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二月十五都有哪些具體地方過年例?
農歷二月的民間年節、食風 ■農歷二月·龍頭節·春社·文昌會·花朝會壹、龍頭節的飲宴食風 農歷二月初二日,古代民間有過龍頭節的習俗。傳說此日是龍擡頭的日子,因此壹系列的祭祀和飲食文化活動都與“龍”有關。 1、龍頭節古稱“中和節”,始自唐代。據宋代張誤《雲谷雜記》卷二曰:唐德宗以二月壹日為中和節。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卷壹則載,二月朔,謂之中和節,民間尚以青囊盛百谷、瓜、果子種,互相遺送,“為獻生子”。 2、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各地風俗民情的不同和差異,使得民間在祭祀方式、寓意和飲食文化的內容上,亦發生變化,但其祭“龍”避蟲害的主旨卻是壹致的。屆時民間要吃太陽糕、油煎糕點、龍須面、蔥餅等,並將之作為供品。對這些節目飲食文化習俗,文獻記載頗多。 3、明代的《宛署雜記》說,中和節“鄉民用灰自門外委蜿布入宅廚,施繞水缸,呼為引龍回。用面攤煎餅,熏床炕令百蟲不生。” 4、《明宮史》則稱:初二日,各家用黏面棗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攤為煎餅,名曰“熏蟲”。是時食用河豚,飲蘆芽湯以解熱。各家煮過夏之酒。這時“吃穌,名曰桃花酥也。” 5、河北《萬全縣誌》雲:二月二日,俗謂之“龍擡頭”,本日食肴饌,皆以龍字取意,如食水餃者,謂之“吃龍耳”;食蔥餅者,謂之“撕龍皮”;食面條者,謂之“吃龍須”。“婦女於是日切忌針黹,恐刺龍目也。” 6、《永平府誌》卻說:中和節,此地農家用灰自戶此至井,用糠自井引至甕,謂之“引龍入宅”,主有財。用香油煎糕熏蟲,則物不蛀,且以避蟲蟻。而且“士人家塾令童子開筆,取吉兆也。是日,婦停針,俗雲恐穿龍頭也。” 7、對食用太陽糕的習俗,《燕京歲時記》載:二月初壹日,市人以米面團成小餅,五枚壹層,上貫以寸余小雞,謂之太陽糕。京師人“祭日”者,買而供之,“三五具不等”。 8、此外東北吉林地區民間,於中和節,家家戶戶有“多食豬頭,啖春餅”的飲食習尚。《吉林新誌》載,是地民間各家,將年末所食肥豬之頭、蹄留至“龍頭節”食之,故有“二月二,龍擡頭;天上下雨,地下流;家家戶戶吃豬頭”之諺。 9、而西北陜西府谷縣遇此節時,卻戶戶“或食豆面,或食菜餅,謂之騎龍頭”。可見,中和節期間民間飲食文化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是多樣、豐富的。 二、春社節日的飲宴食風 中國古代南方廣大地區,於每年農歷二月時,民間有祭祀土地神的春祈活動。這壹活動被稱為春社。 1、浙江《孝豐縣誌》雲:社日,各村率壹二十人為壹社,屠牲灑酒,焚香張樂,以祀土谷之神,謂之春福。 2、《金華府誌》說,社日,四鄉各有社祭,以祀土谷之神。 3、《東陽縣誌》稱,社日,農家用青面作果,桔葉夾之,名曰社果,以獻其先,乃食之。 4、《嚴州府誌》記載,社日,各鄉具備牲醴,祭社神以祈報,畢則飲福。 5、湖南地方,民間每遇社日,“四鄰並結彩會牲醪,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餉其胙。” 6、可見,古代南方的春社祀神活動,不僅是祭神祈谷的日子,而且更是人們歡聚飲宴的節日。所以清代詩人袁景瀾在《春社詩》中深有感慨地說:紫燕銜泥遍桑野,林鳩呼雨逢戊社。