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海的地質成因
有關邛海形成的原因,民間廣泛流傳的漢時邛都縣沈陷說以及明清時寧遠府沈陷說。民間傳說,邛海系梓潼縣沈陷所致。每當艷陽晴天,海水清亮時,尚可在青龍寺附近海域見到水底的筒形瓦頂。這在《後漢書、西南夷傳》和瀘山光福寺明代的《滬山碑記》均有記載。1975年調查時,在離湖岸數十米的水下,還看到屋基條石。這也成了地震成海的依據。
但是據考,漢武帝時,曾親自到過西昌、邛海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就從未提到過邛都地陷成海之說。《漢書地理誌》只講"邛都,南山出銅,有邛池澤。《三國誌》、《華陽國誌》等,在涉及邛海時也無地陷的記載。清朝大地震時,當時目擊者的詩文、碑碣。也並沒有說震後地陷。地質學家認為,邛海及其岸濱的平原,發育在壹個典型的斷陷盆地基礎上。其東部的螺吉山新構造運動上升量遠較北部地區為大,它的強烈活動,使螺吉山斷塊大幅度上升,環海斷陷盆地進壹步沈降,造成大箐梁子和邛海之間昔格達組地層的巨大高差,並造成後期多次強烈地震。現代邛海的形成,就是斷層在全新世期間強烈活動的結果。邛海底部向南傾斜,以鄰近海南斷層的青龍寺壹帶為最深。由此可見邛海在成因上屬典型斷陷湖,其升降運動通過無數次應力積累,以間隙性地震方式引發表現,逐漸沈陷,漸次擴大並加深。
關於邛海的形成美麗的傳說
在很久以前,有個善良勤勞的樵夫,天天上山砍柴。
有壹天,壹不小心,他的手指被斧頭劃破了,鮮紅的血滴落在清泉上遊來蕩去,忽然變成 壹條小黃鱔,沖著他叫"父親",向他要吃的。樵夫連忙弄些幹糧屑餵它。不久,鱔魚長得 又肥又壯了,樵夫家裏的糧食也吃光了。他夢見鱔魚對他說,要給他送糧食來。醒來壹看, 黃橙橙的谷子果然堆滿了院子。
消息壹傳十,十傳百,很快就被村上的財主知道了。為了霸占這些谷子,財主買通縣太爺 ,把樵夫抓到縣裏,嚴刑拷打,逼迫樵夫招認是偷財主家的。忽然,大堂中壹下冒出三根竹 筍,樵夫照鱔魚給他說的,壹步上前,蹬斷旁邊兩根,緊緊抱住中間那根。
隨著壹陣電閃雷鳴,兩根竹筍折斷處,兩股水柱沖天而起,頃刻之間把縣城和周圍化為壹 片汪洋,這就成了邛海。樵夫騎在粗竹筍上,跟著蛟龍似的鱔魚,不知飄到哪裏去了。
這個故事頗類地陷之說。人們相信晚霞映照邛海的時候,海水晶瑩,水平如鏡,這時可以 看到壹座海底城鎮的輪廓,傳為幾千年前地陷為澤時下沈的城街遺址。
玩轉邛海三要素
玩轉邛海之賞月篇
古人雲:"清風雅雨建昌月",說的就是"南方絲綢之路"上的三個重鎮各具特色:清溪風大,雅安城的細雨情意綿綿,西昌城的月亮明。因此,西昌也得了"月城"的美名。每當夜幕降臨,壹輪皓月便從恬靜邛海的盡頭爬過遠山、爬過枝頭掛在清朗的夜空。撒下的銀光猶如壹張溫暖的大手撫摩著村莊、小船、靜謐的邛海。壹切就這樣閑適地睡去、睡去.......。
玩轉邛海之碧波泛舟篇
邛海四面環山,水天***碧,蘆葦蕭蕭,楊柳依依。選個陽光明媚之日,泛舟湖上,遠山如黛,近水微浪。真是山因水而增幽,水因山而添秀。在心間早已按奈不住的幸福也隨著船漿激起的漣漪蕩漾開來。
玩轉邛海之觀鳥篇
