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黃陂區的好吃街始建於明萬歷元年(1573年)。有“九街十八巷”、“六門四碼頭”。抗日戰爭前,下正街和十字街是主要商業街,有百貨鋪21家、匹頭鋪26家、雜貨鋪44家、茶葉鋪8家、煤油鋪7家,還有柴行、牛行、豬行、糧行10余家。飲食行業多集中於大西門外的“好吃街”,有酒樓、飯館8家,熟食店53家,夜間沿街擺攤設點,叫賣風味小吃。仁壽街、嫁貨街手工業作坊甚多。
武漢市黃陂區的好吃街主要有板橋大道(長2.2km)和板橋大道與雙鳳大道路口向東800m,***計約3千米的大道布滿了大大小小的餐館、沿街小飯店。
黃陂美食廟會是中國·武漢木蘭旅遊文化節三大主題活動之壹,也是黃陂首次對外推介黃陂地方特色美食的大型活動。黃陂區好吃街重點展示黃陂“美食之鄉”之旅的主推產品,有羅漢街道的山味,姚集的蒸菜,蔡店的野菜,長嶺的藥膳,六指的鴨鮮,祁家灣的豆制品,橫店的煨湯,木蘭山的齋萊,盤龍城的水煮活魚和黃花澇的蝦鲊、橫店鴨子煲、黃陂糖蒸肉、幹鍋鴨血、黃陂扣肉、黃陂糍粑、豆絲、黃陂三鮮、麥醬肉。美食廟會上還評出了黃陂十大名萊;它們是:蔡店街道:蘆筍四吃、厥粉裏脊絲;長軒嶺街道:葛粉蛋卷;姚集街道:蒸豇豆;六指街:鴨子煲;祁家灣街:油炸臭幹子;梅店水庫:幹扁紅尾魚;木蘭山風景區:八仙上壽;羅漢街:山雞鳳凰肉;盤龍城經濟開發區:黃花澇三鮮(黃陂三鮮:肉糕、魚糕、肉圓、魚圓)。 黃陂好吃街長大約3000米,夠老,也夠味道,油滋麻花的站在城市的背後,它更象壹個都市節奏的古舊音符,在晨光裏壹經彈起,就讓醒盹的武漢立體並具體起來。黃陂好吃街的鋪面以家庭為單位鋪陳開來,樓上是住家,樓下是賴以生存的食店。熱幹面,鮮魚湖湯粉,米酒,黃陂好吃街的樣子和吃食壹直沒有走過樣,幾輩子人繁衍生息的時光就在繞人心脾的小食香裏溜過去了。 黃陂好吃街有武漢人特有的大嗓門,有油煙裏擠過去的匆匆路人,有油圬破舊的鋪面天棚,有點臟兮兮看的碟子,卻讓這凡常清晨的煙火氣鮮活出農家模樣,足以讓老是強調環境氛圍的都市人徹底忘形壹回,於是這走馬觀花尋查米面湯汁的旅程,竟有了觸摸老黃陂真實地的寓意。關於美食,眼睛總比胃口先行壹步,還是從熱騰騰的糊湯粉開始吧。
黃陂三合(黃陂三鮮) 黃陂三合是武漢黃陂民間的傳統佳肴,已經流傳數百年。三合是魚丸、肉丸、肉糕三樣菜看合而為壹的統稱。當地群眾又稱之為三鮮,他們把三鮮作為品評筵席的起碼標準,有“沒有三鮮不稱席,三鮮不鮮不算好”之說。 三鮮各有其制作傳統技藝。魚丸選用鰓魚剁茸,配上蛋清、蔥白、姜汁、豬油等余制而成。肉丸選用豬腿夾肉剁碎,配上魚茸和各種調料,酥炸而成。肉糕的原料和肉丸相同,但作成糕狀,蒸制而成。三菜合燒,魚有肉味,肉有魚香,別有風味。由於三菜中有魚、丸、糕三字,魚與余諧音,龍的方音為圓,糕與高同音,人們便賦三合以年年有余、家家團圓、步步高升的寓意,為圖吉慶,年節必備。使得魚丸滑嫩、肉丸松泡、肉糕軟柔,頗受歡迎。
黃陂糖蒸肉
又稱東坡糖蒸肉,糖蒸肉是湖北著名的傳統蒸菜之壹,它與“沔陽三蒸”壹樣,在全省內外享有盛名。黃陂人民講究“糖蒸”,每逢年節喜慶飲宴,要做壹道香醇色紅、象征甜蜜美滿、象征甜蜜美滿、喜慶祥瑞的佳肴,它就是糖蒸肉,便以此作為待客上菜。
豆絲,乃是武漢市黃陂區特產。面類食品。豆腐幹切成絲狀,加配料烹煮而成。豆絲是武漢市黃陂區的三大傳統小吃之壹(還有黃陂三鮮和黃陂糍粑),也是長江中下遊區域的農家傳統食品,主要分布在湖北東南部、安徽西南部及江西。豆絲是用大米、綠豆等按壹定比例打漿攤成餅此時為濕豆絲,壹般吃飯是直接抹上醬料或自行包菜吃。當然為了便於保存可切絲晾幹。在湖北黃陂豆絲是必不可少的年貨,每年臘月,家家戶戶做豆絲,飄出濃濃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