醵錢疊鼓綠楊村,梓裏人來集廟下。豚蹄果盍神筵充,巫祝投交祈年豐。 枯枝跳舞歡兒童。十家五家行挈隊,斜陽萬條遠隴翠。嘈嘈壹片酣喜聲,社酒治聾各沾醉。人影傾欹扶醉同,桃花攔路開春風。歸來茅屋春睡濃,催祖無吏驚鄰翁。神賜民谷福無窮,壹方血食酬神功。土偶能靈爵亦崇,田原麻麥青凡凡。 香大年年拜社公。 三、文昌會飲宴食風 農歷二月初三日,民間傳說是文昌帝誕辰的日子,而文昌帝在人間有“賞功進士”的功能,所以,官府與士人都要為他祝壽,取名為“文昌會”。 1、據《清朝文獻通考》記載,清代天下府縣,處處建立文昌廟和文昌宮,故每逢“文昌會”時,儒生士子均“秩而祀之”。他們不僅供奉各種“祭食”和供品,祈求來年“金榜題名”富貴顯榮,還在祭祀後作會歡宴。 2、如清代甘肅成縣地區,每年二月初三日文昌會時,儒生士人便聚集“文昌宮祝壽,作會飲酒”。 3、而在京師地區,歷年文昌會屆期,民間除於文昌祠、精忠廟、金陵莊、梨園館及各省鄉祠,供獻演戲外,並舉行祭祀香會。史稱“惜字會。香會,春秋仲月極勝,惟惜字文昌會為最。俱於文昌祠、精忠廟、金陵莊、梨園館及各省鄉祠,獻供演戲,動聚千人。”可見是日節日祭慶活動之盛況,確屬空前。 4、其它地方民間的活動形式也大體基本壹致。所以,清代著名詩人俞樾在《文昌生日歌》詩中曰:春王二月月三日,世傳是日文昌生。上自京師下郡邑,壹例崇祀陳犧牲。老夫今朝亦早起,雞魚豕肉盤中盛。內外諸生鹹會集,衣冠羅拜當軒楹。或言文昌乃星象,不聞入夢符長庚。雲何隨俗作生日,是以非禮誣神明。我謂文昌星有六,昭回於天同列宿。又曰:我歌此詩為神壽,設而為靈生為英。傳說列星古有例,何妨仍唱升天行。起視奎光長萬丈,依然照我東西榮。 四、花朝節的飲宴食風 農歷二月十二日(有的地區為二月初三,或為二月十五日),傳為花王的生日,逢此日,古代民間和士人有過“花朝節”的風俗。這壹天,民間幽人韻士,有賦詩唱和、遊賞、賞花、飲花朝酒、聚宴、演戲以及祈福等種種活動,但因各地風俗而有不同。 1、如南宋吳自牧撰《夢梁錄》壹書雲: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浙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放之時,最堪遊賞,故“都人皆往錢塘門外玉壺、古柳林、楊府、雲洞,錢湖門外慶樂、小湖等園,嘉會門外包家山王保生、張太尉等園,玩賞奇花異木。最是包家山桃開渾如錦障,極為可愛”。是日帥守、縣宰還率僚佐等員出郊,“召父老賜酒食,勸以農桑,告諭勤劬,奉行虔恪”。 2、天慶觀遞年設老君誕會,燃掛萬盞華燈,“供聖修齋,為民祈福。士庶拈香瞻仰,往來無數”。 3、崇新門外長明寺及諸教院僧尼,建佛涅盤勝會,羅列幡幢,有“種種香花異果供養,掛名賢書畫,設珍異玩具,莊嚴道場,觀者紛集,竟日不絕”。 4、清代北京地區民間,每年二月十二日傳為花王誕日,屆裏,“幽人韻士,賦詩唱和”。春早時賞閱牡丹,“惟天壇南北廊、永定門內張園及房山僧舍者最勝。除姚黃、魏紫之外,有夭紅、淺綠、金邊各種”,這些都是江南所無的。 5、而地處江南的江西瑞州府地區,每歲花朝節時,學者士人則有“采百花酣飲賦詩,各學徒爭飲謁長,謂之花朝酒”等習尚,較有代表性。 6、除民間的節日活動外,清代在宮中花朝節也有宴飲、賞花、觀戲等較高層次的慶賀活動。據文獻記載,光緒年間,慈禧太後每年都要駕幸頤和園“剪彩”和觀戲。史雲,花朝節慈禧太後至頤和園觀剪彩,“時有太監預備黃紅各綢,由宮眷剪之成條,條約闊二寸,長三尺”。太後取紅黃者各壹,系於牡丹花,宮眷太監則取紅者系各樹,於是滿園皆紅綢飛揚,而宮眷等亦盛服往來,五光十色,宛如穿花蛺蝶。