邛海有著豐富的淡水生物資源,有浮遊生物70多種,魚類40多種,底犧生物約40種,水生錐管束植物40多種。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為鳥類的生存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環境。秋末冬初,鳥兒為了躲避北方的嚴寒,成群結隊陸續飛到冬如春天的邛海,享受邛海溫暖的陽光。鳥兒們在明麗的湖空舞蹈,在淺水遊弋,在湖灘上嬉戲,在草灘上覓食,姿態萬千,逗人開懷。
瀘山
川南勝境
瀘山山位於西昌城南5公裏,瀕臨邛海、拔地而起的瀘山,以“半壁撐霄漢,寧城列畫屏”的氣勢與邛海構成川西南壹大景區之壹,被譽為“川南勝境”。瀘山又名蛙山,在西昌城南5公裏的邛海南岸,是四川省級風景名勝區之壹。瀘山海撥2317米。它東臨碧波如鏡的邛海,西瀕蜿蜒秀麗的安寧河,北有歷史古城西昌,南依巍巍聳立的螺髻山。山上古樹參天,松樹尢其茂盛,古人曾用“松風水月”來描繪瀘山邛海的風光,即瀘山的松、安寧河的風、邛海的水、西昌的月。
瀘山林中小道逶迤蜿蜒,排立路旁的蒼松翠柏把遊人引向山中,直達山頂。濃蔭叢中隱有漢、唐、明、清年代修建的光福寺、蒙段祠、三教庵、祖師殿、觀音閣、王母殿、玉皇殿、青羊宮、五祖庵等10多座古剎。這些古剎分別為儒教、道教、佛教所有。盡管他們的教規、哲學思想等不盡相同,但他們卻能在壹座山中和睦相處上千年,並各傳各的教,這在全國也實屬罕見,絕無僅有。其中瀘山第壹殿光福寺是最大的建築群,它由千佛殿、文武宮、魁星閣、望海樓、飛梁寺、大雄殿組成,設計精巧,規模宏偉。寺內保留著精湛的雕刻藝術,有全國罕見的省級保護文物地震碑陳列室,有歷代名流題詠的詩詞歌賦,有明代銅鐵鑄佛像、數千斤重的大銅像、塔式香爐等文物。寺廟前有漢、唐代時期古柏,銀柯如鐵、蒼龍夭嬌、上騰青霄,可稱奇古。登上望海樓,邛海景觀盡收眼底,明代詩人楊升庵登瀘山留下那“老夫今夜宿瀘山,驚破天門夜未關,誰把太空敲粉碎,滿天星頭落人間”的著名詩篇,給遊人以豐富的遐想。全國獨壹無二且具民族特色的“涼山彜族奴隸社會博物館”坐落在小寺評前,它那別具壹格的建築群,給瀘山增了色彩,給遊人添了瀏覽的內容。
瀘山主峰(紗帽項)海拔2317米,與邛海水面相對高差約800米,從山腳登上山頂約八公裏。瀘山山巒奇秀,古木參天,是西昌的天然綠色屏障,林中珍稀動植物種類繁多,有二千年歷史的十大“巴蜀樹王”之壹的九龍漢柏,形態奇特,世上絕無僅有。
悟道佳山
這裏靈氣所鐘,又為僧道贊為悟道佳山。密林深處高低錯落地露出梵宇、佛宮十余座,古剎殿宇因地就勢,各據幽境,巍峨壯觀,雕梁畫棟,令人神往。素有“觀音閣曲折迂回,瑤池宮高敞向陽,玉皇殿勢險雄偉,五祖庵僻靜幽深”之謂。佛教、道教、儒教***建廟宇於山中壹條道上,山上有寺廟五座,道觀四座,***九座古剎,體現了唐代武後“三教合壹”的宗教懿旨。峨眉皆佛,青城純道,惟西昌瀘山別開生面,佛、道、儒三教並存,構成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齊集的旅遊勝地。
