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清明節傳統美食

清明節傳統美食

清明節傳統美食1

 青團(子)是蘇州的特產。它的皮是用壹種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的汁拌進糯米粉裏做成,再包裹進精心制作的糖豆沙餡兒,團好後放入蒸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的刷在團子表面便大功告成。吃起來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現在店裏做青團,多數采用青艾汁,或者其他綠葉蔬菜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

清明節傳統美食2

 饊子是壹種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在我國南北各地都有清明節吃饊子的食俗。但是南北的用料又各有不同——北方饊子“大氣豪爽”,以麥面為主料;而南方的饊子“精巧細致”,多以米面為主料,這樣的差異很有趣。而且除了南北的差異,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更多,而且風味各異,尤以安徽蒙城、江蘇淮安、維吾爾族、東鄉族、納西族、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清明節傳統美食3

 據相關專家介紹,清明吃雞蛋的習俗,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清明節吃雞蛋,其實就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壹樣,是節日不可缺少的食俗。從前的百姓們認為清明吃個雞蛋,壹整年都會有好身體。因為在清明節時把蛋殼剝除,吃下蛋有去舊迎新的寓意。預示著新的壹年好運連連和生活圓圓滿滿。在我國農村的壹些地區,還有兒童之間“撞雞蛋”的習俗。倘若要探究清明節裏吃雞蛋、撞雞蛋的'象征意義,其中應該還寄寓著人們對於生命、生育的敬畏之情。不過也要提醒大家,由於雞蛋中膽固醇的含量很高,血脂高的人群不宜多食,常人壹天的食用量也最好不要超過兩個。

清明節傳統美食4

 五色糯米飯是布依族、壯族地區的傳統風味小吃,每逢清明節、農歷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端午節等民間傳統節日,壯族群眾家家戶戶都喜歡做五色糯米飯吃,以作趕歌圩食,或祭祖祭神之用。五色糯米飯分紅、黃、綠、白、黑五色。紅、綠、黑色均取用三種樹葉汁的天然色素,黃色取用黃飯花的花冠熬出來的天然色素,幾種植物色素清香無比,白色用糯米飯潔白的本色。五色糯米飯是苗族人民的吉祥物,表示生活像百花燦爛,各組人民如糯米飯壹樣團結在壹起,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感情。

清明節傳統美食5

 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壹些地方習慣用酵糟發面,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制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糕就是谷物類,谷物類加上棗,符合春季養生增甘的目的,可以增加脾的功能來限制壹下肝氣過分的往外張揚。

清明節傳統美食6

 浙江各地清明前戶戶磨糯米粉、采“清明草”或艾葉做清明果。艾葉大家都見過,“清明草”俗稱綿菜、米菜、佛耳草、鼠曲草,在清明時節萌生出綿綿白毛細葉。人們采摘葉頂,洗凈搗爛和以糯米粉。白色的米粉遇到綠綠的艾葉汁或綿菜汁頓時變得通體碧綠,鮮嫩欲滴。清明果,很多人都會覺得形狀像餃子,但跟餃子比起來味道卻截然不同。它的餡制作驚喜而且用料講究,有熏肥腸伴芥菜末的,有豆腐幹和著韭菜的,還有其他各類美味的搭配。

清明節傳統美食7

 有壹樣食物貫穿北京人的整個春天,直到清明,那就是春餅:立春吃春餅有喜迎春季、祈盼豐收之意。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最早的時候,春餅與菜放在壹個盤子裏,成為“春盤”。相傳春餅作為潮州傳統名小食,是由潮州古代民間小食演變過來的有待考證。春餅是面粉烙制的薄餅,壹般要卷菜而食。所以現在,人們備上小菜或各式炒菜,吃春餅時隨意夾入餅內。卷的多是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豆芽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蔥花雞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