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菜和酒
家常菜和酒要創新,省錢省事。偶爾有客人來,也渴了酒。主人卷起袖子做飯,壹邊切蔥姜調調料,壹邊還能和客人聊天,顯得悠閑自在;如果什麽都沒發生,那就有意思了。如果主人很著急,客人坐立不安,那喝這個酒就沒有意義了!
“寫作?畫畫?烹飪”
除了抄寫,我還要多看,也就是“讀帖”。我的書法是受(蘇、黃、米、蔡)影響的,但我因為愛讀書,沒去過,不知不覺就被感染了。
寫字和畫畫是內部運動。寫字畫畫的時候壹定要沈下心來。齊白石題寫了壹幅畫,說:“心閑了,可以揮壹揮。”浮躁的時候寫字畫畫壹定不好。寫字畫畫可以滋養大自然,所以書畫家更長壽。
做菜要有想象力,不可捉摸,就像蘇東坡說的:“突然想出新點子”:做壹道菜要多練習,學會做幾次,才能得要領;妳還需要翻看食譜。在我看的休閑書籍中,食譜占據了重要的位置。最好的菜譜,我覺得是袁子才的《帶園菜單》。這家夥真的很會吃,會說實話。如前所述:“有品味的人讓出來,沒品味的人讓進去。”這是經驗的總結。“葷菜用植物油炒,料用肉油炒”這句話特別有智慧。
小紅蘿蔔
壹般來說,第壹次吃的東西總是最好的。
四方飲食
“嘴在味道裏,還有相同的愛好。”人人都愛美味的食物。
有些東西妳自己可以不吃,但不要反對別人吃。不要以為誰吃妳不吃的誰就離譜。
總之,壹個人的口味要更廣更雜,“南甜北辣”都要嘗。對於美食如此,對於文化也應該如此。
葵?邱
我寫這篇文章的意圖很明確。
第壹,希望年輕人能積累更多關於生活的知識。古人說詩的作用:可以觀察,可以分組,可以抱怨,可以多了解植物、昆蟲、魚類的名稱。這最後壹點看似和前面幾點不壹樣,其實很重要。植物、昆蟲和魚類大多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對植物、植物、昆蟲和魚感興趣,說明妳對人也有廣泛的興趣。
其次,我勸妳不要太小心眼,什麽都嘗試壹下,不管是古代的還是外國的食物,比如葵花和洋蔥。壹個常年吃大白菜的人,沒有運氣。很多大家已經習以為常的蔬菜,比如菠菜、生菜,其實都是外來菜。幾十年前中國沒有西紅柿和洋蔥,很多人不喜歡吃。他們現在不是都很喜歡嗎?很多東西,乍壹看不習慣吃,吃了就有味道了。
妳當然知道,我這裏說的是和文藝創作有關的東西。
飲食與文學
壹個文藝工作者,壹個作家,壹個演員,最好口味雜,從北京的豆汁到廣東的虱子。他們的耳音比較好,能聽懂幾種方言,比如四川話、蘇州話、揚州話。否則就是虧了。
味道單調,耳朵聲音差壹點也沒關系。最重要的是對生活有更廣泛的興趣。
對於苦瓜,可以各取所需,願意吃皮吃肉。對於壹部作品,人們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我們可以探尋它的哲學意蘊,追尋它的美學追求。北京人吃涼拌芹菜,只取嫩莖,西餐廳用芹菜葉做羅宋湯。人棄他人而取之,各懷敬意。
“文化小說”的概念相當模糊。我覺得小說重視民族文化,從生活的深度追求某種民族文化的“根”是可以理解的。壹部小說不可能有強烈的民族色彩,但也不壹定要走到那麽遠,而是要走到壹個廣闊的古代文化。古文化很難記錄。尋找古文化是考古學家的事,不是作家的事。
從美食的角度,與其追究太子丹請荊軻吃了什麽,不如追求“春不老”,與其研究楚辭中的“姚輝蒸”,不如品嘗湖南豆豉,與其追溯紋身越南人是如何吃蛤蜊的,不如蒸壹碗幹菜,喝兩杯黃酒。我們在小說中要表達的文化,首先是當下的,活生生的;接著是昨天的,沒多久就沒了。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看得見,摸得著,嘗得著,想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