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關於端午節的信息,還要寫壹個標題。

關於端午節的信息,還要寫壹個標題。

端午節簡介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普節節、天中節、大腸節、木蘭節、女兒節、兒童節。它是漢族傳統節日之壹。端午節也叫端午和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節、崇武節、五月節、玉蘭節、女兒節、中元節、迪拉節、詩人節、龍節、艾節、端午、夏節等。雖然名字不同,但總的來說,各地人民的習俗相似多於不同。今天,端午節仍然是中國人民中非常受歡迎的盛大節日。

兩千多年來,端午節壹直是中國人的傳統習慣。由於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壹些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彜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畬族、拉祜族、水族、納西族、達斡爾族和仫佬族。其內容主要包括: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塑像,迎鬼船,躲午,貼午葉,掛菖蒲和艾草,遊百病,戴香囊,備祭祀碗,賽龍舟,比賽,打球,蕩秋千,給孩子塗雄黃,喝雄黃酒、菖蒲酒,吃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壹些活動,如賽龍舟,取得了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和地理界限,成為國際體育賽事。

端午節的起源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如: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的學說;紀念曹娥;從三代夏季至日節;驅邪月邪日說,吳越民族圖騰祭祀說等等。以上每壹個都有自己的來源。根據聞壹多《端午考與端午歷史教育》中所列的100多部古籍和專家的考古研究,端午節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人舉行的圖騰節日,早於屈原。然而,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篇已深入人心,因此人們“珍惜和哀悼他們,並在世界上討論他們的話,以便代代相傳”。因此,紀念屈原的理論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間文化領域,中國人把賽龍舟和端午節吃粽子與紀念屈原聯系在壹起。

端午節是壹個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端午節有許多起源和傳說。這裏只有以下四種:

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壹位大臣。他主張提拔賢能,賦予權力,使富裕起來,並主張聯合抗秦,這遭到了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被迫離職,被趕出京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期間寫下了《離騷》、《田文》和《天問》等不朽詩篇,這些詩篇風格獨特,影響深遠(因此,端午節也被稱為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克了楚國的京都。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屈原心如刀絞,但他始終不忍心放棄自己的祖國。5月5日,他寫完代表作《懷沙》後,投河自盡,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壹曲波瀾壯闊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人民非常悲傷,紛紛湧向汨羅江去祭奠屈原。漁民劃著船,在河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壹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把它們“撲通、撲通”地扔進河裏,說魚龍蝦蟹都吃飽了,不會咬醫生的身體。人們看到後紛紛效仿。壹位老醫生拿了壹壇雄黃酒倒入河中,說要用藥物打暈龍水獸,以免傷害屈醫生。後來,由於擔心飯團被龍吃掉,人們想出了用楝樹葉包裹大米,並用彩色絲綢包裹大米,使其發育成褐色種子的主意。

之後,每年的五月初五,都有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習俗。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從紀念伍子胥說起。

江浙壹帶廣為流傳的端午節第二個傳說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伍子胥。楚國名將伍子胥和他的父親、兄弟都被楚王殺害了。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前往吳國幫助吳國伐楚,並在五次大戰中進入楚國都城郢城。當時楚平王已經死了,子虛挖了壹個墳墓,鞭打了300具屍體,為他的父親和兄弟報仇。吳王何璐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承了王位。吳軍士氣高漲,被越國擊敗。越王勾踐求和,夫差答應了。子胥建議徹底消滅越國,但夫差不聽。吳國被越國屠殺,並被越國收買。子虛被讒言陷害,夫差信以為真,賜他壹劍,子虛死了。子虛,壹個忠誠的人,視死如歸。臨死前,他對鄰居們說:“我死了以後,要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吳京的東門上,看著越南軍隊進城消滅吳國。”隨後他自殺了。夫差聽後大怒,於是在五月五日將子虛的屍體用皮革包裹起來放入河中。因此,據說端午節也是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出自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了紀念東漢時期(公元23-220年)孝順的女兒曹娥救了溺水的父親。曹娥是東漢上虞人。她的父親淹死在河裏,幾天都沒有看到她的屍體。那時,孝順的女兒曹娥只有十四歲,日夜在河邊哭泣。17天後,他也在5月5日投河自盡,5天後撈出了父親的屍體。這被傳為神話,然後傳到縣衙總督那裏,縣衙總督將它立為紀念碑,並讓他的弟子韓丹春作悼詞。

