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土著民和郭琨根老師及西漢兄弟組織的甘棠采風活動取得圓滿成功。作為同行者的我賞美景品美食收獲滿滿,琨哥點的美食解了嘴饞,巖門口的奇景飽了眼福,特用如下文字與君分享。
經賽田街上往北沿河而上,再往左走的山沖就是龍集沖。這裏有壹條終年四季水源豐富的河流叫龍集河,龍集河的源頭“巖門口”就是此番我們采風活動重點行程之壹。
上午爬完豬婆大山之後用過午餐,我們直奔采風活動的下壹站--巖門口。過了賽田街上,沿河而上經過龍集農塅,兩大建築撲入眼簾:南沖水庫北幹渠倒虹吸管道和洛湛鐵路改直線的高架橋。
這兩座建築高懸農塅上空,橫跨農塅幾乎平行,相距大約500米。遠看並不覺得多麽雄偉,當我們的車子駛近鐵路橋底,我才發現每個橋墩原來如此巨大,憑我的感覺應該有十幾個平方,心裏默想著工程造價壹定不菲。特別是倒虹吸管道的建造,憑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設施和技術,修建如此巨大的管道,這是多少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呀。
如此奇觀,曾有文人墨客題聯稱贊:
壹橋飛架龍集,洛線高懸通千裏;
二水疊流田塅,河渠豐灌入萬丘。
又曰:
雙龍昂首懸空越,
壹路並肩橫塅行。
我們車開至公路盡頭,向壹位老人打聽了巖門口的具體位置。沿河步行不多久,巖門口就呈現在我們面前。此時,我們與早已等候多時的朱應國主任匯合了。
初看上去,這裏兩面都是高山,典型的狹長山沖,附近人煙稀少,河水清澈奔流不息,環境恬靜安然。
越往前走,河的盡頭到了。這是壹個不大的水潭,水潭中央壹條蜿蜒的跳石臥身水中,承擔起連接兩岸通行的重任。水潭當中蟄伏著壹些形狀各異的奇石,恰在此時,文友們從河對岸踏上跳石過來了,秀麗的倩影倚著藍天白雲倒映在碧水中,是那麽的和諧,那麽的靈動,我趕緊把這難得壹遇的美景保存在鏡頭裏。
隨著朱主任的解說,我們接近了龍集河的源頭--巖門洞口。
這是壹個幽深而神秘的溶洞,鐘乳石倒掛在洞頂,洞裏異常的靜謐,泉水清幽,無波無瀾,處世不驚,壹看就讓人產生壹種寧靜閑適的感覺。
我很好奇地下水的源頭來自何處。朱主任說這裏背靠山鬥,而山鬥方圓幾十平方公裏都是巖石裸露的石灰巖溶洞地區,屬喀斯特地形,地面不存水,因此雨水都成了地下水,甘棠有名的四十八井裏的水,都是從地下冒出來的,這些大小井的水終年不斷,夏天清澈見底,冰涼甜沁,冬天熱氣騰騰、溫暖如春。地下水經過地下溶洞漂流到另壹個出口巖門口,又從這裏奔向龍集河回歸大自然,造福於人類。
到了豐水期,洞裏溫柔的泉水躍出洞口形成壹道白色瀑布縱身躍入水潭,顯示出它另壹面的魅力,既壯觀又威嚴。現在是枯水期,但是泉水還是源源不斷流出,永不枯竭。
泉水經龍集河,流向賽田、小富、新澤。它滋養了壹代又壹代勤勞勇敢的甘棠人民。聽著解說,我眼前出現了壹幅幅風吹稻穂浪千重的豐收景象。是啊,巖門口流出的地下水確是幸福的源泉。
再仔細打量洞口,地形較為復雜,水邊有奇石,洞頂的鐘乳石姿態各異,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鬼功神力,這番奇景引得賀奇峰老師詩興大發,即刻吟詩壹首:
神工鬼斧嘆巖門,十萬清波壹口吞。
唯有情懷仍未改,弄弦千載奏晨昏。
註視著洞裏靜得像壹面鏡子的泉水,壹股想要深入洞裏探個究竟的念頭油然而生,不由自主,我們的腳步接近了水的邊緣。膽大的琨哥跳上了水中的石頭,張開雙臂大聲吶喊著,幽深的洞口無聲地擁抱著簇擁而來的壹群文學愛好者,在他們眼裏,巖門口是另壹個世外桃源。欣喜之情溢於言表,她們爭相與之合影,巖門口的美景隨著各張美照走進千萬人的眼裏。
還有壹些人另覓道路到了側面的洞邊緣,我也不甘落後,小心翼翼地走近了側面洞口。這個洞口猶如張開的虎口,虎牙交錯。幾位男士已爬進了“虎口”,我剛接近,琨哥大呼:“芬姐站好,別動。”原來他壹直都在捕捉鏡頭。
從洞口折轉看著流向兩邊水渠的泉水,那麽清澈透明,我用礦泉水瓶子盛著喝了壹口,清涼可口。忍不住裝了壹瓶帶回路上喝。賀老師則蹲在水渠邊戲起水來,童年的回憶壹下湧上心頭。
黃誠老師說水渠邊常有附近村婦在這裏漿洗衣服,從容淡定,與青山秀水融為壹體,感覺分外親切。
我第壹次置身這樣的美景之中,沐浴著溫暖的陽光,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聆聽著小鳥的歌唱,伴隨著碧水的腳步,分享著文友的快樂,只覺得全身心特別輕松,特別快意,與大自然親近是愜意的,何況是在這與眾不同的巖門口,幸福感尤其爆滿。
這不,詩人朱樂平興起詠詩壹首:
秋水壹潭映碧天,水窮雲起現身前。
有靈山水稱知己,且放身心歸自然。
如果妳心動了,巖門口等妳打卡!
圖片來自多位老師之手,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