系結完畢,慈禧太後便開始觀劇。演唱花神慶壽事,樹為男仙,花為女仙,凡扮演某樹某花之神者,“衣即肖其色而制之。扮荷花仙子者,衣粉紅綢衫,以肖荷花,外加綠綢短衫,以肖荷葉。余仿此。布景為山林,四周山石圍繞,石中有洞,洞中有持酒尊之小仙無數。”所謂小仙者,即各小花,如有金銀花、石榴花等是。接著“群仙聚飲,有虹自天而降,落於山石,群仙跨之,虹復騰起,上升於天。” ■古代農歷二月的時鮮美食與佳肴 古代二月民間的時令時品及花卉的品種為數不少,豐富了年節和平日民間的飲食文化生活內容。 1、據載,元朝時每月有薦新進獻各時令食品的習俗。如太廟薦新,果含桃、菜、筍。祭物有哈八魚、鮪魚(均由黑龍江進貢),“神廚禦飯、禿禿麻羊頭、羊肺、粉羹、饅頭、酪解粥”等食品。 2、清代京師地區的二月民間鮮令食品,則有火焰赤根菜、火焰赤根菜蝦仁餡餅等。時令花卉卻有丁香花、壽帶花、杏花、梨花等多種。對此,文獻記載道,每年農歷二月,菠棱於風賬下過冬,經春則為鮮赤根菜,老而碧葉尖細,則為火焰赤根菜。同金鉤蝦米以面包合,烙而食之,乃仲春之時品也。至若丁香紫、壽帶黃、杏花紅、梨花白,所謂萬紫千紅總是春。元鳥至,則高堂畫棟銜泥結草以居;至秋社,城村燕各將其雛於采育東土阜,名聚燕臺,呢喃竟二日而後去。 到每月下旬時,清代京師街頭多有叫賣小油雞、小鴨子者,市民爭購之,餵養至秋後,則可食之。故每年春季“二月下旬,則有販乳雞、乳鴨者,尚街吆賣,生意暢然。蓋京師繁盛,雞鶩之屬日須數萬只,是皆以人力育之,非自乳也。”執此業者,名曰雞鴨房,壹般分布集中在齊化門、東直門壹帶。 ■難讀字備查 (鶩,WU,四聲,形聲,從鳥,1本義鴨子duck,如鶩列即鴨排列成行;鶩舟即鶩形的小舟。2野鴨wild duck,如鶩伏即像鴨子那樣伏著。3引申為追求seek for ,如好高騖遠。) (鮪,WEI,三聲。1鮪魚euthhynnus yaito ,體呈紡錘形,背藍黑色,腹灰白,背鰭和臀鰭後面各有七或八個小鰭。生活在熱帶海洋,吃小魚等動物。2鱘魚和鰉魚的古稱sturgeon。) (劬,QU,二聲,形聲,從力。1本義勞累勞苦,如劬苦、劬瘁等。) (醵,JU,1大家湊錢飲酒contribute to a feast,如醵錢即湊錢買酒。2聚集,聚斂contribute,如醵金即斂集眾人的錢財。)(盍,HE,四聲,會意。1本義覆蓋gather。2合gather,如盍簪即士人聚會。3何不why not,如盍不即何不。4何,什麽,怎麽what,如盍如即何如。) (黹,ZHI,三聲,用針做的活,特指除單純用針縫的以外的活,如刺繡、編結、絨繡needlework,如針黹。) ■農歷二月·山西民間青龍節·花潮節 二月初二日,俗稱青龍節。 青龍節的淵源,與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有關。驚蟄過後,大地復蘇,陽氣上升。山西民諺就有“二月二,龍擡頭”的說法。 晉南地區認為這壹天是青龍活動的日子,忌去河邊、井上擔水,以免帶回龍卵。在河邊、井旁走動與勞作時,很註意安靜,盡可能不弄出聲響,以免驚動了青龍,把風調雨順的好年景破壞了。 晉北地區這壹天,盛行“司錢龍”。早上太陽未出山,家家戶戶提壹把茶壺,到河邊或井上去汲水。按照這壹年幾龍治水推算,在茶壺內放幾枚銅錢或硬幣。汲水以後,隨走隨傾地灑壹條水跡回到家,將余下的水與錢全部倒入水缸,錢龍就引回家來了,意喻壹年發財。引錢龍時特別忌說話,以免驚跑了錢龍。 晉西北壹些地方的引錢龍,選擇壹棵大樹或壹塊大石,用灰線圍灑壹圈。