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究竟哪裏是北京?
3、就在這個白領上班的寫字樓後面,我靜靜地佇立著。耳畔傳來的是各種財務班表銷售業績,其中還間或著壹兩句對旁邊立交橋的咒罵。我的背後就是車水馬龍的二環路,我的面前卻是壹條靜靜的小街。旁邊的路牌上寫著“高粱橋”。有誰知道這個看似是紀念農作物豐收的地名,卻是在紀念壹個少年英雄?
4、高亮,壹個只存在於野史與傳說當中的人物。傳說當年軍師姚廣孝建起了三頭六臂哪咤城,惹怒了北京當地的龍王。龍王負氣出走並帶走了北京的水源。滿朝文武只有高亮壹人主動請纓前去奪水。幸運的是他追上了龍王奪回了水源,不幸的是他卻被大水淹沒,屍骨無存。相傳他奪回來的大部分是苦水,可京城人民依舊感謝他奪回來了救命水,不僅將他犧牲的地方取名“高亮橋”還把他奪回來的甜水井供奉在了他出城趕水的起點。只可惜“高亮橋”已經被改成了“高粱橋”。
5、就這樣,高亮趕水的故事在壹代代的北京人中口耳相傳。我寧願相信這個傳說是真的,壹個翩翩少年為人民謀福祉,卻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正是他的英靈沈睡在這裏,才使得我們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似乎只有這樣我們的紀念才更有意義。
6、高亮趕水的故事我第壹次聽說是看小人書,後來聽郭德綱的大鼓也唱過這個故事。
7、逆著高亮出城的路途,我們向城裏進發,想去那口甜水井繼續追尋。途中卻追尋到了另壹個豪氣沖天的英靈——文天祥。如果說“高粱橋”還算是對高亮的壹種紀念,那麽對於文天祥的紀念處在了壹個跟他毫無關系的地方——府學胡同。元朝人入京,將“胡同”這個詞傳入京城,同時帶入京城的還有壹代忠臣文天祥。我始終認為要是文天祥在崖山,那陸秀夫壹定會被史書拋棄。京城有幸埋忠骨,當文天祥沈吟著“人生自古誰無死”英勇就義的時候他給這片土地上的每壹個人都註入了壹股英氣。中國人也叫它“骨氣”。然而文天祥留下的骨氣好像只有在高末兒香味的襯托下才更完整。
8、告別了文天祥,我們繼續向城內走,不壹會就來到了我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地方——燈市口。我在這裏學習生活了七年,從壹個不知愁滋味的小孩長成了風度翩翩大肚也翩翩的少年。我聽見“松二爺”點了壹碗爛肉面,聞到油鍋裏飄來的“炸蝦球”的香味,看到壹個圓圓的“商”字。這來自天南地北的壹切構成了我最熟悉的北京地標。我曾經不止壹次的站在這裏,橫打鼻梁驕傲地說:“這裏是北京”可我了解的越多,我就越含糊,這裏究竟是不是北京?
9、這就是燈市西口,左手邊先是商務印書館和涵芬樓,再走幾步就是人藝的首都劇場。反方向的南邊是王府井教堂。右手這個路口走進去就是燈市口大街,裏面坐落著我的母校,北京景山學校。
10、不過再向南走不到五分鐘,我就找到了高亮留下的那口甜水井——王府井。這被圍欄圍著,有機玻璃蓋著的究竟是不是高亮留下的遺跡根本無從可考。但是我卻聞到了井口裏傳來的壹股甜香。
11、其實,每段故事都有著與之相配的美食味道。那麽這種井水的甜香背後蘊藏著的就是高亮趕水的悲壯;而高末的幽香背後蘊藏的就是文天祥為國捐軀的剛強。就像炒肝的醬香會讓我想起奶奶講的鑄鐘娘娘;豆汁的酸香會讓我想起爸爸講的袁崇煥;奶酪的酒香會讓我想起媽媽講的教子胡同裏王氏教子;而豌豆黃的甜香會讓我想起姥姥講的團城上君臣鬥智。
12、我們能看見不遠處工地的圍欄上寫著“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要我說北京精神又何止這些?每個在這片土地上逝去的英靈都為這片土地註入了他們的精神,同時這片土地也將這些精神毫無保留的教給了生於斯、長於斯的壹輩輩北京人。
13、北京有句俗話“老貓房上睡,壹輩傳壹輩。”在我看來傳的就是這壹個個英靈留下的豐厚的北京精神。再簡單點說,傳的是壹種特有的性格,這種性格會讓每個北京人踩著腳下的土地,壹拍胸脯,橫打鼻梁:
14、這裏是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