孝女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有金所撰《曹娥碑》。後來,為了紀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廟。她居住的村莊被重新命名為曹娥鎮,曹娥去世的地方被命名為曹娥河。

圖騰祭祀起源於古越民族

現代出土的大量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在新石器時代,長江中下遊地區曾出現壹種具有幾何紋和陶圩特征的文物。據專家推斷,殘存的氏族是歷史上崇拜龍圖騰的氏族——百越氏族。出土陶器上的裝飾圖案和歷史傳說表明,他們有連續紋身的習俗,生活在壹個水鄉,並將自己比作龍的後裔。其生產工具中,有大量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青銅器。作為日常用品,用於烹飪食物的印花陶鼎是他們獨有的,也是他們族群的象征之壹。直到秦漢時期,仍有100多名越人,端午節是他們為祭拜祖先而創立的節日。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融入了漢族,其余的則演變成了南方的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

在中國,端午節以隆重的方式慶祝,並有各種活動來慶祝它。共同活動如下:

龍舟比賽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據傳說,起源於古代楚國的人們對聖人屈原的去世依依不舍,許多人劃船追趕救人。他們爭先恐後地追趕對方,當他們到達洞庭湖時消失了。之後,我會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劃龍舟來紀念它。通過劃龍舟驅散河裏的魚,以免吃了屈原的屍體。比賽的習慣盛行於吳越和楚國。

事實上,“賽龍舟”早在戰國時期就存在了。在鼓中雕刻龍形獨木舟和玩賽跑遊戲是儀式中半宗教半娛樂的節目,以娛樂神和人民。

後來,除了紀念屈原,各地的人們還賦予龍舟比賽不同的含義。

江浙地區劃龍舟對紀念本土出生的近代女性民主革命家秋瑾具有重要意義。夜晚的龍舟上,燈光裝飾,穿梭往來,場景動人有趣。貴州苗族在農歷5月25日至28日舉行“端午節”,慶祝插秧成功並祝願豐收。雲南傣族同胞在潑水節上賽龍舟,以紀念古代英雄燕紅沃。不同的民族和地區對劃龍舟有不同的傳說。直到今天,在南方許多面朝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都會舉行各具特色的龍舟比賽。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臺灣省開始舉行龍舟比賽。當時,臺灣省知事江在臺南市鶴吉半月池舉辦了壹場友誼賽。現在臺灣省每年5月5日舉行龍舟比賽。在香港,也舉行賽跑。

此外,龍舟賽首次傳入日本、越南和英國等鄰國。從65438年到0980年,龍舟比賽被列入中國全國體育比賽項目,每年都舉行“屈原杯”龍舟比賽。1991 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首屆國際端午節在屈原第二故鄉中國嶽陽舉行。賽前舉行了“龍頭節”,既保留了傳統儀式又註入了新的現代因素。“龍頭”被擡進曲子廟,在運動員給龍頭“塗紅”後(佩戴紅絲帶),牧師宣讀祭祀儀式並“點亮”龍頭(即點亮)。然後,所有參加龍舟節的人都鞠躬三次,龍首被擡到古洛河邊,趕往龍舟比賽。超過60萬人參加了競賽、集市和聚會活動,這是前所未有的。此後,湖南定期舉辦國際端午節。龍舟比賽將在全世界廣泛傳播。

端午節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的另壹個傳統習俗。粽子,又稱“玉米小米”和“粽子”。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各種各樣的模式。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小米就被茭白(zinia latifolia)的葉子包裹成角狀,當時稱為“角粟”;用竹筒包裝的大米被密封並烘烤,這被稱為“筒粽子”。東漢末年,小米被浸泡在草木灰水中。由於水中含有堿,小米被樹葉包裹成四邊形,並煮熟,這就成了廣東酸水粽子。

在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餃子的原料除了糯米外,還加入了益智仁,煮出來的餃子被稱為“益智餃子”。根據周人撰寫的《嶽陽地方風俗誌》記載:“習慣用樹葉包裹小米,將其煮熟,並徹底煮熟。從5月5日到夏季至日,壹個是粽子,另壹個是小米。”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雜粽子。米飯中混合了動物肉、栗子、紅棗、紅豆等。,而且種類越來越多。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禮物。

