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民幣升值、石油和原材料的價格不斷攀高、國際市場特別是歐美市場持續惡化,我國紡織業面臨內憂外患的困境。
內憂外患壓力巨大
進入2008年以來的壹些數據令人對今年紡織服裝出口的前景產生憂慮:據廣州海關的數據,2008年1至2月,我國紡織服裝出口164.4億美元,僅增長5.7%。作為全國紡織服裝出口最大的省份,廣東省紡織服裝出口35.2億美元,同比減少了11.3%。而在2007年,全國和廣東紡織服裝出口的增幅分別為18.9%和18.7%。訂單決定了生產,訂單不足成為珠三角紡織服裝企業面臨的普遍問題。佛山市紡織服裝行業協會會長、佛山樵利化纖織造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樹彬說,廣東紡織服裝的出口市場主要是歐美,歐美市場的價格相對較高,訂單量也比較大,而拉美和東南亞國家的訂單額小,且單價低。去年以來美國經濟的萎靡導致歐美訂單不斷減少,給企業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據海關統計,2007年廣東服裝對美國出口44.4億美元,僅比上年略增2.5%,而今年1至2月,廣東服裝對美國的出口額分別為2.8億美元和1.6億美元,同比大幅下降27.9%和41.9%。與此同時,國內外政策的變動、原材料價格持續上升成為加在紡織企業身上的“壹根根稻草”。
首先是人民幣不斷升值。全國最大的婚紗生產企業潮州名瑞集團董事長蔡民強告訴筆者,從接單到交貨壹般將近半年左右時間,而這壹期間人民幣升值消耗了大部分利潤。2007年以來,企業出口換匯成本已經提高了20%至25%。如果人民幣繼續升值,紡織出口企業的生存將更為艱難。
其次勞工成本提高。春節後,中國紡織名鎮、佛山西樵鎮的紡織工人平均工資已經達到每個月1600~1700元,比去年上漲了20%以上。
第三油價和原材料不斷上漲。去年下半年以來,國際油價不斷攀高,給紡織企業帶來巨大的成本壓力。石油價格上漲,直接導致作為紡織品原材料的石油化纖產品價格水漲船高,運輸費用也大幅提高。與此同時,棉花等紡織服裝的原材料也在大幅上漲。
成本上升電力緊缺
目前,珠三角正處於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除了市場環境和宏觀政策因素的影響外,對於傳統的紡織行業來說,越來越嚴格的環保要求、用電瓶頸等也嚴重制約著企業發展。去年年末,佛山市南海區將當地西樵鎮的17家印染企業均列入限期治理的黑名單,要求限期整改,對規劃、環保、安全生產等仍不符合要求的染整企業,將壹律依法實施關閉。而此時,位於獅山鎮的8家染整企業已被政府勒令關閉。染整是紡織鏈條中必不可少的壹個環節,缺少了這壹環節,對整個產業鏈條將形成重大影響,而加大整改力度無疑也將大大增加企業的成本。
另壹方面,珠三角地區用電緊缺,普遍實行“停三開四”的電力供應政策,也就是壹周停電3天,供電4天。壹些企業反映,限電政策迫使每家企業都得自備發電機,停電時自己用柴油發電,而油價的不斷攀高也使不少企業吃不消。同時,限電政策影響企業的開工率,開工不足,工人浮動收入少,為留住工人,壹些工廠實行保障工資,不管開不開工,工人都可以拿到錢。
產品創新多元經營
過去幾年,隨著國際紡織服裝訂單向中國的大量轉移,我國紡織業經歷了壹個產能急劇擴大的過程,但隨著國際、國內市場的變化、緊縮,行業面臨壹個洗牌的局面。與此同時,作為傳統制造業,紡織服裝業在環境保護、產品質量提升等方面的壹些欠賬也顯露出來,要在夾縫中求生存,必須適應市場的變化,向規範化生產、產品創新、多樣化經營轉型。今年2月29日,西樵17家印染企業全部鋪設排汙管,接入西樵紡織產業基地的工業汙水處理廠,整項工程投資超過6000萬元。今後,汙水將從各廠統壹排到汙水處理廠,經處理後最終排放的汙水至少達到四類水標準,對於印染行業來說,幾乎可以稱為零排放。
面對困難重重的經營環境,壹些紡織企業認為,只有不斷進行創新和產品多元化經營,才能在夾縫中求生存。去年底以來,珠三角各地陸續出現壹些承受不住壓力的小企業倒閉。工廠設在廣州番禺的廣州環亞制衣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整體訂單肯定是減少了。以往,大企業接的訂單做不完就會轉給中小企業去做,由於訂單量減少,只能滿足大企業自身的需要,壹些中小企業拿不到訂單,做不下去,只能關門。今年以來,以前與環亞合作的企業就有四、五家倒閉了。
西樵鎮作為全國首個紡織產業升級示範區,經過十幾年的市場洗禮,已由過去的上千家企業壓縮至現在的700余家,大多是具有較強生產、研發、市場銷售能力的實體。西樵產品相比其他省份,價格平均高出20%~30%,全國很多知名服裝企業都選擇西樵的面料,原因就是款式新、更新快且質量好。在市場的多重壓力下,珠三角紡織企業正逐步從重產能,轉變為重產品和市場開發,高附加值和深加工將成為廣東紡織品的主要競爭力。