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京派小說創作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壹位士夫”。他在短篇小說和散文創作上成就頗高。擅長從生活瑣事入手,文字平淡質樸,深得自然之妙趣,於不經意間滲透出睿智、從容的生活智慧。
在版納大書房的舊書書架上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正是這個月裏最為炎熱的那幾日。又到了壹年壹度本地傣族人民的潑水節,節假期間書房沒有關門歇業,午後客人寥寥,炎熱的天氣讓店員有點昏昏欲睡。我從書架上挑了這本書坐下,喝杯冰飲,翻開書頁。
汪曾祺先生的書籍以前沒有系統閱讀過多少,只是知道他們是西南聯大的學生,在那個烽火的歲月在昆明度過了七個春秋。知道這些完全是因為我曾在雲南師範大學就讀過壹段時間,到隔壁西南聯大舊址參觀過,也查閱過壹些資料而已。我對於那個歲月裏面的事情感受並不真切,只是汪先生筆下的昆明,於我而言些許遙遠然而卻非常熟悉。
壹、《昆明的果品》
汪先生真不愧是文學界公認的“吃貨”。在他筆下的昆明處於戰亂之中,卻煙火氣十足。我自小往來昆明與西雙版納之間,對於昆明我無比熟悉,對於昆明的美食、物產、習俗、街道……都了然於胸。
本文中介紹的昆明果品之中有寶珠梨、石榴、桃、楊梅、木瓜、地瓜、胡蘿蔔、核桃糖、糖炒栗子。我對其中最有感情是寶珠梨與糖炒栗子。為什麽這樣說呢?寶珠梨在我年幼時期是爺爺與在昆明家人的來往禮物之壹,對於家鄉的概念,大概除了爺爺故事裏的那些名勝之外,就是這些實實在在能夠吃到嘴裏的甜蜜禮物。寶珠梨與版納本土的梨子不同,表皮光滑青綠,吃起來甜蜜無渣,口感水潤甜蜜。在那個交通不甚發達的時期,從昆明到西雙版納的班車要跑三天左右,所以能夠得到來自昆明的新鮮寶珠梨總是難得。年幼時候吃這樣的東西都是全家壹起分享,雖然不能多吃,但是每次吃到都是滿心歡喜。文中汪先生寫到:“寶珠梨形正圓,——“寶珠”大概即因此得名,皮深綠,肉細嫩無渣,味甜而多汁,是梨中上品。”“只因為出在雲南,不易遠運,外省人知道的不多,名不甚著。”到昆明讀書之後,寶珠梨就不再是難得之物了。每每上市的時候,都會到市場買上幾個,壹邊吃壹邊在校園裏看書或畫畫,或者買了就直接借賣梨攤販的水果刀,現削皮就坐在馬路上吃起來。
糖炒栗子,要數文化巷的糖炒栗子是昆明壹絕。在上學時期,周末先從大學正門出來,過天橋進入文化巷,然後路過雲大側門就可以隱約聞到糖炒栗子的香氣。賣糖炒栗子的店家也沒有什麽特殊招牌,就在簡單的門臉上寫著“糖炒栗子”四個大字,然後店門口支起兩口炒栗子大鍋。鍋裏翻炒著栗子,店門絡繹不絕的人,每人必買壹包。我每次都挑最便宜的小個栗子購買十元左右,買壹瓶水,就去雲大校園裏坐在銀杏樹下壹邊看小松鼠壹邊吃。偶爾給它們餵幾顆,有時候太燙,栗子還會從這些松鼠手裏掉落。看著滑稽好玩,可以就這樣看書,吃栗子,曬太陽,坐壹個下午。文中汪先生贊賞道:“昆明的糖炒栗子,天下第壹。”我舉雙手贊同。
二、《菌小譜》
在本文中汪先生提到香蕈、口蘑、平菇。比起這些,對於我這個地道雲南人而言,自然更熟悉文中所講的雲南野生菌子嘍!每年到了雨季,整個雲南地區的人民都冒著生命危險在吃菌子,吃菌中毒也成了大家茶余飯後的談資與揶揄笑點。雲南盛產野生菌,最常見的是牛肝菌(見手青)、雞樅、大紅菌、松茸、松露等等。文中所說味道清奇的幹巴菌,可是被昆明人視為珍饈上品。我最喜歡的是糟辣子腌幹巴菌,壹小碟可以下壹碗白米飯!(p.s:突然暴露了大叔口味)。汪先生在文中這樣形容幹巴菌道:“這東西像壹個被踩破的馬蜂窩,顏色如半幹牛糞,亂七八糟,當中還夾雜了許多松毛、草莖,擇起來很費事。”我覺得在這裏我完全可以以老資格來取笑這位老先生少見多怪了!雲南人都知道,幹巴菌樣子醜,味道香。做起來耗費精力,吃起來才別樣鮮美。
三、《昆明的雨》
文中寫到:“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草木的枝葉裏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顯示出過分的、近於誇張的旺盛。”大概這對汪先生這位外鄉人而言昆明的雨季是如此唯美而柔情的。但是對於我這的版納人來說,昆明的雨是陰冷綿長、淅淅瀝瀝、寒冷刺骨的。很多人都只知道“昆明四季如春”稱之為春城的說法,其實昆明人忘記告訴他們這句話的後半句——“遇雨成冬”。昆明壹下雨,馬上天氣轉冷,如果連續陰雨,夏季外出也需要穿個秋季的外套。不然寒風壹吹,冷得瑟瑟發抖。
昆明的雨季屬於楊梅的季節,楊梅大而飽滿,甜美而廉價,壹個人壹口氣吃上壹斤不是什麽問題。雨季也屬於緬桂花,這種花我至為喜歡。白緬桂花清新自然,到了雨季會有老奶奶把自己家采摘的緬桂花穿成串拿到街頭售賣。每次路過文林街,見到有售賣緬桂花的老奶奶,都與她們買幾串,佩戴身上,香味優雅。
本書看完,感受良多。西南聯大不愧是當年的文化高地,教授和老師們都是壹代大家。學生也許各種各樣,但是在整個文化環境的熏陶之下人才輩出。昆明那些熟悉或不熟悉的地名壹個個出現在文章之中,讓我這個雲南人倍覺榮光。歷史變遷,昆明這座城市保留了文人氣質的地名無數,比如文中汪先生吐槽寫到:““鳳翥”“龍翔”,不知道是哪位擅於辭藻的文人起下的富麗堂皇的街名,其實這只是兩條丁字形的小小的橫豎街。”確實,直到今天我依舊覺得“鳳翥”、“文林”、“南屏”等街道名稱極為別致典雅。鳳翥街從前小吃林立,如今雖然不壹定如從前熱鬧,但是好吃的地方也不少。小店很多,經常去的有豆香園、文雅紙巾等。豆香園必點鹵面,吃飽臨走來杯豆漿,真的是無比滿足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