滿惡臭,這確實會幹擾他人的冥想。

我仍在努力找出是誰制定了和尚和尼姑不能結婚的規定。很奇怪佛祖釋迦牟尼娶了他的妻子並生了壹個孩子。他的兒子叫羅厚洛。去過五臺山的人都知道,在吳冶寺的頭部有壹座名為羅厚寺的寺廟,據說那裏的香火最多,祈禱者最多。不知道和這個大王子有沒有關系。這個小羅沒有排在十八羅漢裏面,但是五百羅漢裏面還是有壹個的,雖然排名有點靠後。相當於沒有接任總書記(佛),沒有當選政治局常委(佛加四菩薩),沒有當選政治局委員(十八羅漢),勉強混個中央委員當當(五百羅漢),還不錯。即使是現在,高幹子弟的孩子也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