到了唐代,用於粽子的大米“潔白如玉”,其形狀出現了圓錐形和菱形。日本文獻中有“大唐粽子”的記載。在宋代,已經有了“糖餃”,即水果進入餃子。詩人蘇東坡有詩“粽子裏見楊梅”。這時還出現了用粽子堆成亭臺樓閣和木制車馬的廣告,表明吃粽子在宋代非常時尚。到了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材料從樹葉變成了樹葉。後來出現了用蘆葦葉包裹的粽子,並出現了豆沙、豬肉、松子、棗、核桃等附加材料,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直到今天,每年的五月初,中國人都要泡糯米、洗粽葉和包粽子,粽子的顏色種類也更多了。從餡料來看,北方有很多北京小棗餃子;在南方,餡料的種類很多,有豆沙、鮮肉、火腿和蛋黃等,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並傳播到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國家。

裴香囊

孩子們在端午節戴香囊,據說有避邪驅疫的意思。其實是用來裝飾內頭的。香囊內有朱砂、雄黃和香藥,用絹布包裹,香氣四溢,再用五色絲線系成壹條繩子,做成壹串形狀各異的手串,各種精美可愛。

菖蒲

民間有句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時,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家家掃院,眉心放菖蒲、艾條,掛在堂上。菖蒲、艾葉、劉樺、大蒜和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仁和艾虎。它被制成花環和裝飾品,既美麗又芳香,婦女們競相佩戴它們以驅邪。

艾,又名艾和艾蒿。它的莖和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其特有的香味能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在中醫中,艾草入藥,具有補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作用。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艾灸治療的重要藥材。

菖蒲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狹長的葉片中還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醒腦、健骨消滯、殺蟲殺菌的良藥。

可見古人插艾葉和菖蒲對疾病有壹定的預防作用。端午節也是壹個傳世的“養生節”。這壹天,人們掃庭院、掛艾葉、掛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攪濁、祛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采藥是中國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共同習俗。

懸鐘雕像

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的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戶戶都掛鈴鐺和雕像來辟邪。唐開元皇帝在驪山講武後回宮,瘧疾肆虐。他夢見壹大壹小兩個鬼穿著紅襠褲,偷了楊貴妃的香囊和明朝的玉笛,在寺廟裏跑來跑去。大鬼穿著藍色長袍,戴著藍色帽子,抓住那個孩子,挖出他的眼睛,壹口吞下。明朝皇帝問大鬼:“我姓鐘馗,也就是說,我是最厲害的武術家。”。我願意為陛下驅魔。當明朝皇帝醒來時,瘧疾將被治愈。於是我請畫家吳道子根據夢中所見畫了壹幅鐘馗捉鬼的畫像,並命令所有的人在端午節期間張貼以驅邪。

掛荷包系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初五日,人以五彩絲縛臂,名為長命絲,壹名續命絲,壹名令兵戰,壹名令五色絲,壹名令朱鎖以戰兵鬼,使人不至得病。”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五色是吉祥的顏色。因此,在節日的清晨,成年人起床後的第壹件重要事情就是在孩子的手腕、腳踝和脖子上綁上五色線。綁線時,禁止兒童說話。五色線不能隨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壹場大雨或第壹次洗澡時扔進河裏。據說穿五色線的孩子可以避免蛇和蠍子的傷害;把它扔進河裏意味著讓河水沖走瘟疫和疾病,這樣孩子們才能安全健康。

孟的《東京夢中國》第八卷中記載:端午用品,數百條繩子,艾蒿花,銀鼓,精美的畫扇,芳香的糖果,小湯圓和白球。紫蘇、菖蒲和木瓜都被切碎,混合香和藥物,並用梅子紅色的盒子包裝。從5月1日到端午節的前壹天,出售桃子、柳樹、向日葵、蒲葉、佛像、道教和艾草。第二天,每家每戶都在門口擺出來,並用五色水球和茶、酒來支持它。他還把艾仁釘在門上,學者們為他舉行了宴會。

景《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曰:“端午以紅白兩色,以彩線穿之,成花形,或系釘於門上,使之紅白相間,謂之錢俶。”還有另壹種“蚌粉鐘”:“在第五天,蚌粉被放在絲綢裏,並用棉花裝飾,如果妳數壹下珠子的話。讓孩子們拿去吸汗。”這些隨身包的內容幾經變化,從吸汗蚌粉、驅邪符、銅錢和驅蟲雄黃粉到裝滿香料的香囊,制作日益精美,成為端午節獨特的民間藝術。

同樣,喝雄黃酒:這種習俗在長江流域的人們中非常流行。遊蕩百病:這壹習俗盛行於貴州的端午節習俗中。

端午節詩歌精選

端午

(唐)文繡

該節日分為端午節,並據傳是屈原。

楚河空我能笑,楚河直我不能洗。

七大定律。端午節

殷(唐)