瀘山的第壹座古剎“光福寺”,是瀘山最大的建築群,也是主廟,始建於貞觀十五年。光福寺座西向東,呈階梯狀。遠遠望雲,甚是壯觀,整個建築以中軸線為中心展開,依山勢分五級建造,由大雄殿、千佛殿、文武殿、魁星閣組成。 寺內有清乾隆二十三年鑄銅鐘壹口,重達壹噸多,還有古色古香的碑刻、香爐、銅鑄佛像等,反映出了瀘山古剎的千年興衰。瀘山各寺廟都建有望海樓,因地勢不同而觀景各異。光福寺望海樓名“吟雲閣”,憑欄遠眺,海闊天空,漁舟點點,岸柳、村落歷歷在目。光福寺前有壹巨大照壁,上有明狀元楊升庵火把節夜宿瀘山,在看到瀘山的美景與火把節的盛況後,在此吟出的名句:“老夫今夜宿瀘山,驚破天門夜未關。誰把太空敲粉碎,滿天星鬥落人間”。
碑林集萃
順著光福寺拾階而上,瀘山還有壹座獨特的景觀――西昌地震碑林。
西昌地震碑林與陜西西安碑林,山東曲阜孔廟碑林,臺灣高雄南門碑林,並稱中國四大碑林,現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西昌地處安寧河、則木河斷裂帶,歷史上常有地震發生,西昌地震碑林收集的石刻集中反映了西昌歷史上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農歷二月二十八日,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農歷正月初三和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農歷八月七日三次大地震的史實。西昌地震碑林收集的碑刻主要分為記事與墓碑兩大類。記事碑, 主要記載了地震對寺廟、衙署、會館、民居、城垣及水利設施等建築物的損壞程度;墓碑,主要記載了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情況,地震碑林詳細地記載了三次大地震發震的具體年月日時,根據地震碑出土地點的分布情況,還可以觀察到三次地震的受災範圍,推測出地震的震中。西昌地震碑林是今天我們研究歷史地震寶貴的原始資料。
千年古柏
古柏驢印-光福寺前有壹龍鐘古柏,騰蚊起風,上接青雲,虬枝盤錯,蒼葉疏落,樹圍8.5米,經鑒定為漢代所植。
有關蒙段祠和這株古柏的傳說故事很多,流傳甚廣。壹說蒙段祠為唐代南詔遺址。安史之亂後,唐王朝統治勢力衰弱,至懿宗時(公元860年),雲南大理政權擴至嶲州(今西昌),有南詔(蒙姓)、越析詔 (段姓)、登賧詔(張姓)、浪穹詔(楊姓)自立建昌府,公推越析詔段氏為府王。段氏有女,名望天,嫁與蒙氏為姻。後南詔崛起滅段,兼並五詔。蒙段氏不滿南詔統治,出家行佛,建廟瀘山,每天遣驢去越嶲運糧,供山上僧侶食用。驢早出晚歸。某日,驢僅馱來扁谷,蒙段氏怒而斥驢,驢乃上樹歸天,蒙段氏仰天而望,也隨之歸去。驢所上之樹,就是這株古柏,至今樹上有壹驢蹄印。
段女齋僧-明英宗正統年間,有西竺7個僧人來瀘山上結茅修行。山下邛海邊上有壹段姓民女,為僧人的虔誠所感化而為他們提供齋食。僧人們"馴鳥性於慈林,息猿心於定水",瀘山邛海優美的自然環境終於使他們"功成果就,羽化仙登"。"段氏隨仰首蛻脫",也追隨他們去了天上。段女被後人祟祀為"望天聖母";此樹則從此半枯半榮,雖歷千年風雨,仍風姿遒勁如蒼龍挈雲,十分壯偉。現存光福寺《瀘山碑記》上生動記載著這壹故事。自然,要在這株盤曲扭結的千年大樹上指出壹個女人腳印來,也不是難事。樹老成精,千百年來,經眾人目光的細致雕琢,它已經在渾身上下長滿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