再用紅線拴壹枚銅錢,先將銅錢置放在灰線圈內,手拉線牽回家中,用容器蓋住即成。晉東南地區的引錢龍,是用竈灰,灑壹條彎彎曲曲的灰線,從門外壹直通到廚房,圍繞水缸壹圈即可。 俗話講:“驚蟄過,百蟲蘇。”青龍節裏,民間流行著許多驅毒的活動。《陽城縣誌》記載:“百蟄初驚,懸天師符以辟蟲毒。”早上,人們起床時,忌說:“起”字,恐怕壹切毒蟲也應聲而起。晉南地區民俗喜煮蔓菁湯,遍灑屋內墻縫、墻角,炕席底、床下,謂之“禁百蟲”。也有的集合村民,擡著神像,到各家門首,向院內灑米湯,意喻將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門前則圍以石灰。晉東南地區民俗畫壹個藥葫蘆,內裝蛇、蠍、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蟲害,貼於墻壁,謂之“辟百蟲”。也有的用豆、麥面搓成燈撚形式,埋在土中,稱為“薰蛐蜒”。晉中地區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謠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蛋、壁虱不敢上炕哩”。用石灰在廁所及門前圍上壹條線,稱作除瘟。呂梁地區習慣家家掃除房屋。晉北地區講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面團粘貼在二郎神吠天犬的嘴邊。 青龍節,晉南壹些地方稱為“花潮節”。人們攜帶酒肴,來到郊外,選地圍坐,亦歌亦舞、盡懷歡飲,稱作“遊春”,“踏青”。晉東南地區習慣用秫粉制作煎餅,慰問婦女。晉中地區兒童習慣放風箏。壹些縣講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晉北地區喜食面條、粉條,名為挑龍尾。並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敗火、打臟氣。呂梁地區喜食煎餅,稱為“揭龍皮”。晉南這天壹要吃麻花、饊子,謂之“啃龍骨”。晉西北地區講究青龍節大鬧社火秧歌,壘砌旺火盛況酷似其他地方的元宵節。 青龍節,晉北地區民間講究吃竈王爺前的棗山。壹家幾口人,將棗山切成幾塊,人均壹份,最上面的三尖部分歸家長享用。 芮城(匚合)河的青龍節,有壹種堅持千余年的古會,可稱為奇俗。據傳始於漢光武帝年間,迄今已1800多年,為紀念東嶽大帝黃飛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聯典慶賀,故又稱“三社典”。這天,山民們盡興狂歡,並將各自家中最珍貴的寶物都展示出來,民間又稱“亮寶會”,取寶能驅邪避災之意,希冀年景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屆時,婦女們身著彩裝,演唱傳統的民歌小戲;男子們則扮演粗獷強悍的天神、地祗武將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騎馬坐轎、乘車、擡桿;或赤身裸體,腰系野布;或土布褲衩,身背鍘刀、冰淩、粗檁、石磨,大展陽剛之氣。當地戲稱“(匚合)河二桿”。社火氛圍由鑼鼓組成並渲染,打擊法古樸、原始,俗稱“撇鑼鼓”。傳統節日尚有耍獅子、跑旱船、高蹺、背人等等。整個活動從村外出發,浩浩蕩蕩,壹直到泰山神廟舊址結束。過了青龍節,整個“過年”就算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