青少年在節日裏更深情,但當他們老了,他們會感到悲傷;

雖然沒用,但是祈求美酒佳釀還是不錯的。

兩鬢日添白頭,石榴年年放艷;

幾千年的聖賢愚民都是瞬間的,幾個人就湮沒在幾個名字裏。

杜菁歌曲(節選)

(唐)張建鋒

5月5日,陽光明媚,華陽在河邊唱小英;

在君主離開縣城之前,他很早就聽到了河上的和諧;

君主出來時,他是準確的,馬已被紅旗牽著走;

兩岸羅衣聞香,銀簪照霜刃;

鼓聲三響紅旗開,兩條龍躍出水面;

陰影和海浪飛向萬劍,鼓聲和海浪聲像打雷;

鼓聲越來越近,兩條龍的目光如壹瞬間;

坡上的人被雷聲震住了,電線桿上的彩虹暈開了;

前船中標水,後船失勢浪。

界靈門。端陽

(清)李景山

櫻桃桑和菖蒲,再買壹壺雄黃酒。

門外掛著黃紙,卻懷疑賬號主人怕魅惑。

七大定律。端午節

老舍

端午節充滿風暴,村裏的孩子還穿著舊衣服;

相邀鬥笠,敢為泥淖愛草堂深;

有血肉相連的客人,沒錢買酒賣品;

那時候的魚三尺,不如今天的豆角好吃。

端午節是全年四大節日之壹。五月為毒月,五日為毒日,五日午時為毒時,排在三毒之末。端午節也被稱為“五月底”。五月是整個大熱天的開始,五條毒蛇開始活躍,鬼魂將猖獗,這將給人們帶來災難,尤其是毫無顧忌和沒有抵抗力的孩子。因此,人們稱五壹節為“兒童節”或“娃娃節”。

端午節的活動非常豐富,從早上黎明開始壹直持續到中午。

五月底的早晨,家家戶戶吃粽子紀念屈原。壹般是前壹天包粽子,晚上煮,早上吃。餃子主要由嫩蘆葦葉和竹葉制成,它們統稱為粽葉。粽子的傳統形態是三角形,壹般以內瓤命名。糯米叫米粽,赤小豆粽叫赤小豆粽,棗粽叫棗粽。棗子餃子諧音“初中學”,所以吃得最多,打算學習的孩子可以早點拿冠軍。過去,學者們在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上吃棗餃子。到現在為止,在中學和大學的入學考試當天早上,家長們都要為考生包棗餃子。

妳必須在煮粽子的鍋裏煮雞蛋,如果可能的話,妳應該煮壹些鴨蛋和鵝蛋。吃完蘸糖的甜粽子後,妳應該吃蘸鹽的雞蛋。據說五月底吃粽子鍋裏的煮雞蛋,夏天不會生瘡;中午把粽子鍋裏煮好的鴨蛋和鵝蛋放在太陽下曬壹會兒再吃,這樣就不會頭疼壹整個夏天了。

端午節被韓國正式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並獲得了成功,這也是我們中國保護自己文化遺產的深刻教訓。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意為“開始”和“開端”。初五可以稱為端午。在農歷中,地支標誌著月亮,陰建在正月,二月是基礎,五月依次是正午,因此五月被稱為正午月,而“五”與“正午”相連,“五”也是陽數,因此端午節也被稱為端午、崇武、端陽、正午、崇武和正午日。此外,它在壹些地方也被稱為五月節、艾節和夏日。從史料記載來看,“端午”壹詞最早見於晉人周代的地方習俗:“仲夏端午,烹粟。”端午節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這壹天的基本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和艾葉、熏蒼術和白芷、喝雄黃酒。吃粽子和賽龍舟都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端午節被命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熏白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能鎮邪。

自2008年以來,端午節壹直是國家法定假日。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2006年5月20日,這壹民俗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歡迎來到陶神,這是來自東漢的曹娥紀念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她的父親淹死在河裏,幾天都沒有看到她的屍體。那時,孝順的女兒曹娥只有十四歲,日夜在河邊哭泣。17天後,他也在5月5日投河自盡,5天後撈出了父親的屍體。春秋時期,吳國忠臣伍子胥冤死後,成為沈濤,世人哀悼並祭祀他,於是有了端午節。

