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家”
雲南人相比全國其他地區的人更容易被稱為“家鄉寶”
直接說就是雲南人特別戀家
就算遠在天涯也會掛念“家”的味道
進入臘月的雲南高原,幹燥的風要吹上壹個月,有的美食是壹定要趕在過春節前制作好的,於是生活在雲南老山之麓、洱海邊的白族同胞,抓緊時間來準備佳肴。
幾乎家家戶戶都愛做這傳統的“吹肝”,而且手藝不凡,做出來的“吹肝”,色、香、味俱全。
“吹肝”作為大理白族的傳統菜肴,這裏的人家幾乎都會,大理白族同胞招待外來賓客,也總要弄上壹盤吹肝。
吹肝涼片,是最簡單最常見的吃法,自然風幹的吹肝像饅頭壹樣漲開,脂肪收縮成了纖維狀,切面密布著氣孔。佐料被豬肝吸收浸透,再加上酸辣的蘸水,味道極其爽口甚至還略帶壹絲豬肝的甜味。
這美味的“吹肝”可自然保存10個月以上,壹般要選在這壹年之中最冷的“三九”季節,這樣制作的佳肴才不會變質腐敗。豬肝雖然常見,但是做“吹肝”的豬肝要選用新鮮飽滿,色澤鮮紅的新鮮豬肝,而且豬肝不能有破損,不然在向豬肝吹氣時會漏氣。
制作“吹肝”的手藝依賴於代代相傳,媽媽婆婆將這門手藝傳給女兒、兒媳,沒有特定的食譜,大理白族姑娘就這麽耳濡目染傳承了這門手藝。
在大理鶴慶,每戶人家都有壹眼泉水,那水便是從玉龍雪山深處流出的千年雪水。而制作“吹肝”首先豬肝要用玉龍雪山的雪水洗凈,然後,勤勞的白族婦女們就開始準備佐料了,佐料的調配是“吹肝”味道的關鍵。
主料辣椒是自家園子裏采摘的辣椒制成的辣椒粉,紅艷嗆鼻,辣味十足,再加上花椒、醋、醬油和食鹽,院子中的山泉水不用高溫煮沸消毒就直接用來配置調料,最後還要加入濃烈的鶴慶乾酒,在酒精的作用下味道能很快沁入豬肝中。
接下來進入最關鍵的壹步——吹豬肝,這需要肺活量大的男人來做,找壹根中空的竹管拚老命地往肝裏吹氣,吹肝的人需要掌握力道跟技巧,用力過猛,豬肝會炸開漏氣,漏氣了就必須把破開的地方捆紮住。
吹壹吹要拍壹拍豬肝,讓氣體均勻地分散在豬肝的每壹個角落,也是檢驗豬肝是否被吹得恰到好處的方法。豬肝被吹得就像壹只燒透了的肥板鴨壹樣,這時吹肝的制作就大功告成了。
待豬肝吹好便要把事先準備好的佐料往豬肝氣孔通道裏填塞,直到填塞得差不多後,在外面塗上壹些精鹽。最後用根細麻繩子,將那個展翅欲飛,有些像雄雞似的吹豬肝,掛在屋檐下面,為了防止吹肝在晾曬時候,幹得不勻稱,還在那些肝瓣之間,用包谷核夾著,防止生蛆,或幹不透時有怪味。
經過冬天風霜的吹打,豬肝顏色慢慢變深,“吹肝”就可以食用了。“吹肝”可燉、可煮、可蒸還可以油炸。
到春節或者有親朋好友自遠方來之時,壹道美味便分分鐘可擡上桌。配“吹肝”的調料也是精心細作,需加入蔥花、蕪荽和楊梅等調料,食時,香酸四溢,味長獨特,回味無窮。難怪,這佳肴成為當地白族有胞招待賓客的上品。不過,食“吹肝”時,當地還有個習俗,即每位客人只能吃六片。
傳說,唐代初年,雲南洱海壹帶居住著六個少數民族部落,歷史上稱為“六詔”,他們是白族的始祖。在每年向唐王朝進貢禮品時,總是每“詔”壹份,而大唐的回禮也是每“詔”壹份,“六禮”。所以白族同胞依據祖先留下的習俗,流傳至今。再者,這裏的白族同胞通曉漢語,他們用漢語中的諧音字,取吉利蘊意豐富生活——“六六三十六,有福又有祿”,以示慶賀。
壹道美味,裹挾著些感情,夾雜著壹些文化,伴隨著高原子民在時令更叠,成長離別的時光打下深深的烙印,這是在外遊子怎樣都不肯忘記的。
高原,山林,峽谷地貌特征明顯的雲南,有著豐富多樣的自然食材,食物呈現簡潔明了,質樸直接,是雲南菜最主流的做法。“吹肝”,在雲南人的食譜中的“另類”它有復雜的工藝來制作,要用時間來沈澱。它們承載著雲南人的歲月記憶,裹挾著鄉戀、鄉思和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