端午節,這個說法出自聞壹多的《端午節考試與端午節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龍”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主要原因是:(1)吃粽子和賽跑是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這兩項活動都與龍有關。粽子在被扔進水中時經常被龍偷走,而龍舟則在比賽中使用。(2)族渡與古代吳越的關系尤為深厚,除此之外,吳越人還有不斷紋身以“神似龍”的習俗。(3)五月初五使用“彩絲紮臂”的古代民俗,應該是“如龍”紋身習俗的遺跡。

惡日,在先秦時代,人們普遍認為五月是有毒的月份,五月五日是惡日。根據傳說,邪惡在這壹天掌權,五毒同時出來。據《禮記》記載,端午節起源於周朝的蘭花浴。《呂氏春秋》中的《仲夏》規定,人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夏·鄭瀟》記載:“此日儲藥以除毒氣。”《大戴禮》中記載“五月五日畜蘭為浴”,並有許多傳說認為五日是沐浴驅邪的忌日。《史記·孟嘗君列傳》歷史上著名的孟嘗君誕生於5月5日。他的父親要求他的母親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出生的孩子,比壹個家庭還長,對他的父母不利。”《風俗通》失傳,“相傳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作者王充也有描述:“正月、五月為諱;正月和五月殺父殺母是不允許的。”東晉大將王鎮惡出生於五月初五,他的祖父給他取名為“甄邪”。宋徽宗·趙霽出生於5月5日,從小就被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將五月初五視為惡日是壹種普遍現象。可以看出,自先秦以來,這壹天壹直是壹個不吉利的日子。這樣,在這壹天插菖蒲、艾葉驅鬼,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避疫就順理成章了。人們也避免“端午”的禁忌,稱之為“端午節”。

關於夏季至日,持這種觀點的劉德謙在《端午節和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有趣談話》中提出了三個主要原因:(1)權威書籍《荊楚歲時記》沒有提到五月初五吃粽子的節日習俗,但在《夏季至日》中寫道。至於比賽,隋代杜太清的《玉燭集》將其歸類為夏季至日上的娛樂活動,這表明它不壹定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2)端午節習俗中的壹些內容,如“踩百草”“鬥百草”“采藥”等,與屈原無關。(3)《季華》中對端午節的第壹個解釋是:“太陽照耀著,端午節在仲夏,所以它也可以被稱為中秋節。因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是夏季的至日。爭議頗多,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傑出的人格和藝術,人們願意把這個紀念日歸功於他。

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瑞熊,號建湖俠,小崮,浙江紹興人,幼年能詩、詞、歌、賦,愛好騎馬和擊劍。她被稱為花木蘭和秦良玉。28歲時,他參加了革命,影響很大。他在策劃起義時被清兵逮捕,並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宣恒口英勇就義。後人為了欣賞她的詩歌,悼念她的英勇事跡,便與詩人節合並紀念她,並將詩人節定為端午節,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紀念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壹屈原。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壹,也是中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他開創了“楚辭”的風格(即“辭賦”的風格),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提倡人才和賦權,富國強兵主張聯合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的強烈反對。屈原被逐出京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期間寫下了《離騷》、《田文》和《天問》等不朽詩篇,這些詩篇風格獨特,影響深遠(因此,端午節也被稱為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克了楚國的京都。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屈原心如刀絞,但他始終不忍心放棄自己的祖國。5月5日,他寫完代表作《懷沙》後,投河自盡,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壹曲波瀾壯闊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人民非常悲傷,紛紛湧向汨羅江去祭奠屈原。漁民劃著船,在河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壹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把它們“撲通、撲通”地扔進河裏,說魚龍蝦蟹都吃飽了,不會咬醫生的身體。人們看到後紛紛效仿。壹位老醫生拿了壹壇雄黃酒倒入河中,說要用藥物打暈龍水獸,以免傷害屈醫生。後來,由於擔心飯團被龍吃掉,人們想出了用楝樹葉包裹大米,並用彩色絲綢包裹大米,使其發育成褐色種子的主意。

後來,在農歷五月初五,有劃龍舟、吃粽子和喝雄黃酒的習俗。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紀念伍子胥: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地區廣為流傳,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伍子胥。楚國名將伍子胥和他的父親、兄弟都被楚王殺害了。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前往吳國幫助吳國伐楚,並在五次大戰中進入楚國都城郢城。當時楚平王已經死了,子虛挖了壹個墳墓,鞭打了300具屍體,為他的父親和兄弟報仇。吳王何璐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承了王位。吳軍士氣高漲,被越國擊敗。越王勾踐求和,夫差答應了。子胥建議徹底消滅越國,但夫差不聽。吳國被越國屠殺,並被越國收買。子虛被讒言陷害,夫差信以為真,賜他壹劍,子虛死了。子虛,壹個忠誠的人,視死如歸。臨死前,他對鄰居們說:“我死了以後,要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吳京的東門上,看著越南軍隊進城消滅吳國。”隨後他自殺了。夫差聽後大怒,於是在五月五日將子虛的屍體用皮革包裹起來放入河中。因此,據說端午節也是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與端午節有關的習俗如下:

①吃粽子

正是因為屈原投河,人們害怕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他們用竹筒包裝米糧,然後扔進河裏。後來演變成竹籃和竹葉包裹後扔進河裏餵魚蝦。

②喝雄黃

端午節後,各種昆蟲開始活躍,瘟疫逐漸增多。雄黃有消除疫病的作用。也正是因為白蛇的故事,在喝了雄黃酒後,白蛇幾乎呈現出蛇的形狀,所以人們就好像它是有效的壹樣發揮作用,希望收到消除邪惡靈魂的功能。

(3)懸掛艾蒿、菖蒲和榕樹枝條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或石榴和大蒜是有原因的。通常,艾葉、榕樹和菖蒲用紅紙紮成壹捆,然後插在或掛在門上。因為菖蒲是天空中五個吉祥符號之首,這個符號除了不祥的劍之外,因為生長季節和形狀被視為“百陰之氣”,葉子呈劍形,可以插在門口辟邪。因此,方士們稱之為“水劍”,後來的習俗將其擴展為“普劍”,可以斬千惡。清代顧鐵青在《賈青錄》中記載:“斬蒲為劍,斬彭為鞭,掛桃蒜於床,皆用以驅鬼”。但在晉代的《鄉土風俗誌》中,“哀為虎,或剪彩為虎,哀之葉附,妻爭剪之。將來更是菖蒲,或作人形,或作小劍,名曰蒲劍,以驅邪鬼。”

艾草代表百福,是壹種可以治病的草藥。把它插在門口可以讓妳健康。在中國古代,它壹直是壹種藥用植物。針灸中的艾灸方法是以艾草為主要成分,將其燒在穴位上以治療疾病。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流傳已久,主要是因為它具有藥物的功能。例如,宗彜的《荊楚紀年》中記載,當日本雞不打鳴時,像人類壹樣服用艾草的人服用艾草並接受艾灸,這非常有效。是Ai化為人形掛在門上的日子,可以毒氣。大多數人也有在房子前後種植艾草以求好運的習俗。在臺灣省,人們還在端午節貼“午聯”,這與護身符的作用相同。壹些中午對聯有這樣的句子:“手持艾奇吸引壹百個祝福,在門上懸掛壹把劍殺死壹千個邪惡”。無花果樹枝的民間意義可以使身體強壯。“插無花果比插龍更勇敢,插艾葉更勇敢。”。也有地方習慣掛石榴、大蒜或山丹,大蒜用於祛邪治蟲毒;山丹方治狂,石榴花掛門避黃巢。石榴花是這個季節的花,也有治療疾病的作用。石榴皮是壹種常見的中藥。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壹段故事。在黃巢叛亂期間,黃巢曾經強迫壹個村莊,碰巧看到壹個女人背上背著壹個大孩子,手裏拿著壹個小孩子。黃巢非常好奇,問為什麽。女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她只是說因為黃巢來了,她殺了她叔叔的家人,而這是唯壹剩下的救命稻草,所以當她無法照顧兩者時,她不得不犧牲自己的親生骨肉來拯救她叔叔的骨肉。黃巢深受感動,告訴女子只要在門上掛石榴花,就可以避免黃巢之災。

④吊鐘雕像

因為民間傳說是關於捉鬼的,鐘馗似乎有制造鬼的能力。據說唐明皇夢見壹個大鬼和壹個小鬼在偷食物,大鬼抓住了它並吃掉了它。唐問,“妳是誰?大鬼說:“我叫鐘馗,是鐘南山的壹名學者。因為我的醜帽子,我沒有被錄取,所以我自殺了。現在我發誓為陛下清除世界上的邪惡。“明成祖醒來後,請畫家吳道子為他在夢中看到的鐘馗畫像。原來,鐘馗雕像懸掛在年底,明代畫家文徵明畫了“寒林鐘馗”。在端午節懸掛鐘馗雕像可能是明末清初才出現的習俗,但在臺灣省很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